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舒適區」

2022-07-06     影視前哨

原標題:韓劇「舒適區」

導讀:在韓劇「舒適區」,有怎樣的類型經驗?

文 | 韓思琪

近日,號稱是「韓國第一部仙俠劇」的《還魂》,讓熟稔於晉江文與仙俠劇的國產劇觀眾發現:仙俠劇還得是中國拍。從故事設定、想像力到鏡頭語言,《還魂》都透著一股「不上手」的生澀與彆扭之感——即便是韓國本國的觀眾也很難買帳,不無失望地吐槽《還魂》是一部「中國風混搭劇」「山寨中國的電視劇」。倘若暫且按下《還魂》是否有過度借鑑國產劇之嫌這一問題。《還魂》確實證明著:韓劇有其「舒適區」,而仙俠題材顯然不在這個區域內。

那麼,在韓劇的「舒適區」是怎樣的劇集類型呢?

顯然,在韓劇將自身接入奈飛、自覺進行美劇化的影像實驗的當下,韓劇的「舒適區」不再是「車禍,癌症,治不好」的肥皂劇「舊三寶」,當然也不只是「長腿,養眼,是土豪」的歐巴經濟學「新三寶」。

讓我們一起梳理下這一季韓劇的成績單,或許能從中提取出規律。

喪劇:

解放或是出走,主打「真實」的王牌

首先是《我的解放日誌》,這部劇由六萬五千多人一同標記、打出了9.1分的高分。這部在「致郁」到「治癒」區間裡遊走的「喪系劇」顯然在「舒適區內」。

能夠在豆瓣的評分生態下拿下超過9分評分的韓劇,往往以慢節奏治癒系居多,比如《請回答》系列、以及同為申導執導的《機智牢房生活》(9.4分)《機智醫生生活》(9.5分),再如《我是遺物整理師》(9.1分)《我的大叔》(9.4分)《如蝶翩翩》(9.4分)。

這些劇或治癒或致郁,都是在一種生活流的氣息中,處理著同一個問題:當時代氣質悄然變化,社會大環境的「夏天」結束、保守的「凜冬」劈頭蓋臉地降臨在每個人的生活里,人們又將如何從生活的困頓中「打撈」起自己?際遇不講理、命運無協議,真理何處覓?觀眾趴在劇中人的肩頭上,大口呼吸著,共他們的命運,也流自己的眼淚。

比如《我的解放日誌》,這部又譯為《我的出走日誌》的「喪劇」,三兄妹各自認為到達了人生的極限、只想脫離名為「現在」的泥淖:

大女兒,年近四十沒有結婚,她的「現在」是在剃光頭還是「冬天隨便找個人戀愛」的選項里二選一。

二兒子,年過而立但依然要和父母姐妹同住,他的「現在」是沒有經濟支點去擁有自己的生活,看似無欲無求,實則是無法欲求。

小女兒,作為家裡最乖的孩子,她的「現在」有著這一代年輕人的影子:社恐——「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像在工作;清醒的每個瞬間,都在勞動」,她的困擾抽象又形而上:意義感的缺失——「我雖然不至於不幸,但也不快樂。」

三姐弟的出走,也是解放;逃離,也是自救。

他們的「累」,是這個時代里灼燒的新型情緒炎症。就如同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所論述的那樣,這個時代痛苦也變得私人化了。但韓劇拍「喪劇」區別於日劇的點就在於,不會真正地躺平或是接受,韓劇在故事的2/3之處主角們仍要再次呼喚「愛」,《我的解放日誌》中小女兒向愛的人表白:「光是愛情還不夠,你崇拜我吧,讓我的內心被填滿」,將「愛我」表述為「崇拜」,她的解法直給而又有效。

如何應對那仿佛無法消解的疲憊感?用一種熾烈、忠誠又無條件的愛,「應援,相信你什麼都能做到,一切都能成功」。在美貞的解放日記里她更具體地解釋道,「我決定在你最低谷的時候也不以你為恥」,我們結成最小單位的共同體。

「喪劇」,韓劇的這張「新王牌」,更新了《請回答》或《機智的》系列的童話語法,以人生之劇的姿態出現,給了觀眾許多個接入故事的接口,但並不會提供定義幸福的標準答案。

Drama劇:

