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迷熱議,美軍ESSM性能拉胯,中國還需要「一坑四」防空飛彈嗎?

2023-11-02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軍迷熱議,美軍ESSM性能拉胯,中國還需要「一坑四」防空飛彈嗎?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這幾天,關於海軍水面艦艇單垂髮單元多彈並聯技術(也就是俗稱的「一坑四彈」)技術的爭議,突然在微博上出來了。大伊萬大概了解了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大概又是有些軍迷看著美國海軍裝備的RIM-162 ESSM「先進海麻雀」眼熱,希望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在自己的055大型驅逐艦,052D型驅逐艦上看到這種先進裝備。

然後一些大佬出來科普,認為中美兩國海軍的作戰體系不同,面臨的主要威脅不同,因此,對於防空飛彈的性能要求不同,美國海軍的「一坑四」防空飛彈,未必符合中國海軍水面艦艇未來在海上防空作戰中的技戰術需求。

「一坑四」不高不低的性能

大伊萬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咱的觀點,美國海軍的RIM-162 ESSM型防空飛彈,雖然在技術上開創了「一坑四」這個先河,同時在彈體和整套系統的技術設計上,也算是可圈可點,但是該型防空飛彈確實不適合我國海軍的作戰體系、裝備性能要求:

性能已經落後的海麻雀飛彈

從研發目的來看,美國海軍最初研發RIM-162 ESSM的研發目的十分簡單直接。一方面是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原本作為美國海軍標準近程點防空飛彈的AIM-7P北約海麻雀飛彈的性能開始落後,被認為難以適應21世紀防空作戰需求,因此需要進行更新換代;另一方面,上世紀九十年代北約海軍面臨的防空作戰威脅下降,原本為蘇聯紅海軍火箭航空兵準備的遠程區域防空系統一下子失去了對手,反而各種中小國家的多元化威脅。如小型掠海反艦飛彈開始成為威脅主流,用遠程區域防空系統去打這些目標,堪稱大炮打蚊子,性價比頗低。

RIM-162 ESSM「先進海麻雀」

所以,基於這種研發目的搞出來的RIM-162 ESSM,在性能上其實是比較湊合的,有亮點但是也有不足。從亮點上來說,RIM-162 ESSM搞的通用化設計,也就是可以在北約標準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里單個單元多彈並聯,就是開創了垂直發射系統技術運用的先河,極大地提高了垂直發射系統的裝彈數量。而ESSM在氣動設計上採用的低展弦比邊條彈翼,雙脈衝微煙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也比較先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算是不錯的設計了,這都是它的技術亮點。

但是,ESSM的劣勢也不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它是一個用來替代AIM-7P的、很湊合的型號。也就是說它儘管名義上是所謂的「拓展點防空」飛彈,理論射程在50千米左右,但事實上從它的彈體過載,包括全程均速和末段存速性能上,它的遠界機動性是需要打一個比較大問號的。在面對具備較強末段機動能力,如可以實施變距通滾和蛇形機動的反艦飛彈時,它的實用射程是要打很大折扣的,估計實用射程會被壓縮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左右,和末段點防空飛彈性能就拉不開差距了。

另一方面,RIM-162 ESSM Block1型還是採用了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甚至連制導頭都沿用了AIM/RIM-7P的WGU-23型半主動雷達制導頭。在使用時需要使用雷達進行連續波/脈衝波引導,一般認為RIM-162A型由於使用了S波段上行鏈路,因此可以使用AN/SPY-1D型「宙斯盾」系統雷達引導,單面火控雷達的引導能力說法不一。但是全艦的同時引導能力不超過16個應該是確定的數據,後續的B型則取消了S波段上行鏈路,因此只能改用AN/SPG-62型雷達進行分時照射,理論上每部雷達可以同時對四個目標進行照射,實測也就2到3個,因此全艦引導ESSM的能力將下降到只能同時引導6到12枚飛彈。

因此儘管RIM-162 ESSM極大地拓展了MK-41型垂直發射系統的載彈量,但它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理論射程和實際射程相差太遠。在打擊高機動性掠海飛行目標時,其實用射程和近程點防空飛彈拉不開差距,無法發揮其定義的拓展點防空效能。而ESSM Block1系列實用的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又給它的實際接戰能力帶來了很大問題,無論備彈有多少,只能同時打出去12枚,考慮到近程點防空一般也就能攔截一輪到兩輪,那麼ESSM基本等於空有大備彈而發揮不出實際作用。儘管美國海軍在2010年代搞出了ESSM Block2,換用主動雷達制導系統,但是,目前裝備的大頭依然是半主動雷達制導型。

中國海軍可以不要「一坑四」嗎?

