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學需完成「釀酒法」的現代轉變 | 社會科學報
▋讀書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方法論》是一部較為成功的學術專著,在總結既往、開闢未來方面,就中國美學研究的具體推進而言,其學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原文 :古代美學需完成「釀酒法」的現代轉變
作者 | 浙江大學 田義勇
圖片 |網絡
單純從學術角度看,當代中國美學界的研究相比於前代研究處於相對平靜甚至遲滯的狀態。但這絕不是貶義的。流動遲緩的水反而滲透性強,更利於紮實推進。所以這可能是更值得釋然的現象。它或許沒有前輩著述那樣的轟動效應,但是,其學術的純粹性和沉靜性是更為突出的優勢。朱志榮教授的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方法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12)的出版,可以看作一部適得其時的學術著作。
特點與價值
總結性。但凡談論方法,總是涉及總體性的籌劃與綱領性的探勘。比如第一章《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概述》,既有「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厘定」的概念辨析,又有「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的歷史總結,還有立足當今的「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現代性」的時代對接。凡此,都展示了論者成熟的理論素養、完善的學科知識、穩健的時代意識。
開闢性。方法論的研究和思考本然地具有示範性和開闢性。一種方法,倘若不是浮泛而談,總是關涉「事情本身」的,那麼它對於任何一種「事情本身」的研究都具有帶動作用和開闢性的效應。這一點或可以第六章《建構體系》為例。作者指出: 「中國美學的研究應該以審美意象為中心,是一種意象創構的本體論美學。」以此為出發點,作者設想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美學體系,第一是「審美意象的內涵問題」,第二是「審美意象本體論」,第三是「審美意象價值論」,第四是「藝術意象論」,第五是「相關範疇的邏輯關係」。這種明確自覺的體系建構的努力值得重視,也彌足珍貴。
體系性。美學研究的基礎主要還是哲學,尤其是方法論研究,理所當然要體現出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建構性質。上文所言的「一種意象創構的本體論美學」就是一例。不僅如此,全書的章節安排也帶有自覺的體系性追求,作為核心內容的二至七章,「追源溯流」「闡釋資源」兩章是以「中」為立足點;「借鑑西方」則強調中西結合,這是「走出自身」;「整合概念」「建構體系」則是具體的理論聚焦,也是方法論研究的具體成果;「印證實踐」是落到實處,理論最終回歸實踐。由此足見作者「胸有成竹」,整部著作本身就是圓融一體的體系性建構,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學術示範。
嚴整性。嚴整性主要表現為概念意識的嚴格性和學術表述的純凈性。比如第三章第四節《語言表達方式的繼承轉換》,作者指出: 「我們在闡釋中既要尊重中國古代漢語的表達規律,又要轉換古今語言的表達方式,超越古今表達差異,把古代思想資源接活到當代,通過學科化的語言加以闡釋。」這部分的相關論述頗能引起筆者的共鳴,傳統範疇表達的「不定性」是需要辯證看待的。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學者偏於鼓吹概念規定的「靈活性」「模糊性」,實則可能陷入「模稜性」「不可把握性」。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作者在此對於「中國古代意象化的表達方式」的理論弊端是有揭示的:「『正名』對於美學研究的啟示在於,讓概念嚴密,使理論嚴謹。」值得肯定的是,該著語言表達乾淨、明潔而純熟,沒有「掉書袋」的堆垛之弊。
一些不足
任何一部書,在當前學術著述時間相對緊張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沒有缺點的。連黑格爾也曾經在《大邏輯》的第二版序言中,深以不能「具有一種自由的閒暇,以便對它進行七十七遍修改」為憾。所以,該書也肯定有一些不足。
第一,批判性不足。既然講美學方法論,涉及「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就需要對於傳統思想、前輩學者有一番批判性的思考。否則,學術的推進就可能是不徹底的。這方面德國哲學家有很好的示範。比如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都在言及方法論時,對於既有的學術範式進行過激烈的批評。海德格爾甚至以為,西方哲學史就是「存在」的「遺忘」的歷史。當然,作者是一位溫柔敦厚的學者,而且置身的學術環境也不同,所以他在具體問題的表達方面,總難免「筆下留情」。對於傳統思維方法的根本問題,作者也認識到了,只是限於主客觀原因,這方面的揭露尚顯不足。
第二,奠基性不足。奠基是需要清理地基的,需要一番徹底的掃除。 批判性的不足必然導致理論奠基性的不足。比如,對於傳統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作者主要還是從肯定的角度講的。實則,古代先賢比如張載、方以智,都講過「兩」「分」的前提性意義。簡言之,「合一」必須以「區別」「對立」為基礎。因此,在根本的思想奠基方面,還需要實現思維方法的徹底轉換。作為「中國古代美學」這個學科來說,不僅是「新瓶裝舊酒」的問題,還可能需要完成「釀酒法」的現代轉變。從這方面講,該著作仍有需要努力之處。
此外,在具體的行文表述方面,有的問題論述還可能尚待進一步細化,以避免粗疏空泛的印象。但總體而言,《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方法論》仍然是一部較為成功的學術專著,在總結既往、開闢未來方面,就中國美學研究的具體推進而言,其學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構建中國科幻電影的工業美學 | 社會科學報
踐行生活美學的中國性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