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據媒體報道,美國至今已有120人死於新冠後遺症(也被稱為「長新冠」)。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目前正在審查一批2020年至2021年的文件,試圖查詢這批「長新冠」患者的死亡原因。目前無法確定「長新冠」是死亡主因,還是其中一個因素。研究指出,有多達30%的新冠病患在確診後面臨「長新冠」,部分的患者直到1年後還有後遺症。
2. 「長新冠」的症狀通常包括疲勞、呼吸急促或是腦霧,還可能出現心臟、肺部或大腦併發症,更有可能被迫永久停止全身性抗癌治療。通過對比研究,確定了新冠長期症狀對生活質量、運動能力、心理健康和出院後醫療保健利用存在負面影響。
3. 研究表明,早期武漢感染新冠的患者中,有超過一半人在兩年後仍有症狀。專家提醒: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考慮對病患重要器官的保護,減少中遠期新冠肺炎對臟器功能的影響;對於一些出院的病人,醫護人員要做好充分的健康宣教,告訴病人有可能在未來3個月甚至半年會出現相關症狀;對於一些存在血栓、糖尿病等情況的病人,要避免對他們使用會造成相關不良影響的藥物。
▎圖/專家提醒,痊癒後仍會喘、肌肉無力、重度疲倦的人一定要諮詢醫師、接受治療(Shutterstock)
美國啟動超大規模的新冠後遺症研究,最新報告「長新冠」死亡120人,意味著什麼?
新冠患者的惡夢,從一確診後,就沒有停止過。
據媒體報道,全美至今已有120人死於新冠後遺症。這種症狀同時也被稱為「長新冠」。
發布這個消息的《politico》雜誌稱,隸屬於美國CDC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從各州收集了由驗屍官、法醫以及醫生所開立的死亡證明,並分析了其中100多例疑似是死於「長新冠」的死亡病例。據悉,國家衛生統計中心目前正在審查一批2020年至2021年的文件。他們試圖查詢到這批「長新冠」患者的死亡原因。
這是CDC首次在相關審查中提到,「長新冠」與其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國家衛生統計中心預計在未來幾天內公布分析的初步數據。目前還不知道這100多名死亡患者是否有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暫時無法確定「長新冠」是死亡主因還是其中一個因素。
如果這個研究證明新冠後遺症的其中一個後果是導致死亡,那將會對所有的新冠患者是一個警告。
截止6月6日,美國已有847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101萬人死亡。
據《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發布的一份研究指出,有多達30%的新冠病患在確診後面臨「長新冠」,更有部分的患者直到1年後都還有後遺症。不過美國CDC的研究報告則稱,美國有超過20%的成年人會面臨「長新冠」。如果按20%的預估,這意味著全美至少有800萬人患有新冠後遺症。
美國的衛生官員仍在努力了解「長新冠」的重要性與嚴重性。致力於研究新冠後遺症的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科學家霍尼格(Mady Hornig)表示,「長新冠」致死的整體風險因素很重要,且在不斷地變化。
▎圖/感染新冠感毒的肺部
儘管對於「長新冠」後遺症尚未有一個通用的定義或是測試手段,不過醫護人員會透過症狀以及是否曾經染疫來進行診斷。「長新冠」的症狀通常包括疲勞、呼吸急促或是腦霧。研究人員和科學家表示,在 Covid-19 感染中倖存下來的人中,有 10% 到 30%的人會長期感染 Covid。CDC 於 5 月 27 日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可能會患上這種疾病。
儘管如此,仍然很難確定美國目前有多少人感染新冠病毒後有後遺症。這種情況不容易診斷,尤其是在沒有通用定義的情況下。
混亂的診斷過程使研究人員更難研究長期的 Covid。數十家醫院和醫療診所對正在接受長期出現 Covid 症狀的患者進行治療,並試圖利用這些數據更好地了解病情,以及為什麼它會在一些以前感染過病毒的人身上表現出來,而在其他人身上卻沒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正在推動針對長期 Covid 的最大的全國性研究。
2021 年 10 月,在 CDC 批准後,美國的醫院和醫療機構開始使用稱為 ICD-10 代碼的特定標識來跟蹤表現出長期 Covid 症狀的患者。該編碼系統用於大多數可報告的疾病,幫助研究人員縮小要研究的人群。
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肺科主任、長期 Covid 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Sairam Parthasarathy 認為:「長期 Covid 存在嚴重的檢測不足。包括許多人並不認為自己是『長新冠』患者,而只是去單純的治療自己的呼吸問題。而許多醫院與診所,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去將這些病例診斷出來。」
很少有研究檢查過長期 Covid 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但是,2021 年 11 月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針對歐洲癌症患者的研究顯示,長期 Covid 與樣本人群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係。該研究發現,在 Covid-19 倖存者中,約有 15% 的人有長期的 Covid 症狀,他們的生存結果明顯更差。這篇文章的結論是,這些人更有可能被迫永久停止全身性抗癌治療。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肺科醫生傑里·克里希南 (Jerry Krishnan) 說:「感染 Covid 的人在 Covid 後,出現了心臟、肺部或大腦併發症。最終他們都死了。」他領導了該機構的長期 Covid 臨床研究。他認為,目前發現的這120個死亡文件上標註有「長新冠」的病亡者,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真實的數據可能遠大於這個發現。因為在CDC擬對這些人進行大規模研究之前,疫情已過去了將近兩年。在目前多達101萬的死亡人數中,初步估計有將近數萬人死於「長新冠」。
