江南造船廠官宣全球最大核動力貨櫃船,中國核航母就要來了?

2023-12-11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江南造船廠官宣全球最大核動力貨櫃船,中國核航母就要來了?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這幾天,關於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2023年度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學術會和展覽會上正式發布的、全球首款、世界最大的24000TEU級核動力貨櫃船船型設計的討論,正在網上發酵。

據《中國船舶報》的報道,該24000TEU型核動力貨櫃船,使用了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釷基熔鹽反應堆設計,具備核動力裝置總成迴路壓力較低、安全性較好的優點。而在推進系統上,24000TEU核動力貨櫃船則使用了全電推進方案,雙電機驅動雙軸雙槳,裝機功率大,航速高,操縱性好。

總而言之,該型貨櫃船(型號為KUN-24AP)無論是在總體設計上,還是在性能上,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此事為何會引發軍迷熱議

對於這款24000TEU大型貨櫃船的總體設計和發布,軍迷們的聚焦點,毫無疑問集中在了它的動力系統上:

畢竟一方面,這是世界上繼美國、德國、日本和蘇聯/俄羅斯之後,第五個提出核動力貨輪技術方案的國家。且相比其它國家那些不太成功的核動力貨輪設計,比如美國的「薩凡納」號、德國的「奧托哈恩」號、日本的「陸奧」號等等,由江南造船廠提出的24000TEU核動力貨櫃船方案總體設計先進,尤其是在關鍵的反應堆部分可靠性較高,安全性較好,整體技術性能遠遠超過這些老設計。可以說,是整體性能最好的核動力貨櫃船設計。

1962年前往西雅圖世界博覽會的途中的美國「薩凡納」號

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既然是「船用核動力裝置」,那麼就不得不引人聯想。畢竟按照我們一般的認知,要建造核動力軍用戰鬥艦艇,一般是從陸上模式堆開始,然後過渡到實際裝船,而實際裝船也先要從民用船舶開始,比如俄羅斯的艦用核反應堆都是先安裝在破冰船上。

中國下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想像圖(圖源:大包CG)

那我們可以先安裝在貨櫃貨輪上,在貨櫃船上進行充分運用之後,再將裝置的軍用版本安裝在軍用大型戰鬥艦艇上,最起碼從技術路線的角度上來說理應如此。還有軍迷乾脆認為,這個24000TEU核動力貨櫃船,和大型軍用戰鬥艦艇,在噸位上其實有的一比,那麼完全可以做到「並行設計」,用民用貨櫃船作為「影子設計」,來設計軍用艦艇。

是核航母試驗船嗎

事實確實如此?大伊萬前幾天剛看到相關新聞的時候,確實一度認為,這款24000TEU核動力貨櫃船的設計,可能是中國軍用、民用水面船舶核動力裝置研發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後來發現情況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就從這款KUN-24AP型貨櫃船本身核動力裝置的性能上來說好了。

根據《中國船舶報》的報道,該型核動力船舶使用的,是第四代釷基熔鹽反應堆。該型反應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釷-233的裂變核反應,也就是使用中子源轟擊釷-232,使其吸收一個中子,變成釷-233。由於釷-233易衰變,在β衰變後變成裂變材料鈾-233,自此產生反應堆能量。產生能量後,核反應堆的一迴路使用氟化鹽作為介質,經過二迴路氟化鹽冷卻後,再傳遞給使用純水或者二氧化碳作為介質的三迴路,從三迴路導出熱量給汽輪機用於發電,發電後再帶動電動機通過傳動軸系,帶動螺旋槳推進。

從整體設計上來說,釷基熔鹽反應堆的優勢在於幾點:其一是對於壓力容器的要求比較低,其二是沒有堆芯熔毀的危險,其三是反應堆產物相對比較安全。因此相對於傳統的以濃縮鈾為主要反應物質的壓水反應堆,釷基熔鹽反應堆的技術優勢主要包括安全性高、適應性好、在較為缺水的內陸也可以建造等優勢。目前,我國在內陸地區已經建造的試驗性釷基熔鹽反應堆發電廠,就是這一技術優勢的具體表現。

但是,釷基熔鹽反應堆的問題也並非沒有,最大的問題在於它使用的迴路介質是氟化鹽。這一介質對於壓力容器和迴路管路的腐蝕性非常強,這導致反應堆的大修間隔會比較短,目前我國在內陸地區建造的釷基熔鹽反應堆功率暫時還比較低,氟蝕問題還相對容易解決。而作為船用反應堆,一方面要解決反應堆內壓力容器和迴路管路的氟蝕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解決海上運行產生的鹽霧腐蝕問題,難度可謂是直線上升。

