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這個冷門博物館真是深藏不露,「黃腸題湊」大開眼界,震撼

2022-10-12     蘇丹卿

原標題:揚州的這個冷門博物館真是深藏不露,「黃腸題湊」大開眼界,震撼

博物館,是城市旅行最有收穫的地方之一。它與城市之間的歷史牽絆,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阻礙。任何一個走進這裡的人,都將會對自身所在的城市有著初步認識、新的了解,甚至是更深入的接觸。

這便讓我想起了今年夏季的一次的揚州之旅,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給我的印象很好,這是目前揚州最火的博物館了。

但令我記憶深刻的卻是另一個談不上有大規模建設的博物館,去的時候也沒有其他遊客,整個博物館內只有講解員領著我和幾個朋友,邊看邊說,邊問邊答,一段千年之前的趣事就此拉開。這個博物館便是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比起火熱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漢廣陵王墓博物館稱得上「小眾」「冷門」,但藏有真東西,定叫人大開眼界的地方。

這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的陵園式博物館,核心展廳展出的是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的墓葬,是全國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之一,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

劉胥為漢武帝之子,元狩六年(前117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封為廣陵王,被漢武帝派去揚州。

通過核心展廳里的一些文字介紹,可知劉胥身材高大,體魄壯健,喜好遊樂,力能扛鼎,敢於空手與熊、野豬等猛獸搏鬥。但就這樣的一個勇敢的人,卻始終與皇位無緣。史書記載:動作無法度,故終不得為漢嗣。

但劉胥不甘心,在漢昭帝劉弗陵登基後,曾唆使女巫詛咒。劉弗陵因病駕崩後,這個皇位仍沒有落到劉胥的頭上。昌邑王劉賀被徵召入京立為皇帝,劉胥又讓巫師祈禱詛咒,劉賀27天就被廢了。

劉胥本以為這個皇位該輪到他了,卻沒想到漢宣帝劉詢登基了(劉詢原名劉病已,是漢武帝劉徹曾孫,這是一個曾流落民間多年的苦難皇帝)。

劉胥倍感鬱悶,就在他打消做皇帝的念頭後,他之前詛咒先帝的事就敗露了,劉胥自殺,封國廢除,漢宣帝賜劉胥諡號為厲王。

歷史上,劉胥利用巫術詛咒的事情還有很多,但這個人物在史書中的地位並不像漢代的其他帝王將相那般,令後世印象深刻。直到兩千多年後,天山漢墓(亦稱廣陵王墓)的發現,令後人對這個歷史上屢次三番想當皇帝的人感到驚嘆不已。

天山漢墓原在高郵市天山鄉,1982年經省政府決定遷至市區象別橋建館保護。天山漢墓包括廣陵國第一代廣陵王劉胥及王后墓兩座墓葬,屬大型岩坑堅穴,系夫婦同塋異穴合葬墓。

這一個合葬墓被打開後,有「驚世」之感,內有斜坡墓道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其「驚世」就在「黃腸題湊」這四個字。

「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周代和漢代,漢代以後很少用。黃腸題湊是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通常只有帝王陵墓中才會出現的。

但也會有例外,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沒想到,這居然是劉胥的墓,意外的同時也覺得合理。

據考證,該墓中的其木梓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縷玉衣殘片,其規格之高不言而喻。

出土的「黃腸題湊」式木槨,與全國出土的十餘座同類型墓葬相比,用料大、製作精、結構嚴、保存好,當屬罕見驚世作品。全墓一共用了856塊金絲楠木,楠木以榫卯相連。

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玉器、銅器、漆器、木雕等隨葬品,特別是漆塌和成套的浴具,為漢代墓葬中少見。這套浴具也側面反映了揚州人在兩千多年前就用「水包皮」(泡澡)的習慣了。

由於劉胥及王后的棺槨被完完全全地搬入了博物館內,其整體規模看起來並不像墓室規格那麼宏大,但在有限的空間裡, 依舊教人嘆為觀止。

棺木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以珍貴楠木製成,摺合木材545.56立方米。整個棺槨呈方形,周邊交錯著數十個小房間。據講解員介紹,這是飲食、沐浴、起居都各有地方,分工非常明確。

在宮殿的核心位置,甚至還有設有槨室和便房,就連陪葬器物的倉庫和僕人生活都設置了相應的地方,以結構複雜,規模龐大,穩重壯觀,構件比例協調嚴謹而教人稱奇。大部構件都有標明名稱與方位的漆書或鑿刻的「廣陵船官材板廣二尺」 「醫工」等字樣。

考古界對漢墓有這麼一種說法,「漢墓十墓九空」。劉胥的墓也不例外地遭遇了偷盜、瘋搶,頗為遺憾的就有金縷玉衣殘片。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玉片用金絲連接,形如鎧甲。現如今,在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所見的一套完整的金縷玉衣實為複製品。

雖說,整個博物館內所展出的文物並不豐富,多以圖文資料展示,但僅「黃腸題湊」式木槨墓就足以令人大開眼界,且聽講解員訴說劉胥的帝王夢也頗為有趣,是一個值得一探究竟的博物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1b5a79cd7105872032fc25222980d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