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買6艘美國退役瀕海戰鬥艦,總價42億台幣,想當冤大頭?

2023-12-07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台灣要買6艘美國退役瀕海戰鬥艦,總價42億台幣,想當冤大頭?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美國又開始甩賣自己的那些破爛兒了——根據京報網「看台海」欄目報道,近日,台灣地區「台海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梅復興發文,指稱台灣地區海軍從今夏開始,正在和美國方面進行洽談,試圖以每艘7億新台幣(大概不到2億人民幣)的價格,從美國方面購買6艘美國退役的「瀕海戰鬥艦」。

消息傳出之後,島內輿論一時大嘩,民進黨當局只好出來否認,說絕對沒有這回事。不過,拋開事實不談,美國製造的這批「瀕海戰鬥艦」,是否真的符合台灣海峽地區的作戰環境,是否符合台灣地區海上軍事力量的作戰需求,目前台灣地區方面突然拋出來這樣一個消息到底所圖為何呢?

毫無疑問,「瀕海戰鬥艦」這種東西,一不符合台灣海峽的作戰環境,二也不符合台灣地區海上軍事力量的作戰需求,屬於真正的騙凱子裝備。

瀕海戰鬥艦的研發

我們還是先看「瀕海戰鬥艦」的研發初衷好了——「瀕海戰鬥艦」的研發初衷,是美國上世紀90年代貼近主要假想敵海岸,在主力艦艇實施對陸攻擊時,需要應對假想敵的部分近海作戰力量的威脅。根據美軍的想定,這些近岸作戰威脅,基本都上不得台面,也就是潛艇、快艇、水雷等等。

也正是因為要面對這種「上不得台面」的威脅,美軍在2001年定義的「瀕海戰鬥艦」其實是一種強態勢感知、低武裝、高航速、通用性佳的特化艦艇:

「強態勢感知」性能可以確保「瀕海戰鬥艦」有效在近岸雜波,水面雜波干擾的情況下,對小艇、快艇或者水雷等輕小目標實施探測定位,便於組織攻擊;

「低武裝」,作為一種主要作戰對象不是什麼大型戰鬥艦艇,都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快艇小艇的裝備,「瀕海戰鬥艦」以其噸位在這些「空潛快」面前,已經算是龐然大物了,能安裝些艦炮,反坦克飛彈之類的,足以大殺四方了;

「高航速」,小艇、快艇性能雖然不咋地,但是人家跑的速度快嘛,大型戰鬥艦艇想要追上這些小艇快艇還不容易,因此「瀕海戰鬥艦」要承擔反快艇、反小艇任務,能夠以其高航速追上這些船隻是基本的戰術要求;

「通用性好」,這一點其實可以算作是「瀕海戰鬥艦」項目的一個創新,將水雷戰、反潛戰、水面戰功能等作為幾個模塊,在實際執行任務時,需要用哪個模塊就把哪個模塊裝艦,同時這些模塊可以實施基地級的更換,看起來非常方便。

瀕海戰鬥艦的不足

但是,「瀕海戰鬥艦」的這些性能特點,放在台灣海峽,只能說大多數性能都是沒啥用處的,還有些性能則嚴重不足:

比如「瀕海戰鬥艦」的高航速性能,對於台灣地區海上軍事力量來說,這就是個嚴重的過剩性能,你一個排水量三千來噸的玩意,居然速度可以達到四十多節,可以海上大飆車。台灣海峽要這種船有啥用?你以為是澎湖到金門,金門到廈門的海上客運快線嗎?

全艦武器配置

又比如它的作戰性能,以台灣海峽的危險程度和台灣地區海上軍事力量所面臨的航空制海威脅強度,可以說缺乏區域防空能力的作戰艦艇,在台灣周邊和台灣海峽區域是沒有任何生存能力可言的。「瀕海戰鬥艦」偏偏又是個缺乏區域防空能力的主,全艦就一門MK-15 Mod31「密集陣」副炮,充其量有個末段點防空能力,一個戰鬥轟炸機中隊帶著8枚亞音速反艦飛彈就能讓它破防。

MK-110型57毫米艦炮

而它的對海作戰能力對於打擊小艇還可以,對於真正的高強度海上對抗,又顯得過於弱雞了一些。比如美軍的「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全艦的主要武備僅有1門MK-110型57毫米艦炮,不錯你這個艦炮的射速是可以,射速高達200發/分,而且又是可編程引信又是智能彈藥什麼的,花里胡哨的很嚇唬人。但在高強度海上對抗中,這種輕型艦炮加上高射速,真的趕不上人家76毫米艦炮一發糊臉。

