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無小事,寶寶的安全就是父母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2022-05-24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安全無小事,寶寶的安全就是父母的責任,任重而道遠

現在是夏天,寶寶們穿得都單薄,皮膚又嫩,稍微碰一下就是很明顯的傷疤,被蚊子咬一口也會傷痕累累……所以,每每夏天,我都格外地揪心。

昨天親眼見到一個剛剛會走路的小寶寶,本來正在媽媽的陪伴下踉踉蹌蹌地走著,就是一瞬間,他的媽媽轉頭和熟人打了個招呼,他就忽然發力狂奔了幾步,就這樣被一輛沒有剎住的電動車碰了一下……

寶寶頓時哇哇大哭,我在旁邊看著就好心疼啊,何況是他的媽媽,當即就跟著寶寶哭出了聲!

唉,寶寶的安全就是要這麼小心謹慎,每每都是一不留神或者恍惚之間,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會發生。所以,照顧寶寶無小事,爸爸媽媽任重而道遠啊!

1、寶寶在媽媽視線範圍內,也不代表絕對安全

視線範圍和安全距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實越小的孩子,越要呆在爸爸媽媽的安全距離以內,而不是視線範圍之內。

視線範圍會有一個讓人反應的時間,事實上,即便是孩子呆在家裡,僅僅是沒有和媽媽在同一個房間,危險就可能會發生。

有資料顯示,在2-6歲的孩子中,有將近一半的寶寶是在父母面前出現了意外傷害。

尤其是學步階段的寶寶和上幼兒園的孩子,出現意外傷害的情況更多是在家中,比如摔傷、磕碰傷、燙傷等等,因為在家中父母最容易放鬆警惕。

孩子哪裡有什麼安全意識,他就是看見什麼都想要動一動、碰一碰的好奇心作祟,所以才會有爬三角櫃、手摸插頭,伸手碰高處物品被砸等危險的行為。

所以,父母儘可能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安全距離之內,而不是視線範圍之內,而家裡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場所,依舊需要父母多用心照顧才好。

2、吃一塹長一智,對於孩子來講也並不是絕對的

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能夠從受到的傷害中吸取足夠的教訓,同樣的錯誤也不會犯兩次。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只是低估了孩子的勇氣,因為他們總是很自信,比如相信自己能夠和爸爸一樣反應敏捷迅速,也能夠和媽媽一樣對付廚房裡的一切用品,能夠輕鬆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果真如此嗎?

當然不是,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和面對危險時的反應能力實際上很弱。有心理學教授指出:當車行駛過來的時候,孩子依舊會固執地穿越馬路,不是他們不知道危險,而是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平安到達對面。

還有一些很鮮明的案例:警察去幼兒園做安全意識的實戰演習,父母都自以為孩子的安全意識很強,完全沒有問題。結果警察很容易地就把孩子們「騙」出了安全區域。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已經反覆告誡孩子所有的安全意識,孩子就可以做得萬無一失。事實上,父母的強調也僅僅是一廂情願的強調而已,孩子會把「我行我素」進行得淋漓盡致。

3、參加集體活動中,孩子的安全性更加值得父母警惕

現在很多父母習慣於結伴帶著孩子外出遊玩,幾家大人在一起說說笑笑,聊聊天放鬆放鬆,孩子們也可以在一起玩,小夥伴間玩得開心愉快,多好啊!

其實越是這樣的時候,越值得父母警惕。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們在一起就會很安全,事實上,很多孩子在同齡人當中更願意展示自己,更喜歡做一些冒險的事情讓自己與眾不同,而結果往往更容易受傷。

加拿大的兒童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上小學的孩子更在乎自己的面子。面對一些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活動時,他們往往會出於「面子」而把父母的安全告誡放置一邊。其實當他們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倒不會做類似的「冒險」。

另外,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更容易興奮,情緒激動,更容易做出冒險的舉動。

所以,越是在孩子聚集的地方,父母越要時刻注意孩子的行為舉止,發現有潛在的危險及時為孩子排除。讓他們在安全的範圍內,盡情玩耍吧!

最後想告訴家長,孩子在外面玩得越開心,越容易忘記自己造成的傷,比如摔一跤磕破了皮,比如被利器劃破了皮膚等,當時可能會有疼痛感,但只要不是特別嚴重,他們依舊會愉快的投入到玩樂中去,很容易就忘記了曾經的傷痛。

另外,小男孩如果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受傷,往往還會表現出「沒什麼大不了」的男生氣概,這與父母總是鼓勵男孩只要堅強,不要拘泥於小傷有密切關係。

所以,父母要多加關注孩子的身體,及時為孩子處理一些小磕小碰的小傷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97ded1b79768453ebba572f0fca39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