鮁魚是馬鮫魚在北方的叫法,南方則習慣稱之為馬加鰆[chūn]、土魠[tuō]。它們是一類體態修長的大型肉食性魚類,屬於鱸形目鯖科。分布範圍較廣,種類也不少,市場上常見的譬如馬鮫屬(Scomberomorus)的藍點馬鮫和康氏馬鮫。
藍點馬鮫(S.niphonius)又俗稱日本馬加鰆,作為最常食用的一種馬鮫魚,也叫正馬加。主要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和中國沿岸。魚身狹長而流線,背部藍黑色,腹部銀白色,所以又俗稱白腹馬鮫。它的側線呈波浪狀,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延伸至尾部,體長通常在一米左右。
康氏馬鮫(S.commerson)俗稱竹鮫,閩南人叫它土魠魚,是南方市場上比較常見的一種馬鮫魚,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康氏馬鮫身體呈長紡錘形,魚體側面生有眾多不規則的深色縱帶,所以日文里稱之橫縞鰆,成年康氏馬鮫可是個大塊頭,體長超過200cm。
此外,還有斑點馬鮫(S.guttatus)、朝鮮馬鮫(S.koreanus)、中華馬鮫(S.sinensis)以及刺鮁屬的沙氏刺鮁(A.solandri)。斑點馬鮫又稱台灣鰆、白腹仔,體型略小,只有約80cm。朝鮮馬鮫別名高麗鰆或平鰆,體型略短,腹部較寬,體長約150cm。中華馬鮫能長到很大,最長可達250cm,又稱為牛鰆,主要特徵是它銷魂的側線,沿背側延伸至第一背鰭後部急降至腹側,再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
初春,成群的藍點馬鮫順著黑潮,追逐獵物北上洄遊,為繁殖季的到來蓄積能量,此時的馬鮫魚十分肥美。作為每年春天沿海人民翹首以盼的第一批鮮魚,馬鮫被喻為春天的使者,又被稱為鰆。
新鮮的馬鮫口感十分軟嫩,刺少肉厚。作為大型魚類,馬鮫魚肉卻鮮有的甘甜和清淡。春季捕獲的馬鮫魚叫作初鰆,魚肉富含脂肪,屬於生食的佳品,無論是刺身或稍稍腌漬後捏成握壽司都清鮮可口,令人心馳神往。
將馬鮫魚肉烤至表皮焦黃,但不完全烤透,然後佐以蔥、蒜和大醬,再淋上「Ponzu」(一種由柚子汁、醬油、味淋混合而成的調製醋)一起食用。此時,魚肉蛋白加熱變性呈現微微的橙色,油脂緩緩溢出更增加了魚肉的鮮香。
口感清淡的馬鮫魚幾乎適合一切烹飪方式,無論是鹽烤或者西京燒都很出彩。油脂充盈的魚肉還適合熟成處理,經過仔細洗凈的魚肉,均勻抹上鹽粒腌漬晾乾,再用吸水紙包裹後捲入稻草蓆中熟成。熟成後的魚肉更加鮮軟,輕輕涮熟,方能體會到魚肉升華的美妙。
閩南地區有句諺語,「一鯃,二紅鯋,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加臘」,在美味海魚的排行榜上,馬鮫魚和先前介紹過的鯧魚位列三四名。鯧魚肉多刺少,人們食用鯧魚時很少會吐出魚骨,趴在一旁等待撿食的狗兒困得都打起了瞌睡,於是稱其為「狗瞌睡魚」,而馬鮫魚的產肉率也毫不遜色。<複習鯧魚的傳送門>
俗話說,「山有鷓鴣獐,海里馬鮫鯧」,意思是說水裡鮮美的馬鮫魚和銀鯧,可以和山珍野味的鷓鴣和獐子媲美。閩南人喜歡將魚肉炸酥後加水勾芡形成稠湯,加入腌筍塊、香菇絲、木耳、蝦米,再加烏醋、醬油和芥末調味——便是閩南小吃「土魠魚羹」。
通常來說,馬鮫魚越大越美味。人們把體型較大的馬鮫魚橫切成厚約1cm的魚片,再用鹽略微腌漬使魚肉更加緊實入味,放入平底鍋內干煎,魚脂滲出,焦香四溢。
潮汕還有句諺語叫「好魚馬鮫鯧,好菜芥藍薳[yuǎn]」。芥藍稚嫩的花莖無疑是潮汕人心目中最美味的蔬菜,正所謂脆美勝香蕈。而與之齊名的馬鮫魚也被看作是魚類中的佳品,潮汕人喜歡用馬鮫魚打魚丸或者煮魚粥。
膠東半島的威海,則以傳統美食鮁魚餃子而出名。將去皮鮁魚肉和少許五花肉混合剁碎後,加入蔥姜水打漿,再加入韭菜和調味料拌勻。鮮嫩起勁、汁多味美的鮁魚餡包裹在Q彈的麵皮里,日曆娘實在太有眼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