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遊】7、8兩個月,我差旅去了藏、疆、黑、蒙、甘、晉、豫、浙、魯諸省,還跑了一趟國外,各地海拔、溫差、地理、人情、市場、發展差異較大。看了一些旅遊項目,好壞參半,不少是糟糕的,見了一些主管領導和一線經營者,得了一個一吐為快、不得不說的結論。
本文作者高舜禮先生,拍攝王彥棟
這個感觸、感慨和結論,就是無論形式是怎麼多變,觀念是怎麼創新,自我表揚是怎麼藝術,要把旅遊搞得差不多好,還是得堅持最基本的專業規律。說的再通俗一些,就是旅遊投資規劃開發建設運營是要產生經濟效益的,有了這個效益才會有文化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人文效益、綜合效益,也才會彩霞滿天、春色滿園、鶯歌燕舞、彈冠相慶。
然而,一些地方旅遊發展的現實怎麼樣呢?辦的旅遊企業、投資的旅遊項目、接待的旅遊客人,賺錢了幾何、掙錢比例多大、擴大再生產的多不多、向銀行貸款容不容易呀?若您是旅遊業界內的老人,可以用一句話來回「您都懂的」,走走看不就全知道了嗎?當然,極有可能會有人或機構極不贊同這個說法,會舉出黃金周、暑期旺季、春節探親潮的例子,但這無妨的,因為局部不代表全部,春江之水的冷暖是鴨先知,而不是牧鴨者,也不是觀鴨的路人閒人,更不是主管鴨的畜牧局之類長官。旅遊的事兒也應是同理的,我在此所言,主要是與旅遊之「鴨」聊天所知,也是幾十年「觀鴨」的一些直感。
在此,我不想去論什麼理,因現在大學招生和畢業生很多,在網際網路等傳播手段的加持下,理論見識+社會現實又都掌握得很豐富,業界人士又都十分的忙,只舉一些現象就足夠了。
今春山東出了淄博燒烤現象,旅遊界輿情、觀察、思考很好地伴隨著煙火氣熱鬧了一陣子。不少觀點認為,這種現象是新興的旅遊現象,是發掘客源市場的有力一招。有的地方派出了調研組前往,回去給黨政領導呈報了結合實際、反思當地的思考型調研報告。淄博燒烤之熱,可以有四面八方、莫衷一是的解讀,但在當地照著葫蘆畫瓢能否做到呢?會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我是很擔憂的,因為它不是造一段玻璃棧道、不是弄一個場子的「沉浸式」,而是一道動輒就是上萬人、持續性的人文景觀,你不結合交通條件、既有知名度(美譽度)、便利「搭車度」(旅遊一條線),就能在當地異軍突起、一夜成仙?
作者下榻過的三亞丹丘民宿,高舜禮攝
我兩次受邀前往氣候涼爽的高原地區,獲悉頗有主見的省領導拍板,把前些年的閒置和低效旅遊項目繼續梳理,「選拔」了200多個「出類拔萃」旅遊大項目,要求限期以提升、轉型、關閉等4類方式處置。我現場看了2個被限期整改的旅遊項目,感覺旅遊發展實踐中類似情況並不少,記得十來年前「旅遊大項目」一詞非常時髦和走俏,那被視為地方官或旅遊局長遠見、膽識和魄力的表現,那麼那些早年投資的「旅遊大項目」,如今是成為旅遊接待的主力比例高,還是成為各地旅遊「雞肋」或累贅的比重大?我與一位知名的退休省局長推心置腹聊天時涉及這個問題,他反思說當年對旅遊發展規律認識不夠,停留在「投資少見效快」、「投資越大,收益越多」上。對於真的能夠認識這個問題,特別是敢於直面發展中的問題、敢於去解決這類問題的領導,我們應該發自內心的表示敬意,因為他們是真的為當地發展負責、為旅遊產業成長負責、為國民旅遊大眾負責。
一位在旅遊開發一線身體力行的老闆,也可以說是鄉村旅遊、鄉村振興領域的職業開發經理人,跟我聊起一個大項目開發不成功的原因,他認為當地綜合的旅遊發展條件還是有優勢的,如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文史底蘊深厚、紅色形象鮮明,還有作為政府支持項目的補貼。