但這些病人為何會死於「長新冠」,以及這個死亡率是多少,接下來都對「長新冠」如何診治,以及如何預防,都有著重要意義。
▎圖/2021 年 10 月,在 CDC 批准後,美國的醫院和醫療機構開始使用稱為 ICD-10 代碼的特定標識來跟蹤表現出長期 Covid 症狀的患者
中國目前暫無新冠後遺症死亡報告,武漢1192名染疫者研究稱,近半數患者出院後1年仍無法痊癒
中國自疫情暴發以來,共有3015155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累計確診數據含中國港澳台地區,不包含無症狀感染者)。因國內目前並無新冠後遺症追蹤研究系統,有多少人確診有新冠後遺症的數據並不太確切。
今年5月12日,中日友好醫院曹彬課題組聯合中國醫學醫科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王健偉課題組等團隊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呼吸病學》發表題為《Health outcomes in people 2 years after surviving hospitalisation withCOVID-19: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的論文,研究表明,早期武漢感染新冠的患者中,有超過一半人即使在初次感染新冠兩年後,仍有揮之不去的症狀。但研究作者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後的情況未被納入,需要進一步研究。
▎圖/據美國CDC的數據,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可能患有「長新冠」。這些症狀包括26種常見問題: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炎和心肌病、急性肺栓塞、呼吸道症狀、哮喘、腎衰竭、慢性腎病、血栓栓塞事件、腦血管疾病、凝血和出血性疾病、胃腸道和食道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嗅覺和味覺障礙、情緒障礙、其他精神疾病、焦慮和恐懼相關疾病、睡眠障礙、物質相關精神疾病(編註:包括濫用酒精、古柯鹼、海洛因等)、不適和疲勞、肌肉疾病、肌肉骨骼疼痛、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
這項研究是有記錄以來追蹤長期新冠(long Covid)時間最長和患者規模最大的研究之一,統計了武漢金銀潭醫院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間出院的1192名患者(主要是重症患者)。隨訪其出院後6個月、12個月及兩年後的情況。調查內容包括6分鐘步行試驗、實驗室檢測和問卷調查,其中問卷包括症狀、心理健康、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是否回歸工作以及出院醫療保健利用情況。通過存在新冠長期症狀的患者與不存在新冠長期症狀的患者對比,確定了新冠長期症狀對生活質量、運動能力、心理健康和出院後醫療保健利用存在負面影響。
結果顯示,這些早期感染新冠的患者中,兩年後仍有55%的感染者出現至少一種新冠後遺症,這略好於感染6個月後的仍然出現症狀的患者比例,感染6個月後有68%的患者有症狀。
據這項研究稱,這些早期感染的患者,整體健康狀況要比未感染新冠的人差,一些人列出的長期症狀包括疼痛、疲勞、睡眠問題和心理健康等問題,31%的患者報告疲勞或肌無力的症狀,另有31%的患者報告睡眠困難;此外,住院期間獲得更高水平呼吸支持的患者比其他人出現更多的肺部問題。
但至今沒有在這些早期的患者中發現死亡案例的報告。
中日友好醫院的曹彬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在感染後2年時的健康狀況明顯差於普通人群,相當一部分比例的患者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康復。顯然我們需要為相當大比例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持續的支持,並研究新冠疫苗、新興治療方法和病毒變異是否會影響長期的健康結果。」
曹彬還提醒說,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對病患重要器官的保護方面,要做得更加細緻,才能夠減少中遠期新冠肺炎對臟器功能的影響;其次就是對於一些出院的病人,即便他們出院時沒有徵兆,醫護人員也要做好充分的健康宣教,告訴病人有可能在未來三個月甚至半年會出現相關症狀;除此之外,在治療階段,對於一些存在血栓、糖尿病等情況的病人,醫護人員在治療和後續的康復治療過程中,也要避免對他們使用會造成相關不良影響的藥物。
此外,研究還發現部分患者在出院後出現腎臟問題。除了肺臟,新冠病毒還會影響包括腎臟在內的其他器官。實驗室檢查發現,住院時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3%(107/822)在隨訪時出現功能異常。
中國目前是全球感染病例較少的國家,但仍然需要密切跟蹤這批人的新冠後遺症問題。並為這些患者提供持續的醫療支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