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明代城牆始建於1366年,其後耗費近30年完成。到現在已經有了600多年的歷史。建成時長度約33公里,堪稱當時的世界第一。目前仍然保留有三分之二的長度,是現存最長的明代城牆,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古代城牆由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角樓等組成,在冷兵器時代具有重要的防禦功能。在唐宋時期,磚還沒有被廣泛使用,明代時,制磚業規模宏大,磚已能普遍被普通百姓使用。而南京明城牆的主要建築材料便為城磚、條石、片石、木材、石灰等。據統計,南京明城牆用磚保守估計有上億塊(也有說在幾億塊的)數量巨大,每塊的尺寸在40*20*10厘米,所以,若是單塊城磚首尾相接,也是可以繞地球一周的。並且這些城磚上大多都有銘文,也稱「磚文」,每塊城磚上的磚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多則幾十字。這般數量龐大的磚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驚人的。同時,南京城牆初建時,朱元璋還沒有稱帝建立大明,所以,南京城牆體現的部分內容也可看出元末的影子。
南京明城牆的城磚燒制主要由地方府縣、工部系統、軍隊完成。根據磚文上的地名、官名,大致統計出其燒制地涉及到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五個省的府、州、縣等近200個地區,如磚文「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泰興縣提調官縣丞王鼎……」、「安慶府提調官通判王士廉……」等等。
除了地名、官名,還有一類人名,如「窯匠黃五人夫福東海(寓意:福如東海)」、「窖匠張興二」。「窖匠」與「人夫」都屬於上產城磚的責任人,【黃五】、【張興二】則是人名。磚文中這類人名很多,就是姓+數字。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問,這些都是真名?
這還真是真名。就拿明太祖來說,朱元璋是他最被廣為人知的名字,他原來的名字是【朱重八】,朱元璋是他後來改的名字。而他的父親名叫【朱五四】,他的爺爺名字是【朱初一】。別笑,沒開玩笑。如果您知道這類名字背後的歷史,您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朱元璋所處的時代是元末明初,在元朝時期,由少數民族統治,當時是有「四等人制」,漢人的地位較低。因此,沒有職務的漢人一般是不取名字的,只用排行輩分等來起名。所以,留在磚文上的工匠名也多有這類帶數字的名字。
一方面,這些名稱體現的是元末明初的歷史文化,但在當時,這些名稱的用途是便於「問責」。前文也說了,這些城磚由不同地方的官府燒制,不出問題還好,一旦哪部分城磚出現了問題,這些城磚上的名字就是證據,於是便會一層一層的問責下去。性質和秦始皇兵馬俑上的人名是一樣的。
城磚中還有一類「洪武【元】年」這樣的紀年磚文,如下圖。
這在當時明顯是犯了忌諱的。在古時的封建王朝是要避諱皇帝的名與字的,在起名、寫文章及平時都是要注意的。如康熙名叫玄燁,你本來想寫「天地玄黃」,只能寫成「天地元黃」。而「洪武元年」的「元」與朱元璋的名字中有「元」字「撞字了」,這是很有可能掉腦袋的事。
再者,明朝是推翻的元朝才建立起來的政權。一般來說,新一代在位的王朝也會避諱前朝的年號的。所以,按照當時的規定「洪武元年」應該寫作「洪武【宣】年」,以【宣】字代替【元】字。然而,這樣明顯的疏漏卻沒有被發現,可見在元末明初的朱元璋時期,對於名號的避諱還並不十分在意。或者,這類磚只是當時的漏網之魚也說不定。
上面說到磚文中的地名、官名以及人名,其實還有寺名,如「天界寺」。天界寺是明朝的三大寺之一。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問:難道寺廟也要參與城磚的燒制?
「應天府提調官府丞王澄……總田方有餘甲首【天界寺】小甲尹添俊造磚人戶尹添俊天界寺窯匠陳智全」。
是的。這也體現了當時在燒磚上一定程度的平等。眾所周知的,朱元璋曾經出家為僧,所以自然會對僧人心懷感恩。朱元璋也確實給予了寺院僧人一定的恩惠,如賜田、免役。但是,到了燒制城磚這裡,似乎就眾人平等了。按照當時的規定:擁有田地一頃就要出人夫一人賦役。而當時朱元璋賞賜給天界寺田地105頃,所以,天界寺就要出105名僧人參與燒制城磚。
這可苦了天界寺的僧人了。僧人平時都吃素,平日裡也都是做些禮佛的活動,哪做過這類苦力。於是,在1383年,天界寺主持行椿帶領眾僧人前往皇宮求見朱元璋,提出將其賞賜的田地還給朝廷。在幾番問話回話中朱元璋看出了其中的緣由,於是當即下旨,天界寺的僧人就不用再去燒制城磚了。
讓寺院僧人投入到燒磚的工作中,這其實也反映了當時的燒磚盛況。據統計,當時參與燒磚的官吏有幾千人,軍士也有至少20萬人,此外僅在1370年-1384年期間,兩次征派的工夫人數就達到了90萬人。幾乎可以稱的上是「全民燒磚」了。同時,朱元璋時期修建的城牆還有西安城牆,始建於1370年,在1378年完成。這期間耗費的人力、物力又有多少呢?
有人說朱元璋的成功得益於他的九字箴言,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南京明城牆無疑就是其中「高築牆」的具體體現,同時,其體現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建築價值、觀賞價值也是十分珍貴的。城磚上數量龐大的磚文更是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