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 | 警惕「數字崇拜」的漩渦

2023-07-07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萬象 | 警惕「數字崇拜」的漩渦

萬象 | 警惕「數字崇拜」的漩渦

發表於上海

萬象

對待「數字崇拜」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辯證地分析,在實踐中探索其合理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發展及人的自由和解放。

原文 :警惕「數字崇拜」的漩渦

作者 |清華大學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培養博士後 汪金剛

圖片 |網絡

伴隨數字媒介技術的發展與革新,社會生產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方面,媒介成為一種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必備資料」,另一方面,伴隨媒介化社會生產的持續進行,對於數字特性的媒介依賴日趨嚴重。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曾指出,我們如今的生活日趨被數字操控,並且進入了一種瘋狂狀態,在當今社會具體表現為「數字崇拜」文化日趨嚴重。

以技術為底色的媒介化社會數字資本

當前,媒介化社會進程加速的同時亦擴大了數字資本的發展空間。關於數字資本這一概念的提出,學界普遍認為應該追溯到美國學者席勒在《數字資本主義》一書中所提及的觀點, 席勒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中社會與文化的範疇正通過網際網路被不斷擴大,他稱之為數字資本主義。媒介化社會數字資本的誕生主要有三個要素的支撐,分別為數字平台、數字勞動與數位技術。

首先,數字平台是數字資本誕生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數字平台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而發展起來,它是區別於傳統社會生產場域的新型社會生產場域,其本質上是一種「中介」,通過將平台終端、用戶、技術等資源進行連接,以免費或低廉的價格提供平台服務,抑或提供相對的回報以鼓勵用戶在平台生產各種各樣的信息和數據等,從而使平台得到諸多原始數據。數字平台是數字資本進行原始積累的關鍵場域。 其次,數字勞動是數字資本誕生的核心推動力。現代數位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形塑了新的社會勞動形態,即數字勞動。數字勞動主要是基於數字平台並藉助數位技術以生產各類內容為主的免費且無償的勞動。當前,數字勞動在某種程度上消弭了以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它以休閒娛樂、技能提升等極為隱蔽的手段吸引用戶進入數字勞動生產場域生產大量的個人信息和數據等,其結果是平台通過用戶生產的各類信息完成數字資本的積累。 最後,數位技術是數字資本誕生的強有力的工具。可以說,數字資本的誕生從一開始就有了技術的底色。長久以來,科技創新就對人類的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到今天的數字經濟時代亦是如此,數字平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科技領域的巨頭。技術是數字資本完成積累、存儲、重組和擴張等一系列操作的必要手段,技術異化為逐利工具成為當前數字經濟時代的顯著體現。

數字資本的媒介化再生產

數字資本只有經過再生產與流通並產生價值,才算完成數字資本的資產化運作,這一過程即數字資本的媒介化再生產過程。根據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其將「再生產」根據生產條件與關係劃分為「簡單再生產」與「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當前,基於平台的數字資本依舊符合這一邏輯框架。

首先是平台數字資本的「簡單再生產」。馬克思的簡單再生產中包含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部類,每個部類中又可再分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且剩餘價值率一致。平台數字資本的簡單再生產過程是只在原有的規模上反覆進行的,其基本實現條件是生產資料中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的和要等於消費資料的不變資本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平台並未將用戶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用來促進其他生產活動的完成,其結果是平台數字資本無法獲得額外的價值盈餘去實現更為可觀的資本積累。 其次是平台數字資本的「積累和擴大再生產」。馬克思主義認為,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才是資本積累的本質。這一觀點對平台數字資本而言亦相符。數字平台通過對用戶生產的剩餘價值進行無償占有,並將部分剩餘價值進行資本化運作,推動數字資源的進一步生產和流通,從而實現數字平台資本增值。當前,數字平台發展迅猛,同時其帶有天然的壟斷性質,並且這一性質具有不斷擴張的趨勢,甚至滲透到政治領域。伴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未來平台數字資本的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將會進一步深入,從而使數字平台能夠獲取或維持其壟斷地位。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就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資本主義的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也就成為必然,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積累。平台數字資本亦是如此,在追求價值增量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數字正逐步「統治」人類

伴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數位技術的加速疊代,數字正逐步「統治」人類,人類社會亦越來越深陷「數字崇拜」的漩渦。 一方面,社會時常鼓吹對「數字」這一物神的膜拜,尤其是對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數位技術進行粉飾,把數位技術當作推動社會進步的唯一動力;同時作為社會個體的大多數也時常表現出對各類數據商品等的依賴和崇拜,甚至人類本身也被規訓成為僅是保存了一具皮囊的各種數據而已。 另一方面,諸多數字平台在流量至上、利用用戶數據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本等相對片面的價值觀的裹挾之下進行運營。例如,由於當前的數字平台在內容生產上不得不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平台往往以「數字」作為衡量指標,以生產覆蓋不同受眾群體的內容,其結果就是數字平台在內容生產上陷入困境。

從本質上來說,媒介化社會生產中的「數字崇拜」並不是崇拜「數字」本身,而是崇尚 「數字」所帶來的對權力的支配。正如當今社會對數字經濟、數位技術等的極力渲染,是因為數字資本主義需要將「數字」這一表征作為其權力運行的引擎,以便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地位和統治權力。然而,「數字崇拜」的神話可以輕易被擊碎,因為「數字」成果歸根到底是由人所把握和創造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各類數字,而是人本身。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媒介化社會生產中「數字崇拜」的產生有其自身緣由,它是數字資本主義維持自身高效運轉的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的重要推動力量。既然「數字崇拜」是世界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的一種價值理念,那麼對待「數字崇拜」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辯證地分析,在實踐中探索其合理性,並使之成為服務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關鍵力量。

數字資本的誕生和數字資本的再生產是當今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而伴隨著媒介化社會生產的深入,各種數據也被賦予神秘色彩,從而形成了「數字崇拜」的幻象。當前,數字經濟已然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曾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但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如數據安全、數據壟斷等。同時人類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自主性被削弱、個體被數據操控等困境。在經濟全球化及我國進入新時代的社會背景下,唯有對數字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予以規範,才能使數字經濟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並最大化揚棄「數字崇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發展以及人的自由和解放。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1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數字賦能與數字不平等之張力

滬上學人 | 釐清數字化時代的身心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09b6fac4e3c32d6c7cb0d34b7506a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