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求求你自私一點!

2020-03-25   老韭菜講故事


01

我和你爸不喝,豆漿都留給你


前幾天,我朋友給我打電話,一上來就嘆一口氣,無奈地跟我說了一件小事。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早上,朋友的媽媽打了一壺豆漿。做好後,朋友自然地倒了三杯,意思是爸、媽、自己各一杯。沒想到旁邊的媽媽看到了,馬上說:你別給我們倒啊,我跟你爸都不喝,就是給你自己打的。


朋友啥也沒想,自然問:啊?為啥啊?你倆不愛喝?


媽媽說:我倆不是不愛喝,是省給你喝。


朋友跟我說,聽到這話,當時她感覺五雷轟頂一樣,僵在原地,不知道作何反應。


沉重、壓抑、無奈、震驚。


一杯豆漿而已。


這讓我想到我的另一個朋友跟我舉的例子。


因為疫情,這次春節,她在家裡住了將近30天。在這期間,她負責從網上買菜。她會買各種食材:各種蔬菜,比如白菜、芹菜、蒜苔、花椰菜、包心菜、生菜、南瓜、紅薯、芋頭等;各種雜糧,比如玉米面、燕麥、小米等;各種雞鴨魚肉海鮮、各種水果……食材可謂非常豐富。但是,即便食材如此豐富,父母表示,他們只吃大白菜。


有一次,她買了很多水果,火龍果、橘子、香蕉、橙子,她想的是一家人一起吃,結果一星期過後,她打開冰箱,發現很多水果放在那裡,爛了。


她一臉茫然,問媽媽:你跟我爸怎麼不吃啊?都放壞了。

媽媽說:都給你留著呢。


她最後無可奈何地跟我說:是不是我應該感激我媽?或者,我應該很感動?


感覺自己沐浴在母親無私的愛河裡才對,不是嗎?


但是,為什麼我只有憤怒。



02

「我,就是用來襯托媽媽的無私的」


「我不吃,我都留給你。」


這聽起來似乎「應該」是讓人感動的。可是,為什麼聽到這些話的當事人,沒有感動,有的,只有「憤怒」「無奈」「壓抑」和「沉重」。


如果放下「應該」這把「超我」的尺子,其實不難理解這其中的蹊蹺。


原因有二:


其一、孩子被迫用來成全父母「無私」。


為了彰顯一個人的無私,相比之下,其他人都顯得面目可憎,成了「自私的惡人」。這個自私的惡人,就是孩子。


這似乎就有一個意向:在家裡,只有媽媽是站著的,其他人都倒下了。媽媽就像那個舉著火炬的女神,偉大而莊嚴,一往而無前。


其二、從施受虐的角度來說,媽媽從受虐中獲得巨大的犧牲感,從而,那些自我價值感低的媽媽們,自己的價值一次次得到升華。


而這個時候,孩子,被迫推到了一個施虐者的位置上,不管你願不願意。


看看「吃著雞鴨魚肉的自己」和那個「只吃大白菜的媽媽」,看看冰箱裡爛掉的水果,看看你都做了什麼?


03

你的悲情,有什麼目的?


這帶來很多問題。


比如,給孩子帶來沉重感和憤怒。


就好像上文中提到的我的那兩個朋友的例子一樣。


「一杯豆漿而已。」


這是怎樣的沉重感?我們真的到了一杯豆漿都需要讓來讓去的地步了嗎?如果沒有,那為什麼要製造這樣的沉重感?你是想讓孩子喝,還是不想讓孩子喝呢?