既然RIM-162 ESSM的性能並沒有想的那麼好,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基於特定的裝備發展要求,搞出來的一款多有妥協的裝備,那麼這種一坑四的防空飛彈難道真的不適合中國海軍的裝備要求嗎?大伊萬認為未必,ESSM最為重要的,恰恰是它對於垂直發射單元的高利用率,可以極大地提高艦載防空飛彈的備彈數量,備彈數量越多,在採用合適的制導體制的情況下,同一時間段內同時抗擊目標的數量就多,持續作戰時間、可抗擊目標的輪次就多。

我們都知道,航空制海作戰發展到現在,最有效的戰法依然是阻塞式攻擊,實施阻塞式攻擊的技術途徑有三條:

其一是靠大量的彈群阻塞防空飛彈的火力通道,導致突防能力溢出,溢出的這部分反艦飛彈即可實施有效攻擊;

其二是靠高速彈群壓縮防空飛彈的反應時間,壓縮防空飛彈的有效攔截輪次,在截獲距離相等的情況下,亞音速反艦飛彈也許可以攔截三四輪,超音速反艦飛彈只能攔截一輪;

其三是實施多方向同時攻擊,比如美軍的AN/SPG-62雷達只能對一個方向實施分時引導,那麼反艦飛彈可以從多個方向同時進入攻擊,使得火控雷達的引導陣面顧此失彼。

當然在實戰中,這三條技術途徑一般會同時使用、綜合使用,比如使用多型號,多批次反艦飛彈實施多方向攻擊,以求達成最佳的突防效果。

因此,在艦隊防空作戰中,對反艦飛彈彈群的多目標交戰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儘管目前美國海軍的航空制海能力依然比較孱弱,單靠一個艦載機中隊只能同時發射40多枚AGM-84H型反艦飛彈,且打擊距離也不遠。但長遠來看,尤其是隨著B-21型戰略轟炸機的出現,美國海軍的航空制海能力遲早會發展到具備如下能力:

美國B-21最新諜照

其一是打擊距離大大延長,比如新一代亞音速反艦飛彈彈群遲早會具備1000千米以上的射程,這意味著航空制海機群可以在距離艦隊500千米的距離上就開火,至於高超音速飛行器所具備的大射程則更不必說;

其二是載機定位越來越困難,美國海軍在2030年代遂行航空制海的主力機型大機率是B-21,即使我方使用反隱身雷達,想要在數百千米外對其實施截獲跟蹤,也是比較困難的,對載機的發現能力將會被極大地壓縮;

其三是發射彈群數量可能很多,單架B-21可以攜帶的反艦飛彈數量起碼在16枚左右,如果實施中隊級別的航空制海,那麼單次投放的反艦飛彈數量很有可能高達200枚以上,相比目前美軍的航空制海能力提高的太多。

因此,考慮到2030年左右我海軍艦隊防空的作戰要求,基本將呈現出如下的作戰圖景:

一是打擊載機能力大大下降,其實即使現在有協同作戰(CEC)系統輔助,在大國對抗中要直接打擊對方的反艦飛彈載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航空反艦力量實施防區外攻擊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是要面對的多目標交戰能力大大提高,單次彈群突擊可能從四十多個目標提高到200個目標以上,且考慮到未來海戰的極端情況,對手實施短間隔、多輪次突擊的機率比較高,艦隊防空壓力大增;

三是打擊低可探測性目標的要求提高,尤其是在複雜電磁環境下,加上未來的亞音速反艦飛彈同樣會具備較強的低可探測性能,可能會有大量的目標無法在水天線以外,或者進入水天線後被立刻捕住,在艦隊防空態勢感知範圍隨時會有目標冒出來。

基於這種作戰特點和戰場圖景,未來我軍艦隊防空的基本原則,大伊萬的觀點是:

一是不能完全寄託於打擊載機,即使是有航空母艦的攔截線掩護,打不到B-21型戰略轟炸機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二是要極其強調多目標攔截能力,艦載的防空飛彈數量當然越多越好,以一個航母戰鬥群的攔截能力看,最好具備一次攔截200個以上目標,且可以實施多輪攔截的能力;

三是防空飛彈射程銜接必須更加緊密,遠,中,近程防空飛彈之間不能出現火力空白區,距離編隊任何距離上發現反艦飛彈都能立即鎖住,鎖住了就打,打不著火力移交繼續打。

所以考慮到如上作戰原則的情況下,咱們可以發現,反而是一坑四彈能夠滿足相關的技戰術要求:不要求打到載機,但是巨大的備彈數量正好適宜於攔截大規模反艦飛彈彈群突擊的要求,且可以在近程點防空和中程防空飛彈之間做好火力銜接。

HQ-10近程點防空飛彈

當然,我們的一坑四如果存在的話,必然不會是美國ESSM Block1那種很湊合的裝備,既然要強調多目標交戰能力,那麼主動雷達制導就是必然的選項。既然要打擊的不僅僅是亞音速反艦飛彈,可能還有亞音速、超音速反艦飛彈甚至未來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末段突防,那麼對於飛彈的機動性、極速和末段存速、過載的性能都遠遠超過ESSM,這必然和HQ-10這種末段點防空飛彈拉開明顯的差距。

珠海航展上的HQ-16FE介紹

總而言之,我們的一坑四防空飛彈如果存在,其性能可能會更接近於HQ-16FE這種裝備,這就是大伊萬關於一坑四防空飛彈的基本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82dd2038720827aa0d4c5fbc0a4fa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