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上市機場上半年4家實現盈利 首都機場虧損10.41億

2023-09-06     品橙旅遊

原標題:6家上市機場上半年4家實現盈利 首都機場虧損10.41億

【品橙旅遊】2023年以來,隨著民航業的快速復甦,各家航空公司、機場業績都呈現大幅向好態勢。

目前,國內6家上市機場2023年上半年財報已經全部發布完畢,合計虧損總額約為0.571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4家機場實現盈利,2家機場虧損。在一線城市的機場中,北京首都機場股份繼續成為虧損之王。

展望2023年全年,有民航業界人士認為,受國內航班量區域復甦差異和國際航班量復甦緩慢等因素影響,國內機場在恢復業務收入和盈利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依然很大,尤其是那些大型國際樞紐機場。

4家盈利,2家虧損

根據國內6家上市機場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財報數據,上海機場、白雲機場、海南機場、廈門空港均實現盈利,首都機場、深圳機場未能扭虧為盈。

在北上廣深4大上市機場中,首都機場成為虧損額度最大的機場。

其中,上海機場實現營業總收入約48.69億元,同比增長92.69%;歸母凈利潤約1.32億元,同比扭虧。

白雲機場實現營業總收入約28.9億元,同比增加42.22%;歸母凈利潤約1.58億元。

海南機場實現營業總收入約33.7億元,同比增加48.81%;歸母凈利潤約5.83億元,同比增加807.55%。

廈門空港實現營業總收入約8.12億元,同比增長69.94%;歸母凈利潤約1.66億元,同比增長1754.37%。

北京首都機場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約19.85億元,同比增長80.2%;錄得凈虧損約10.41億元,未能扭虧為盈。值得一提的是,2020-2022年,北京首都機場股份連續三年成為國內6家上市機場中的虧損之王。有業內分析預計,2023年北京首都機場股份有可能繼續成為上市機場中虧損最多的。

深圳機場實現營業總收入約19.47億元 ,同比增加47.45%;錄得凈虧損約5510萬元,未能扭虧未盈。

針對虧損原因,北京首都機場股份此前的公告指出,主要是由於受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國際旅客流量恢復情況不容樂觀。由於2022年1月國際旅客流量受疫情影響極小,使得與2022年同期相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於期內國際旅客流量仍舊呈現大幅下滑,繼而導致相關非航空性業務收入按年大幅下降。

從凈利潤率來看,廈門空港以20.44%位列6家上市機場之首,北京首都機場股份以-52.44%墊底,上海機場、白雲機場、深圳機場、海南機場的凈利潤率分別為2.52%、5.46%、2.82%、17.29%。

此外,從經營性現金流(凈值)數字來看,今年上半年5家上市機場的差異較大。

其中,深圳機場經營性現金流(凈值)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37.28%,展現了其優勢水平;海南機場經營性現金流(凈值)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則墊底,僅有1.32%。上海機場、白雲機場、廈門空港的經營性現金流(凈值)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3.61%、34.94%、25.61%。

綜合6家上市機場2023年的財報數據,廈門空港在疫情3年都保持盈利的情況下,2023年上半年繼續實現盈利,實屬難能可貴;海南機場能夠實現盈利的主要原因是海口和三亞機場的業務復甦較快,作為旅遊機場免稅業務的貢獻也很大;白雲機場能夠扭虧為盈,是因為白雲機場在全國範圍內業務復甦是最強勁的。

攝圖網

業績回升差距明顯

2023年以來,國內民航客運市場復甦步伐加快,6家上市機場的航空性業務、非航業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度增長。但由於每家機場的航線網絡布局、營收結構等有所不同,彼此的業績回升速度也拉開明顯差距。

首先,從客運吞吐量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白雲機場以約2893.7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位居國內機場客流量首位。同時,白雲機場還創下春運「客流總人數」及「單日接送旅客量」雙項全國第一,夏秋新航季創下國內客運航班編排架次排名全國第一的歷史記錄。

深圳機場、首都機場、浦東機場、虹橋機場的客流量分別約為2436.4 萬人次、2310萬人次、2200.08萬人次、2011.94萬人次。

其次,在疫後機場免稅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浦東機場免稅合同收入達到約7.8億元,遠超2022年全年的水平;首都機場特許經營收入約為5.79億元,同比增長70.2%。

此外,在廣告業務方面,白雲機場的優勢十分明顯。今年上半年,白雲機場的廣告業務凈利潤約為1.36億元,基本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根據最新簽訂的廣告經營合同,如果白雲機場一個經營年度內的旅客吞吐量超過5000萬人次,就能拿到至少6.838億元的保底廣告收入。

深圳機場以往的「搖錢樹」廣告業務則出現較大的波動——營業總收入1.80億元,同比下降0.33%;實現營業利潤5134.39萬元,同比下降71.37%。反觀疫情期間,2021年和2022年深圳機場廣告凈利潤分別為2.92億元和2.88億元,數額甚至高於2017年和2018年。

全年盈利仍面臨挑戰

今年以來,中國交通和旅遊穩步復甦,但是民航客運的復甦步伐還是遠遠落後於鐵路。

其中,五一假期期間,鐵路客運創造出歷史新紀錄,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但民航還是未能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暑運期間,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8.3億人次,創暑運旅客發送量歷史新高;民航運輸旅客1.3億人次,較2019年暑運同期增長7.4%。

中國民航幹部管理學院教授趙巍認為,分析原因,有國內區域復甦的差異,更有國際業務復甦的緩慢影響。國內航班量和國際航班量的復甦,影響到機場的主業收入,國內客流和國際客流還會影響到機場的輔助收入。因此,預計今年中國機場在恢復業務收入和盈利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依然很大,尤其是對於大型國際樞紐機場來說。

不過,有國信證券交運行業分析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出境團隊游的恢復和洲際長航線的持續加班,樞紐機場國際航線客流量有望持續走高,拉動其業績表現進一步回升。

光大證券的研報也認為,航空客運需求復甦持續向好,上海兩場主要業務量快速恢復,公司參股免稅資產,重獲免稅盈利彈性;隨著國際航線持續回暖,上海機場業績有望進一步修復。

民航資源網專家熊維表示,隨著客流的恢復,各大機場今年客流企穩,曾經的明星機場,走出谷底也只是時間問題。2023年,尤其是下半年的國際及地區航線的復甦態勢將會成為機場業績變化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對於坐擁優勢資源、具有渠道優勢的機場,更值得關注。

東吳證券的研報表示,海南機場融入海南國資後開啟高質量發展,深度參與海南自貿港建設,有望持續享受海南赴島游的繁榮及未來自貿港政策紅利。維持海南機場2023-2025年盈利預測,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2/15.2/18.1 億元,對應PE(市盈率)估值為41/30/25 倍。

此外,17家證券機構對上海機場2023年的凈利潤預測結果顯示,均值為20.88億元。其中,華泰證券給出了最高29.36億元的凈利潤預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44a17a19caea7eeef767e934970b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