從艦艏SSMM垂髮單元發射的反艦飛彈——其實就是AGM-114「地獄火」反坦克飛彈的「長弓」版本,最大射程8公里,威力可想而知……

因此,「瀕海戰鬥艦」放在台灣海峽這種地方,大伊萬覺得,這就是一款原有的設計性能用不上,而急需的能力又有比較大的欠缺,戰場生存能力低下的裝備。

瀕海戰鬥艦適合台灣地區嗎

不過,「瀕海戰鬥艦」的有些需求,台灣地區海上武裝力量還是需要的:比如它的反水雷戰能力,台灣地區海上軍事力量的一個主要的作戰使命,就是能夠突破對於台灣本島的封鎖,既然要突破封鎖的話,那麼反水雷戰能力,反潛戰能力等,就是台灣海上軍事力量的一個必然要發展的能力。

JSM反艦飛彈從艦艏B炮位上臨時加裝的發射架發射

同時,鑒於「瀕海戰鬥艦」水面戰能力過於弱雞的缺陷,美國海軍現在也在盡力地進行彌補。比如給「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在艦艏垂直發射系統甲板後方,直接交叉懟上去兩組4聯裝JSM反艦飛彈發射裝置,全艦可以攜帶8枚反艦飛彈。對於台灣地區海上力量來說,現在主打的也是空潛快,也在自己手搓飛彈快艇,因此「瀕海戰鬥艦」到了台灣地區海上力量中,要是能擔綱當個飛彈快艇、掃雷艇的位置,似乎也不是不行。

但問題在於,我們又要提到性價比的問題了——同樣的任務,你一艘掃雷艇,或者一艘飛彈快艇,無論是採購價格、維護價格,還是使用價格,都遠遠好於「瀕海戰鬥艦」好吧。畢竟我們看「瀕海戰鬥艦」的全艦系統配置:在動力系統上,一艘三千多噸的護衛艦級艦艇,居然懟上去2台MT30燃氣輪機,這動力系統直逼45型驅逐艦,堪稱豪華版的動力組。可想而知這艘軍艦的維護費用有多高,真正跑起來這使用成本又有多高,堪稱吞金巨獸。

被海水嚴重腐蝕的艦體

而在艦體上,「瀕海戰鬥艦」使用的還是鋁合金艦體,鋁合金艦體我們說了,問題多多,最簡單的電化學腐蝕就難以解決,美國海軍折騰了十多年終於有了些心得體會。而對於對岸的海上軍事力量來講這根本就是沒接觸過的領域,要麼從頭開始交一遍學費,要麼過幾年這些船基本都到趴窩的地步根本出不去了。

因此對於對岸的海上軍事力量來講,「瀕海戰鬥艦」的反水雷能力,裝上反艦飛彈充當飛彈快艇(艦)的能力,也確實不是沒啥用,但從它的勤務性能,性價比來說,又完全不符合對岸海上軍事力量的客觀需要,或者說完全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做同樣的事情,結論是「瀕海戰鬥艦」就是一繡花枕頭。

台灣地區真的會買嗎

既然是「繡花枕頭」,那怎麼還能把這個繡花枕頭給收了呢?大伊萬覺得有這麼幾個因素吧:

其一這個事情也未必是真的,當然對岸的相關部門出來否認,這個可參考的價值確實有些太低。但這個「台海安全研究中心」自己的說法也不可靠,這裡面提到這六艘「瀕海戰鬥艦」的單價才7億新台幣,2億人民幣不到……要知道「瀕海戰鬥艦」當年的採購價格是多少,高達6到7億美元,大約是30億到40億人民幣之間。這才服役不到10年,雖然美國人把它退役了,但你現在居然2億人民幣就想拿下,你是不是想的有點太多,白狼也不是這麼套的好伐。

其次,也不排除美國人又開始甩賣自己的破爛了,畢竟在那6艘「瀕海戰鬥艦」退出現役之後,美國人就在想方設法地給它找下家,找了好多家都不願意收。現在有個大冤種願意出錢的話,那麼美國人做個順水人情似乎也不是個大事。最關鍵的是,從現在這個俄烏軍事衝突的情況來看哈,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那些五角大樓的文官們對於軍事其實也不是非常懂行,經常會搞出類似於唯武器論這種東西——甭管我給你的武器是不是成體系的,甭管我給你的武器到底管不管用,你就說我到底給沒給你點我自己家的新裝備吧?如果有,那你還說那麼多幹啥~~~

因此,在目前對岸的海上軍事力量軍力和和裝備建設出現巨大問題:比如一些新的戰鬥艦艇研發和裝備遲遲沒有更多的突破與進展,而美國人自己的水面艦艇,「伯克」和「提康」這種主力艦艇又不可能給對岸,「星座」這種護衛艦美國人自己還在研發、還沒有完全搞定的情況下。作為一種折衷的辦法或者說糊弄人的辦法,給幾艘已經退役了、砸在手裡頭的瀕海戰鬥艦,給對岸糊弄糊弄事兒,這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對的。

總而言之,儘管目前美國要甩給對岸幾艘「瀕海戰鬥艦」的新聞暫時還在初期,儘管我們分析了「瀕海戰鬥艦」到底有多八字不合,但是這事兒吧,咱們還是得上上心,且看後面有無後續報道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70902b9c0abf1db6ffb431a2cd1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