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挑戰。
原文:破解人口與可持續發展難題
作者 | 華東師範大學二級教授 高向東
圖片 |網絡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挑戰。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進一步強調,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徵,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完善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少子化對社會結構和家庭穩定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勞動力人口減少,社會負擔加重。缺乏年輕勞動力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可能受到限制,就業市場競爭可能變得更加激烈,可能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和技能斷層。少子化還會導致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可持續性,因為退休人口增加,而繳納社會保障金的人數減少,這可能會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的壓力增加。少子化對現代化進程也可能產生阻礙作用。現代化通常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等因素密切相關。然而,少子化會導致人口結構失衡,年輕人口比例減少,從而可能削弱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力。年輕人的參與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但少子化可能導致年輕人的減少,進而限制了社會的創新和發展潛力。
應對這一挑戰的關鍵在於推動社會觀念的轉變和採取相關政策措施。中國政府已經放寬了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了全面二孩政策,鼓勵家庭生育。此外,應加強性別平等教育和倡導,消除性別歧視,促進社會平等。
人口流動對農村發展和農業產業的影響。農村人口外流導致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年輕人紛紛離開農村,到城市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條件。這使得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供應減少,影響了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老齡化問題加劇。隨著年輕人口的外流,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兒童。農村老齡化帶來了養老和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對社會保障體系產生壓力。解決這一挑戰需要加強農村發展,吸引人才回流。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醫療和福利服務,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同時,應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人才回歸農村。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的負擔增加。養老金和福利支出不斷增加。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社會養老保險和福利金的支付壓力不斷加大。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財政資源來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醫療保障需求增加。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各種慢性疾病,需要更多的醫療服務和保障。這將增加醫療資源的需求,對醫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分配造成壓力。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財政支持。應加大對養老金和醫療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的社會福利體系,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還應加強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覆蓋率,以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
過低的生育率阻礙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首先,對現代化進程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經濟壓力增加、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障體系不可持續、人口老齡化加劇等。生育率低會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限制了經濟增長潛力。其次,生育率低導致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可能導致勞動力短缺和技能斷層。最後,生育率低會導致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嚴重,可能給社會和經濟帶來巨大壓力。解決這一挑戰的方案關鍵在於採取其他措施來促進生育率的提高,例如提供經濟激勵,如嬰兒津貼和稅收優惠;改善育兒環境,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保育服務;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生育意願和家庭價值觀。此外,還可以鼓勵家庭友好的工作文化和靈活的工作安排,以便父母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
區域人口增減可能從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方面阻礙現代化進程。如果某些地區的人口減少,就會導致該地區的勞動力供應不足,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人口的過度集中也可能導致資源的不平衡分配,增加了城市地區的負擔,同時造成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失和發展滯後。此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還可能導致教育和醫療資源的不均衡。當人口集中在一些發達地區時,教育和醫療資源容易過度集中,而其他地區則面臨著教育和醫療資源的短缺。這種不均衡會進一步加劇地區間的差距,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機會平等。
因此,可以採取措施,鼓勵人口在不同地區的合理流動,避免人口過度集中在少數地區,減輕城市負擔,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應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投入,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實現教育和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可以鼓勵和支持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移,通過發展製造業、服務業等,吸引人口流入相對落後的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均衡。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4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治國理政 | 辯證看待人口形勢變化的挑戰
社科成果 | 探索中國農村可持續性扶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