最後導致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按經濟規律、市場規律、旅遊規律辦事兒,地方領導總是有一些要你附加進入開發的想法,不時提出一些形象性、面子性、政績性的開發意見,搞了耗資巨大、但無任何旅遊產出效益的院校、基地,還有隻具觀賞性、而無實用性的田地里的建築物,項目還在開發建設期間就作為了公務活動參觀展示場所,一天到晚人流不斷、還要親自陪同和介紹項目。由於開發運作根本不是考慮經濟項目的規律,說到底就是沒有考慮把它作為接待遊客的賺錢項目,而是一項外宣性的、炫耀性、政績性的形象工程,也就註定了他最後主動「卷了鋪蓋走人」。他最後很遺憾地說,這是我在該省做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很少遭遇淪陷的項目。他的這番話,讓我對他充滿敬意也深表同情,也不由得想起幾年前去山東章丘看「明水古城」在開發項目時,在區領導已經打招呼的情況下,還遇到了項目方的一些委婉「推諉」,其實今天看來,作為項目方這是真正在按照項目開發建設規律辦事,正在建設中的項目有啥必要去招人、去宣傳呢。
湖州長頸鹿莊園,高舜禮攝
疫情過後,全行業都在期盼旅遊市場、旅遊產業儘快恢復,旅遊企業都開足馬力、使盡力氣。有一個現實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就是旅遊消費還未全面振興,其原因是複雜的、多面的,有疫情影響、有外界因素,也有行業自身積累的問題,如何重振旅遊消費呢?藥方肯定有很多種,開處方者也來自各方面,我認為最基本的是補中益氣、強身健體,把最基本的旅遊吸引物做好。
目前有一種傾向值得關注,那就是避開這個「主食」不談,而去搞一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我不是反對搞這些,而是覺得它只是主體以外的細小分支,無法取代根本和主體;就如同一些減肥的人,她們吃一些水果、沙拉、蔬菜就夠了,但是絕大多數人是要吃碳水、吃主食的。全國旅遊接待的大數是60億人次,絕大多數人是要吃「主食」的,一些地方捨近求遠、捨本逐末,能會有有好果子吃嗎?
近日,看了某個人的公眾號轉發一文,與我寫的本文論點有點兒接近。它的意思是現在的網紅景點,扛不起城市旅遊文旅發展的大旗。我基本贊同這個觀點,覺得此類文章應該得到廣泛傳播和閱讀,讓業內人士和分管領導得到「科普」。
疫情期間出現的一些應急性的涉文旅項目,有的可以繼續搞,但不宜再大面積去搞,更不宜作為振興旅遊消費的應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說,那些僅相當於饑荒年代的「瓜菜代」,不可能與主食、乾糧相比擬,世界哪個國家也未以此作為旅遊產品的主打和主流。8月中我出國一次,接觸了日本旅遊局(JNTO)聘用的旅遊市場專職調查員,她表示日本的國際旅遊市場已經恢復,歐美遊客還比疫情前明顯增多;我在日本與旅行社的人交流,他說國內外旅遊者都是前往知名的旅遊吸引物,求新求異的人歷來都有,但與總數相比是少之又少的。
把現象和說辭羅列到這兒了,也得說一下當下某些地方所提的旅遊發展、旅遊開發、旅遊營銷的原則或口號,作為某些如雷貫耳的旅遊營銷大咖,隨便去刻意「製造說法」是可理解的,但是若寫到黨委和政府文件里,如果還值得商榷和評議,就多少顯得不夠嚴肅和體面。例如,看到某基層政府的發展旅遊的文件里,把年輕人消費、網際網路傳播作為今後堅持的原則,對此多的話不用說,充分發掘旅遊市場,還是得面向各年齡段的客源,還得各種傳播手段並用,否則那也是不好使的。有專業人士一開口就強調重視「Z世代」、「00後」,把它作為單獨的一個觀點在10年前還時髦,如今撇下「老齡化」、「活力老人」,恐怕就是見識不全了。
以上所言,基本是一些在外面跑了較多地方的隨感。若往莊重或嚴重了去拔高,那就叫業務調研或專業考察,只是得出的結論或不盡符合常見調調,望諸位看官姑且看之。若有哪位大咖或長官很不贊同,盡可撰文前來商榷、質疑和批評;我不好吹噓咱是虛懷若谷之人,但我若有時間和興致,也可陪您聊一聊、論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