我們還是回到中國船舶報的官方報道,根據報道稱,此次推出的KUN-24AP型24000TEU核動力貨櫃貨輪,在採用第四代釷基熔鹽反應堆的情況下,其大修換料間隔大約10到15年。這個數據怎麼說呢,對於民用船舶來說,不好說到底好不好用,但是對於軍用戰鬥艦艇來說這個換料間隔確實有些太短了。

畢竟,根據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大修間隔,「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上所使用的A4W型壓水反應堆,其換料大修(RCOH)周期長達24年。一次換料大修時間根據美國海軍的標準需要39個月,326.7萬工作日,一般在航母服役的第23年開始實施。在此期間,航母有長達3到4年的時間必須呆在船塢內,切割船體,拆除舊有的核反應堆,將新的核反應堆吊裝進入船體等,航母的正常訓練和執勤都受影響。

如何提高航空母艦的RCOH周期,確保航空母艦在服役周期內的在航率和妥善率,一直都是美國海軍在軍用核反應堆研發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最先進的CVN-78「福特」級航空母艦的A1B型艦用核反應堆,據稱堆芯壽命已經做到了50年,可以確保「福特」級航母在全服役周期內,都可以不用進行RCOH大修。也就是說,人家在整個服役生涯內都可以不用切割船體、更換核反應堆等。

美國「福特」號航空母艦

相比之下,我們的船用釷基熔鹽核反應堆,目前還只能做到10到15年換料大修。對於一艘貨船來說,這個成本和在航率到底行不行咱們不做評論,但是對於一艘軍用戰鬥艦艇來說,這個換料大修間隔顯然是難以滿足要求的——等於是這艘船每15年就得有3年的時間在船塢里呆著,人家50年的服役周期要麼換料一次,要麼根本就不需要進行換料;我們得換料兩次,白白比人家少服役6到8年時間,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運行成本都是難以接受的,更將對部隊的正常戰備值班產生巨大的影響。

同時,這還沒有考慮到民用核反應堆是否符合軍用規格的需求。畢竟民用核反應堆的極限工況、抗損性能等,必然和軍用核反應堆完全不一樣,這中間必然會有大量長時間的測試和認證需要做,做完了之後才能獲得民用轉為軍用的許可證。即使不考慮到釷基核反應堆的換料時間問題,要從民用核反應堆改軍用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此次我們在國際海事技術展覽會上發布的民用核反應堆,它真的是用在核動力貨櫃船舶上的民用堆,和軍用艦用反應堆關係不大。

小結

所以,在明確了釷基熔鹽核反應堆的技術特點和性能之後,咱們就能明確,目前該類型的核反應堆,是一種比較好的民用核反應堆,但是作為軍用反應堆明顯還差點兒意思,想用來製造核動力水面戰鬥艦艇顯然是不可行了。其實,不僅僅是核動力水面戰鬥艦艇,就算是民用貨櫃船,使用核動力裝置作為動力組,也要面臨著比較大的問題。

德國「奧托哈恩」號核動力貨船

從歷史上曾經建造過核動力貨船的國家來說,美國的「薩凡納」號核動力散貨船雖然設計比較成功,但是由於製造和運行成本高企,最後沒有持續建造;德國的「奧托哈恩」號核動力礦砂運輸船則由於歐洲環保組織持續反對,幾乎每一個港口都把它拒之門外,不得不放棄了核動力裝置,改為使用常規動力運行;而日本的「陸奧」號則同時面臨著核反應堆設計不可靠、日本當地漁業協會反對等問題,最後也沒有運行下去。

唯一運行的比較成功的,也只有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了,只不過,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都依託本土的北極港口運行的,基本上不往國外跑。而且北極地區地廣人稀,可以將發生核異常情況的附帶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這種優勢對於其它國家的民用船舶來說,毫無疑問是基本上不具備的。

江南船廠公眾號發布的圖片

因此,咱們目前推出來的KUN-24AP型24000TEU核動力貨櫃船,從完成總體設計,到真正投入運行,中間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如船員的涉核操作認證,比如怎樣讓其它國家的港口肯接受核動力貨輪,比如怎樣在新能源、生物能源船舶面前保持自己的綠色能源優勢等……這方面,我們的核動力貨櫃船所能做的還有很多,路也還很長,希望我們的核動力船舶好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99cc5d7f292b7f16d189f270f36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