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北方正面臨著沙塵天氣的侵襲。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沙塵暴、揚塵等情況。有網友調侃「上午吃一嘴毛,下午吃一嘴沙」。這「毛」指的是北方多地陸續進入了柳絮楊絮的高發時期,張張嘴就能吃到飛絮。這「沙」則是最近大家無奈又心酸的揚塵了。更有甚者,會聯想到遠在蒙古高原上的羊群,調侃道:蒙古的牛羊多吃一棵草,就讓我們多吸一口沙。
從某些方面,環境問題欠下的學時,的確需要再補補課了。根據一份23年前的調查報告顯示,內蒙古南部和河北西北部是華北沙塵的主要源頭。而原因則是,過度開發了的自然環境。有數據在90年代中期統計,北方內蒙古、甘肅、河北的草原和森林過度開發,被開墾農田面積達5成以上,過度放牧、過度砍伐、不合理用水導致的水土流失,最終造就了沙塵的策源地。
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這裡緊挨著騰格里沙漠,也是河西走廊上沙塵暴的重要沙塵策源地。從建國開始,當地農民就開始了向沙漠要土地,向沙漠要糧食的漫長治沙路。說到底,就是為了多要一畝地種糧食。即便如此,在2007年,當地的荒漠化面積依舊達到了94.5%。可以說,在和沙塵暴抗爭的路上,人類始終處於不利的地位。
好在民勤人民及時改變策略,從原來的大面積植樹種草,轉變為稻草網格治沙,並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把梭梭樹種在稻草編製成的網格中,於是漸漸一米一米的向沙漠索回了土地。如今又經過十數年,民勤的人工造林面積已達230萬畝,林地面積占了全縣的5成以上。
經過摸索,在沙源地減少土地沙化、防風固沙,成了我國防治沙塵暴的主要手段。到了新世紀初,北方的沙塵治理效果已經大有改觀。於是,就有了我們熟知的「三北防護林」。今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已經發展到了第六期。
不過,對於來自境外的沙塵,還是沒有什麼好辦法。就像這次的沙塵,主要策源地來自於蒙古高原。蒙古的氣候更加乾燥、寒冷和大風。當地年平均降水量為 230 毫米,不到我國平均降水量550 毫米的一半。即使如此少的降水量,在該國分布也非常不均。蒙古西北是當地降水量相對較為豐富的地區,年均500毫米左右。而與我國接壤的東南方向,年均降水量僅僅20毫米。
蒙古由於地勢高,境內降水約95%由河流流出國境,基本難以利用。有數據表明,每年僅3%的降水可滲透進土壤,供草木生長。所以就造就了蒙古南部臨近我國地區的地貌,以戈壁為主。
再加上蒙古國主要的收入來自於礦產和畜牧業,就更加劇了生態環境的脆弱。該國人口300萬,但養著6600萬以上的牲畜。本就脆弱的水草環境經不住如此大的壓力,大片大片的草原在經過幾輪的放牧之後,瀕臨枯萎。由此也就難怪網友會總結說「蒙古的牛羊多吃一棵草,就讓我們多吸一口沙」了。
這樣,您或許也有自己的理解了吧,不是我國的三北防護林不管用了,也不是植樹造林失去了防風護沙的作用,而是風沙的策源地和風向以及氣壓都發生在境外,面對鄰國的現狀,我們的確無能為力。
#沙塵策源地# #降水量# #防護林# #蒙古# #嘴沙# #揚沙# #沙塵暴# #三北防護林# #植樹# #騰格里沙漠# #荒漠# #戈壁# #倒春寒# #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