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時節,草木蔥蘢,萬物並秀。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等地,前來參觀學習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大家通過瀏覽圖文資料、參觀歷史文物、認真傾聽講解,追憶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戰、不畏艱難的崢嶸歲月。大家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在旅行中學習,在學習中感知,為自己的假期「充滿紅色的電量」。
延安是一片紅色沃土。在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現存革命舊址445處,革命類紀念館30座,館藏革命文物43673件。星羅棋布的革命舊址和滄桑斑駁的革命文物,承載著黨的光榮歷史,是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回延安,再出發!延安以其獨特的紅色魅力,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幹部群眾來參觀學習。
立足於延安這片紅色沃土,陝西延安幹部學院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延安精神」三大主題,成體系、菜單式開發了四大模塊207門精品課程,將專題教學、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體驗教學、訪談教學、音樂黨課、情景教學、舊址參觀等多種教學形式有機結合,讓學員在行走中感悟歷史,在學習中啟迪思想,在共鳴中傳承精神。
「在我們學院,每期的結業儀式上都會讓大家分享心得體會,很多人說著說著就熱淚盈眶。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陝西延安幹部學院副教授張彩麗說,經過紅色教育培訓學習,學員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和實踐理解得更加透徹,對黨中央延安十三年的輝煌成就和歷史貢獻了解得更加全面,對延安精神的領悟更加深刻,對實現黨的二十大確立的目標任務的奮鬥意志更加堅定。
延安之行,是一次滋養初心,淬鍊靈魂之行。今年以來,陝西延安幹部學院已接待424期培訓班,培訓學員多達21577人,幾乎包含了全國所有省份。
近年來,延安市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充分用足用活紅色資源,不斷加強師資隊伍、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紅色教育培訓內涵式發展,讓紅色教育培訓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擴大。
在延安,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紅色研學游,同樣如火如荼。前段時間,榆林、安康兩地萬人系列研學團赴延安,開展「走進聖地延安 傳承紅色精神」研學實踐活動。在5天4晚的研學之旅中,師生們觀看大型紅色歷史舞台劇《延安保育院》,親身體驗延安時期的生產生活場景,參觀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知青博物館等,學習《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精神》等課程,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傳承紅色基因。
「此次延安之旅,讓我備受鼓舞,也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革命聖地延安,感受延安時期老一輩革命家的不易和艱辛。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長大後為社會貢獻力量。」研學學生王雪琦說。
紅色教育培訓、研學游熱情高漲,紅色旅遊也在持續升溫。
「走進安瀾門,熱鬧的商鋪、老舊磚牆以及穿梭其間的青年,讓我一下子穿越時空,仿佛回到了1938年的延安。」近期,重整之後的延安1938街區對外開放,成為向遊客提供更優質的旅遊產品、更豐富的業態體系、全沉浸的場景體驗的紅色文化綜合體。在街區,遊客熙熙攘攘,觀看紅色演出,體驗陝北民俗,品嘗特色美食,還可以選購延安特產及文創產品。
大型紅色主題演出紅秀《延安延安》生動再現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崢嶸歲月,讓紅色文化穿越時空,熠熠生輝,近期上座率接近90%。「這已經是我第三次觀看紅秀《延安 延安》,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劇中青年奮不顧身投身革命,對我來說是一次心靈的洗滌,也激勵著我們當代年輕人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觀眾李媛媛說。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來,延安市把以紅色旅遊為龍頭的文化旅遊產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拉內需、激消費,保增長、惠民生的重要途徑和未來發展的第一資源、第一產業來抓,全力打造全國紅色旅遊首選地。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從寶貴的舊址文物間,追尋紅色印記,賡續紅色血脈。
鑑往知來,初心如磐。廣大來延學習參觀的幹部群眾紛紛表示,要讀好延安革命舊址這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在充滿光榮與夢想的新征程上,昂揚奮進、闊步前行。(記者 鄭鵬 賀秋平)
來源:延安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f28a669d2a5b1774d7755ee8b0452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