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的這一處石窟鮮為人知,始鑿於南北朝,曾發現明朝妃子的遺骸

2022-08-27     蘇丹卿

原標題:甘肅的這一處石窟鮮為人知,始鑿於南北朝,曾發現明朝妃子的遺骸

提到甘肅,腦海里便浮現了精美絕倫的石窟壁畫、泥塑、石刻……在我心底,甘肅堪稱是一個「石窟文物大省」,能與之媲美的大概也只有新疆了。

甘肅境內,究竟分布著多少處石窟,我目前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喜歡石窟文化、藝術的人,都不會錯過甘肅,更不會遺忘甘肅。

除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榆林窟、馬蹄寺石窟等這些聞名遐邇的著名石窟外,甘肅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各種石窟,它們分布在甘肅的每一個角落,比如在定西,關於石窟的遺蹟就有不少。

如馬鹿山石窟、五竹寺石窟、竺尼寺石窟、雲盤寺石窟、高石崖石窟等。其中,馬鹿山石窟令我印象深刻,也頗為無奈。這是我定西之旅探尋的第一個石窟,它藏匿於渭源縣首陽山腰,俗稱「馬鹿山石窟」。

位於渭源的首陽山,是渭源避暑、探幽、尋訪古蹟的名山之一(為夷齊隱居采蕨直至餓死於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

我起初來到這裡時,並不知道山間藏有一處石窟。只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在此隱居的歷史文化而有幸探訪。

據記載,二人不願做周朝的臣子,便一道離開了周朝,他們沿渭河而上,在首陽山隱居下來,靠採薇菜充飢。

快要餓死時,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罷,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首陽山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又稱「蓮峰山」(因九峰環峙、狀如蓮花)、「馬鹿山」(因馬鹿成群出沒于山林)、「馬武山」(東漢楊虛侯馬武征西羌曾屯兵此山,山腰的一棵千年古松,相傳為馬武掛鞭樹而得名「馬武山」)。

首陽山素以奇秀風光著稱,它不僅因「夷齊隱居采蕨」而成為隴右名山,也因自然風貌成為定西市有名的避暑勝地。

它林深如海,千年古樹頗多,雨後霧起透著一股顛覆大西北固有印象的美,更顯蒼幽。

山頂的一棵「馬武掛鞭樹」十分壯觀。據介紹,它距今已有1940多年的歷史,於2016年6月29日自然倒塌,屬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紫果雲杉。

相傳東漢楊虛侯馬武征西羌時,曾駐紮在山下,他每次上山休息都會將馬鞭掛在這棵樹上,於是後人就稱其是「馬武掛鞭樹」

雖然此樹已經倒塌,但那巨高、巨粗、巨大的樹身令人嘆為觀止,猶如沉睡的「樹神」。

值得關注的,這還是古絲綢之路的一處佛教勝地,山間藏有多處古蹟。據了解,自漢代以來,山上就有石窟寺廟,至宋、元、明時期達到鼎盛。 現如今,山上有一座古寺、一座八卦樓、一處石窟等。

其中,馬鹿山石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頓時引起我的興趣。它位於山腰,抵達山頂古寺後沿著指示牌再往山腰走,步行約200米左右就可見石窟。

馬鹿山石窟山始鑿於南北朝,隋唐均有修繕擴充,沿用至清代,是集建築、壁畫與泥塑為一體的石窟,主要分布於馬鹿山四台東北崖、釋迦庵、皇洞、大山等石崖上,共分為6個保護點,30個窟。

窟龕保存了基本的原貌,按其平面形制,分為方形平頂窟和圓券形窟兩類,各窟均不同程度的留有香燭台、佛龕、蓮台及柱洞。這是渭源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定西規模最大的石窟寺。

但遺憾的是,這些石窟內的塑像、壁畫均已被毀,毀得毫無保留。

如我所參觀的鐘鼓洞、觀世音菩薩洞、睡佛洞、地藏洞和貨郎洞僅剩下洞窟可能是有數百年的歷史,而現存塑像及壁畫都是現代作品。內心深處,頓時生起無奈與惋惜。

略感欣慰的是,在睡佛洞內的一尊坐像背後,藏有元代圓明寺主持舍利子的舍利塔。此塔雖有修復,但是在其部分遺蹟之上進行修復。雖不見原貌,卻也感欣慰。

據當地人說,此石窟內的睡佛內曾裝有套棺女屍一具,據考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肅莊公朱瑛的妃子。朱瑛曾在隴西就藩,並在隴西娶了當地女子為妃。

朱瑛死後,他的愛妃便帶發出家修行。死後,其家人將她藏於此處。現如今,套棺內的鳳冠、霞帔等現存於隴西博物館。

睡佛洞是目前所見的幾個石窟中最大的一個,寬5米,高4.5米,進深8.4米。如今洞內有臥佛、釋迦摩尼坐像、羅漢等塑像。

長河漫漫,歷史留給了我們許多,我們在歲月的流逝中又失去了許多,馬鹿山石窟便是其一。雖然我們已無法從中獲知南北朝以及後來的各朝各代的壁畫、塑像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但一個個保留下來的洞窟卻給了我們許多思考。

觸摸著潮濕的石窟外壁,我們愈發感到石窟之保護、文物之重要、藝術之傳承、文明之延續是一件多少嚴肅而又沉重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590d6f7ea5627048472e6b96c2c8f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