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流放夜郎案
作者:胡藝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文章節選自胡藝《案卷里的唐朝法律故事》,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
圖為明·崔子忠《李白藏雲圖》軸。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的這首《早發白帝城》透露的喜悅之情即使相隔一千多年,我們依然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那原因是什麼呢?可能我們在背誦的時候沒有特地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當時李白因罪被判流放夜郎,忽然接到了赦免通知,免去流放服役之苦,重獲自由,自然欣喜萬分。能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的詩仙李白為何會被流放夜郎呢?這就要從「安史之亂」說起了。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鎮守東北邊的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安祿山於范陽起兵造反,33天便攻下洛陽,「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唐軍在靈寶山道被伏擊,大敗潰散,20萬人只剩約8000人,倉皇逃回潼關。潼關失守,中門大開,叛軍直逼長安而來,唐玄宗帶著楊國忠、楊貴妃等倉皇逃往四川,途經馬嵬驛時,發生兵變,將楊國忠、楊貴妃等楊氏一族悉數處死。
經此一役,玄宗西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稱帝,是為肅宗,玄宗為太上皇。七月十五日,玄宗逃到漢中時,聽從了房琯的建議,下出分置的制詔,命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節度都使,「以少府監竇紹為之傅,長沙太守李峴為都副大使」。除了永王李璘,還任命了太子李亨、盛王李琦、豐王李珙,但只有李亨和李璘分赴所任。其實,玄宗用意在於讓太子收復黃河流域,李璘負責經略未被安祿山攻陷的長江流域地區。最差的預想是隔江而治。但是受古代的通信速度限制,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已經在靈武稱帝,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了。七月十五日,玄宗才發出的制詔可謂一紙空文。八月十二日,肅宗靈武稱帝的通報才到達玄宗處,無兵無權的玄宗只能無奈接受。但是,李璘接到命令後,就離開玄宗,七月至襄陽,九月至江夏,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人,帶領舟師,順江東下,謀取金陵。誠然,李璘是按照玄宗的旨意在辦事,但是江山易主,時移世易,肅宗怕他占據江南富庶一帶,擁兵自重,爭奪帝位,就命令他脫離兵將,到四川見唐玄宗。他不從命,還沒有來得及準備爭奪帝位,便被唐肅宗以謀逆、割據江東的罪名出兵圍剿,後於江北兵敗,被皇甫侁所殺。
李白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攜家人南奔,上了廬山。永王李璘在到達江陵之後,先後三次派人上廬山請李白下山。至德元載(756年)十二月,李白隨韋子春下廬山,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剛開始,李白對永王是抱有期待的,曾自比樂毅,將永王比作燕昭王,但過了兩個月他就對永王失望了。他發現李璘沒有打算重用自己,只是想借自己的名頭而已,「徒塵忝幕府,終無能為」,恍如一粒微塵,便萌生退意,從前線逃亡了。然而現實的環境沒有給他提供寬鬆的處變之道。李璘最初領的是玄宗之令,但當他知道肅宗已經即位,還忘公誼而急私憤,不思「總江淮銳兵,長驅雍洛」;肅宗面對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卻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先對李璘下手。李白夾在中間確實如同一粒微塵,無力改變時局,也無法逃脫命運。至德二載(757年)二月,李璘失敗被殺,李白雖然不是他主要的謀士,但也受牽連被捕,被關在尋陽的監獄裡,這一年李白已經56歲了。
因為附逆得罪,李白被捕入尋陽獄中。儘管在李璘幕府中只有兩個月光景,按罪也當誅。好在郭子儀施以援手,才改為流放夜郎。當時宣慰大使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為李白極力奔走,認為罪輕應放,並上書朝廷,薦李白可用。但唐肅宗不允許,只是將他假釋出來。結果,李白終未能躲過這一劫,當年十二月底,對他判處的刑罰是加役流。
李白雖然不是李璘集團的核心,也從未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他的詩作實打實地歌頌了永王。《唐律疏議》卷第一名例律第6條「十惡」中的「謀反」規定:「謀反,謂謀危社稷。」即策划動搖皇帝的統治。對於「謀反」罪的認定範圍極寬。已行即罪、不必有害,出言即罪、不必有行,但謀即罪、不必有言行,並且一人即可稱謀、不必二人或多人。只要施行,不論有害無害即有罪,只要說出來不必施行也構成「謀反」罪,而且不必多人合謀,只要一個人即可稱「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對罪名的描述類似於現代刑法理論中的危險犯。
《唐律疏議》卷十七賊盜律第248條「謀反大逆(問答一)」規定:「即雖謀反,詞理不能動眾,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斬(謂結謀真實而不能為害者。若自述休徵,假託靈異,妄稱兵馬,虛說反由,傳惑眾人而無真狀可驗者,自從祅法);父子、母女、妻妾併流三千里,資財不在沒限。其謀大逆者,絞。」由此可見,「謀反」罪的定罪範圍非常寬泛。而且,只要定罪都應處斬,而且家人也要連坐流三千里。所幸,我們從李白刑罰的執行情況推知,他應該被判的是加役流,役三年。李白在《江上贈竇長史》中寫道:「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此處的三年應為確指,非虛數。
於是,至德二載(757年)十二月李白開始了他的流放生涯。「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李白在水路上生活了十五個月,抵達巫峽,終於盼來了好消息。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因關內大旱,肅宗大赦天下,「天下現禁囚徒,死罪從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於是有了這首著名的七絕《早發白帝城》。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