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 | 三「問」於民:將調查研究之風吹進科技創新領域

2023-10-14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治國理政 | 三「問」於民:將調查研究之風吹進科技創新領域

治國理政 | 三「問」於民:將調查研究之風吹進科技創新領域

治國理政

「科技創新」是引領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而「調查研究」則是承繼和貫穿於我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各項工作的「傳家寶」和「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將其作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新階段上對調查研究諸多方面作出了深刻闡述。這些闡述對持續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科技創新,圍繞其做好事關全局的相關調研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中,要實現科技創新發展與人民同向同行的願景和冀盼,應使調查研究工作中的三「問」於民貫徹至科技創新研發、治理、評價等全過程之中。

原文 :《三「問」於民:將調查研究之風吹進科技創新領域》

作者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易顯飛 長沙理工大學碩士生 李文琦

圖片 |網絡

問需於民:以調查研究之「依」夯實科技創新的價值支點

科技發展為了人民,科技價值的「真」與「偽」皆由人民定義,前沿科技的價值支點必須建立在民生所需的基礎之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科技創新實踐要瞄準經濟建設,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而調查研究正是聯通人民群眾與科技創新主體雙向反饋的重要實現途徑,通過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等調研方式,深入農村、企業等基層單位,傾聽民眾對於具體科技創新的意見,將民生需求真正落在實處。當前,我國處於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和全球經濟活動持續低迷的環境氛圍之中,民眾的日常生活也面臨著相應的影響和挑戰。挑戰與機遇並存,應對新變局的「破局之法」,始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科技創新。要實現這一點,應正確認識調查研究和科技創新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提升不同主體間協商民主的參與度,重視民生科技需求的「堵點淤點難點」,進而使調查研究後的民需狀況成為夯實科技創新的價值支點。

問計於民:以調查研究之「疑」瞄準科技創新的治理靶向

科技創新發展依靠人民,科技創新治理的「實」與「虛」亦皆以人民是否認同為標準。科技領域的「負責任創新」必須以人民群眾為「引路人」,針對民生領域中存在的技術異化、技術風險、技術困境等「疑難雜症」問題進行定點式的靶向糾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知識」和「財富」,其發展與發展中的問題同樣必須依靠人民來解決。科技領域的「負責任創新」應摒棄「雁過無痕式」的形式主義、杜絕「照本宣科式」的教條主義、防範「推諉扯皮式」的官僚主義,堅守和奉行「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原則指導。以科技創新領域中人民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為治理導向,基於「公眾參與科學」的價值取向,廣泛徵求群眾意見,俯下身子向群眾取經,引導民主決策的有序開展,使調查研究工作在科技創新治理實踐之中持續推進,共同構建共建共治的科技治理新格局,並以此推進頂層設計與問計於民有機統一於科技創新治理實踐之中。

問效於民:以調查研究之「益」評判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發展造福人民,成果的「好」與「壞」皆由人民衡量。創新的疊代和更替必須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前提,科技社會化效應的評判話語權應當重新交到人民手中。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但不可置否的是,當前仍然存在前沿科技成果在實際生產生活中應用與轉化率不足的短板。在科技創新領域,不以人民實際生活為依據的調查研究是空洞的,不由人民民主監督的科技創新是虛浮的,要時刻清醒地認識到從「實驗室」到「百姓家」的技術距離,嚴謹地考慮到從「科研工作者」到「普羅大眾」的群際差異。針對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所暴露出的「技術拒絕」「技術鴻溝」「技術不適配」等問題,應充分發揮調查研究這一政策工具的作用,積極建立調研與創新成果轉化運用的問題清單。調查主體應通過督查回訪的形式跟蹤問題成效,將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擺在首要位置,進而打通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使調查研究在科技創新領域產生真正實效。

總之,應將調查研究之風吹進科技創新領域,讓人民群眾在該領域的呼聲及願望得到真實反映。畢竟,科技是服務於人民的,人民也是檢驗科技創新的核心主體。從三「問」於民的角度而言,只有符合民生需求才是「暖」的創新,只有解決民生問題的科技糾偏才是「實」治理,只有增進民生福祉的科技轉化才是「好」成果。科技創新領域中的三「問」於民,在民主協商、決策、監督中切實體現了匯聚人民力量、集聚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共識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並使科技創新真正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興生命科技的人文風險及其治理路徑研究》(22VRC030)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50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科技治理 | 數據流通安全治理的法治路徑

科技治理 | 加快壯大人工智慧產業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25f0e97a3d3812ab72559afb78d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