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油票、布票:一代人的記憶全在這兒

2019-12-15     行走在大路上123


解放初期,市場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為保證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國家決定實行計劃經濟,發放各種商品票證來分配商品。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開始,中國老百姓進入了漫長的 「票證時代」,而這些票證也深深烙進了一代人的記憶之中。


我國票證包括糧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甚至還有糞票、尿票等,小小一張票證,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這些名目繁多的票證,覆蓋了全國2500多個市縣,堪稱「世界之最」。


糧票


1978年糧票


1953年中央政府頒布《關於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實行糧油計劃供應,劃片、定點、憑證供應辦法。居民糧食供應證由當地糧食局核發,居民用糧向國家指定糧店購買,乘坐火車、輪船的旅客,在車船中用餐,也要憑專門糧票獲取。



廣東在1992年4月全面放開糧價之後,1993年1月1日,浙江也取消糧票,到1993年底,全國95%以上的市縣都完成了放開糧價的改革,糧油票的作用也逐漸消失,並成為歷史的見證物。


常德市糧油供應證

全國通用糧票



火車、飛機專用糧票


山東省糧票


北京市糧票

黑龍江省糧票


市糧票


肉票


1957年7月我國開始印發肉票。漢民每月每人供應豬肉六兩至八兩;回民每月每人供應牛羊肉一斤四兩;另外五一勞動節供應鮮魚,端午節供應粽子,按照戶口本人數定額分配;供應日期在節日三至七天以內,售完為止。


鄧州市肉票


不久到了全國災害饑荒時期,定量一再減少。特別困難的1961年一年內,北京市人均消費肉八兩半,這不是每個月的統計數,而是全年的統計數,有的月份根本見不到一點肉花兒肉末兒。1959年,市場副食品供應全面緊張,對大白菜、蘿蔔、蔥、蒜、豆製品、副食調味品、蛋糕、糖塊也採取按城鎮人口分配,限量憑票證供應。


昆明市肉票


專用購貨券

專用購貨券分兩種,一種是日用工業品購貨券,另一種是副食品購貨券。

宜春市豆票


豆製品是指黃豆類加工製品及部分麵粉類製品,如油麵筋、水麵筋、烤麩等。憑「副食品購貨券」(或在副食品購貨本專欄劃鉤)才可以買到少量的豆製品、腐竹、粉絲、芝麻醬或花生醬、金針木耳、調料等。


福安縣油條票


杭州市肥皂票

慈溪縣肥皂票

香皂票


武漢市肥皂票


燈泡票

武漢市板凳票

衣櫃票

湖北省水瓶票

安徽省水瓶票


濟南保溫瓶供應票


北方過冬天普遍購買冬貯大白菜,憑冬貯白菜券購買。一到秋季,家家要買冬貯大白菜,用手推車或平板三輪車運回家去,在走廊、過道里貯存起來,整整一冬天全家人就靠它吃飯了。

濰城區白菜券


購煤本和煤票

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城鎮居民生活用煤實行憑證供應。煤票憑煤證、按人口定量發放,每年第四季度要攜舊證、戶口本、糧本辦理下年度購煤證,居民購煤時要持證票到指定的煤店排隊拉煤。

上海市居民購煤證


揚州市購煤券

杭州市煤餅票

濟南市煤球票

汲縣洗澡票


布票

布票的單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布票是購物的憑證,不許買賣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勢下的產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隨著農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布匹供應日趨豐富,布票隨之取消。


江蘇省專用汗衫背心票


全國通用布票

貴州省布票(三尺)

福建省布票(二尺)

糧票、油票、布票:一代人的記憶全在這兒

湖南省布票(一尺)

青海省布鞋票

浙江省布票

鞋票


糕點、糖果票

糕點票券是居民購買糕點、餅乾的憑證。「三年困難」時期,糕點票券按人發放,城鎮居民中只有老人、孩子才能享用一點「營養品」即糕點餅乾。

糕點票


糕點票在當時主要是用來憑票購買糕點如月餅等食品的,這可是難得的奢侈品,許多人覺得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就是月餅了。


麵包供應票


那些「奇葩」的票證

價值五分五厘油票(相當於一滴水)


0.02斤的豬肉票(相當於10克,一個小勺子就能裝下)


價值五擔的糞票(在那時候,糞便是農作物極其重要的肥料)


一千斤的尿票(作為肥料使用)


宰豬證


覺悟票:為考核勞動好壞,分別印製紅、綠兩種票色。 對勞動好、踏實、幹勁大,發紅票;對勞動差、沒幹勁、不能按時上工、下工發綠票。


連月經條也要憑票獲取



中國的票證歷史可謂是一部凝重渾厚的中華民族創業史,是一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飢餓的抗爭史,是囊括中國農業、商業、工業的發展史,也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它貫穿了一代人的生活,也將永遠存在於這代人的記憶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pEICG8BMH2_cNUgwr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