朋友說,當自己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可以開心的享用米其林大餐;當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卻要含著淚喝下一杯豆漿。


對於另外一位朋友,當她看到冰箱裡一堆爛掉的水果,不僅是因為「父母一口不吃省給她的」,而且,她顯然要為這些東西的爛掉從道德層面買單。


這個時候,真的很難讓人浮現出什麼「感動」之類的感覺,除了無奈,也只有憤怒。


我們真的不喜歡這種感覺。


記得《奇葩說》有一期講到一個故事:家裡吃魚,媽媽一直吃魚頭,說自己喜歡,結果,等他長大才知道,父母不是自己喜歡,而是,要把魚肉省給自己。



我父母也是。


有一次,家裡做魚,就給我一個人做的。然後,他們自己吃剩飯剩菜。於是,同在一個飯桌上,卻出現了一條雖然隱形但涇渭分明的不能更分明的一條線:線的一端是我在吃魚,線的另一端是父母在吃剩飯剩菜。


與其這樣吃魚,我更願意一起吃剩飯剩菜。魚可以一起吃,剩飯剩菜也可以一起吃。


悲情容易讓理性缺席。


而如果,我們不搞的這樣悲情和沉重,我們就有空間邀請理智參與進來,進而討論一個現實層面可以改進的問題:是不是下次做飯的時候,可以適量,從而不用吃剩飯剩菜?


曾奇峰老師曾經說:你的悲情,有什麼目的?


04

你不需要給孩子「無私的愛」


說到這裡,父母可能很委屈:難道說,我一心為了孩子,還錯了嗎?


不是的。


事實上,我們任何人都很可能做不到真的給孩子完全「無私」的愛。這不是你的錯。


即便我們真的認為,我們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而事實上,受制於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局限,我們的很多「愛」,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我想,她真的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有一個特點:總是不能徹底地完全地滿足孩子。比如,孩子動手能力很強,非常喜歡拼樂高。於是,她給孩子買了很多,但是,卻會把玩具藏起來,甚至,有的玩具藏的自己都忘了。她後來不得不承認,她很可能在讓孩子體驗自己小時候被父母「延遲滿足」的感覺。


那種感覺太深刻,深刻到刻骨銘心。所以,她潛意識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也親自感受到自己當初的感受。只不過,讓人更加唏噓的是,在心理分析看來,這種做法也的確出自於「愛」:因為我愛孩子,我才會下意識地讓孩子去感受我當初的感受,包括好的感受和壞的感受。


你看,人的心理就是這麼難以洞悉。


即便我們真的認為自己出於愛,我們的行為也許正在潛意識的引導下給孩子帶來傷害。


所以,幾乎我們任何人都可以承認:我們對孩子的「愛」,一定是有好有壞的。


親愛的,喘口氣,你不需要給孩子無私的愛。



05

媽媽,請你自私一些,給我,也給你自己一點空間


拋開道德評判,其實,「自私」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般「功利」和「無情」。


我們的愛不是完全無私。承認這些,反而會讓我們生活得更靈活和坦蕩。


孩子們也終於可以喘口氣。


原因有三個。


第一,敢於承認自己「自私」的父母,可以減少自己身上的「付出感」,父母自己的狀態也會更好。


父母不沉重,孩子才能更靈活,更具有創造性。而一個沉重的父母,不太可能養育出一個生命力旺盛、活力四射、創造力爆棚的孩子。


第二,承認「自私」,父母們完全可以適當而健康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也給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做了一個示範。


第三,當父母承認自己的局限,而不一味標榜自己如何「無私」,也有助於孩子表達攻擊性。完美的父母,是無懈可擊的;而一個承認自己局限的父母,就能夠鼓勵孩子坦誠地說出自己的不舒服,說出自己更願意怎麼被對待。


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一方面,敢於承認自己局限的父母,本身內心就更「結實」,能面對外在的刺激。「結實」的父母,比「虛弱」的父母,更容易鼓勵孩子表達攻擊性,更願意調整自己。而「虛弱」的父母,難以忍受被攻擊,會用過激的言語和行為,讓孩子產生攻擊之後的「內疚」感: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能這樣說;


你太傷我的心了……「內疚」感,會讓孩子非常沉重,讓他們什麼都不敢說。因為怕一說出來,就傷害了父母。


請父母們「自私」一些吧,這樣,你的孩子才敢「自私」一些。


吃魚的故事

在小時候還曾寫過看圖作文

二十年過去了

依舊在上演

媽媽其實你對自己好一點

我才會更愛自己多一點

同款媽媽的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故事

記得轉發文章讓媽媽看到哦

本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