惡女的故事,有效的大眾「王牌」

雖然動輒七十分鐘一集的「治癒劇」單集時長無限逼近於一部電影,然而這種選擇十分「任性」。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今天的觀眾更習慣在抖音上靠解說「吞咽」一些故事: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15分鐘追完一整部劇,觀眾的耐心閾值與對故事的完整性消費正一起大幅下滑。而最適應這種「解說型」的短視頻文化的類型無疑是drama劇。

何為drama劇?簡單來說就是「速度感」。drama這個單詞本身指向的即是:強烈的戲劇性的衝突,戲劇性的劇作,這種故事通常是在狗血的底色之上,壘起外向的、針鋒相對的、高速的、氣質衝突的創傷敘事。

開篇便將觀眾的胃口調到最高,刻奇的、隱秘的、腐爛的人性,各式狗血的、復仇的、野性的爽劇……各式流行標籤拼貼在一起:不倫的、背德的、瘋批的、腹黑的。一如這一季的韓劇《夏娃》,大女主復仇爽劇,疊加豪門財閥禁忌之戀,開篇便拋出「19禁」劇情:「用身體復仇,揭政壇秘辛,醜聞式韓劇依然刺激」,這種爆款式解說的標題在故事的設定里可信手拈來。

狗血爽劇,更早地便存在於韓劇的「舒適區」里了。只是完成了新一輪的升級:配合從欣賞白蓮花到審美惡女的價值觀轉型,要將懸疑夫妻的故事講得更刻奇。《頂樓》《皇后的品格》《妻子的誘惑》《夫妻的世界》《天空之城》均在這一脈絡中,既為惡女的故事提供「語料庫」,又為drama劇一遍遍驗證著市場的有效性。

另一部由裴秀智擔綱主演的韓劇《安娜》,同樣講述了一個披著「獵奇」之皮的drama故事:在懸浮虛構的上流社會裡,講述虛榮、盜用他人身份、用謊言實現階層躍升的惡女。她虛榮,可憐,卻也野心勃勃、好強、極致的目標導向與執行力,她說,「只要我下定決心的事情都能做到」。然而,這一次觀眾甚至希望惡女能夠贏——儘管手段不光彩,但是底層人一路逆襲躋身上流的故事足夠熱血,更因為這個時代人們不喜歡階級固化的故事,憑什麼生在終點的上流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嘲笑底層人?比起特權階層談戀愛的偶像劇,觀眾或者寧願選擇看到穩定秩序的崩塌,戳穿上流社會的下流。

還有在類似《魷魚遊戲》的結構中玩弄「人性」的翻拍劇《紙鈔屋》。可以說,這一故事類型在技術的加持下,儼然成為韓劇的另一處「舒適區」:腦洞、視效、刻奇都已經是最不缺的東西。當然,這樣的「速度感」的弊端同樣明顯:以前的韓劇很多爛尾,而現在開篇便將腦洞開到最大、設定玩出花的韓劇很可能爛一半,劇情行至一半便垮塌,邏輯無法自圓其說。

愛情劇:

差了一口氣的「老王牌」

而韓劇最初的「舒適區」——唯美浪漫的造夢機器愛情劇,反而差了一口氣。明星與經紀人的偶像劇《流星》,本應是韓劇駕輕就熟的戀愛喜劇,但劇情的發展卻不如人意,正是因為《流星》加上去的群像戲與懸疑線。正如觀眾所說的,「本來奔著男女主感情線去的,可是這個戲剪輯真的無語,男女主同框每一集少得可憐,其他人的故事也不明不白的在講,想製作群眾戲,可是功力完全不行!」

「既要又要」的定位模糊,讓韓劇原本的「老王牌」如食雞肋,棄之可惜。

也就是說,如今韓劇的「舒適區」在越卷越快與慢速奇觀的兩個極端上不斷延伸,而原本的基本盤浪漫愛情劇卻在坍縮。這種「刻奇」與極端,或許正是這個時代的一張名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e15db311a5cce96b70c1c652d693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