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底茶生涼

2022-02-10     法律讀庫

原標題:碗底茶生涼

碗底茶生涼

作者:申功晶

來源:《清風苑》

江南人喝茶也喝得文雅秀氣,舊時講究的大戶人家多用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小口小口抿著喝。記得年少時讀《紅樓夢》,印象頗深的莫過於輕裘脂粉堆里的「仙姑」妙玉。這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官家小姐,對品茶之道自有一番獨到的風流見解:一杯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叱之為「飲牛飲騾」。

若當秋、冬之際,小盞飲茶自然風雅無邊,可時值盛夏,卻讓我懷念起北方人大碗喝茶的爽快勁兒。我兒時,曾在北方鄉下阿婆家呆過一段日子。彼時正值盛夏,為了給田地里幹活忙碌的丈夫送茶點墊飢解渴,阿婆每天中午先燒好一壺開水,然後抓上一撮茶葉,扔在茶壺裡,一衝泡就是滿滿一大壺。約莫中午時分,阿婆將大餅、鍋巴、地瓜之類粗糧點心,一併裝在竹籃里。我陪同阿婆提著點心和茶水,一同去給阿公送中午飯。到了田埂地頭,阿婆從竹籃里取出一個海碗,將茶倒在碗里,阿公大口吃餅、大碗喝茶,既解渴充飢又提神醒腦。滿滿一碗釅茶,咕咚咕咚,一飲而盡。這般喝法,大概就是妙玉小姐口中的「驢飲」罷。茶是真正的粗茶,泡茶的器具也長得五大三粗,可阿公卻喝出了瓊漿玉液的味道。看得我眼饞不已,在一旁吵嚷著要喝。阿婆在一旁哄我:小孩子不能喝老茶的,喝了晚上睡不著。

後來,我回到了南方老家,學校放暑假,閒歇在家。古有「富人吃冰,窮人靜心」的消暑法。我家雖算不上富庶,但冷飲還是吃得起,偏生頗諳養生之道的老祖母不許我吃冷飲,說冷飲最傷脾胃。可暑熱難熬,鄰居小友一天幾支冰棍,看得我羨慕妒忌恨。於是,靈機一動,從櫥櫃取了一個飯碗,打開父親的茶葉罐頭,取一撮撒入碗里,先用熱水沖泡,待到涼卻,便端起大碗茶,學著鄉下阿公的模樣,一口接著一口喝。那茶入口清鮮甘洌,其去暑解渴之功效絲毫不下於夢龍、可愛多等冰淇淋。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因職業緣故,經常走南闖北,見識了天南海北風情各異的大碗茶。我來到成都,這個號稱「泡在茶水裡的城市」讓我見識了什麼是真正的「茶都」。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有茶攤,幾十張竹椅就圍成一個露天茶館,茶客們一邊喝著碗蓋茶,一邊海闊天空閒聊,從柴米油鹽到風花雪月。這般飲茶,令人心生親近。我做客恩施,那裡山多嶺峻,深山出好茶,一碗茶水成了土家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沉浸在風情火辣的《六碗茶》歌聲中,仿佛喝光了茶,就能抱得美人歸了。我邂逅濟南,在這座有「天下名泉七十二」的古城,喝茶成了老濟南「開門七件事」之一。我學著《老殘遊記》中的老殘,於趵突泉旁,在爬滿藤蔓的走廊下,揀一處茶攤坐下,老式的八仙桌、長條凳齊整擺放,茶博士手持青花瓷大茶壺,忙活著為顧客倒茶。茶水從茶壺中傾倒而出,茶湯香氣撲鼻。就地取材用趵突泉水泡茶,兌上茉莉花,一股淡悠悠的香味溢散開來,喝一口,甘冽生津。泉水泡茶,消暑實惠,著實比冰鎮飲料養生。

其實,大碗茶早有典故。比如,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有一章《王婆貪賄說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那位給西門大官人拉皮條的王婆開了個茶肆,兜售的便是大碗茶,另配上松子、核桃仁之類點心。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我國古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科考屢屢落榜,心灰意冷的他,每個炎炎夏日,在山東老家蒲家莊村口道旁,支起一個布篷,擺上木桌、木凳、粗瓷海碗,即成一個簡陋的茶攤。南來北往的旅人在烈日炎炎下長途跋涉,早已口乾舌燥,見有茶攤,摸出兩個銅板買一碗茶,順帶歇歇腳積點力。為了搜集各地風情和民間奇事,蒲松齡訂了一個規矩:但凡只要行人講個故事或說個奇聞,就能免費喝大碗茶,分文不取。一坐二十年,搜集了大量風格迥異的鬼怪素材,誰能料到,一部「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煌煌巨著《聊齋志異》竟是用一碗碗粗茶換來的。

忽然夏天,雖然人類已跨入空調續命的年代,可四季乃天時所定,出汗也是排毒,空調用多了傷陽。我坐在院子裡,從罐頭裡取一撮洞庭碧螺撒入白瓷碗里,沖入熱水。看蜷曲的茶芽在熱水裡舒展開來,上浮下游,茶湯漸呈碧色,綠得深邃,似乎江南的整個夏天就沉澱在這碗茶水之中了。我趁熱「咕咚咕咚」一碗下肚。初時熱汗迭冒,渾身三萬六千個毛孔舒張開來,待沉下心來,五臟六腑似也沁入了茶滋味,颼颼生出一絲涼意。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3b829db449287d9ea33ffcb33a218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