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條高中生的留言:「壓力太大導致我經常做噩夢,每天只有四個小時左右的睡眠,第二天筋疲力盡,睡眠不足掏空了我的身體。
初中成績很好,到高中一落千丈,父母的期望,自己的不甘心,學校的施壓,一樁樁一件件讓我覺得生活一片灰暗。
無數次想要就這樣死去,又不捨得身邊仍有的美好,於是死撐著,盼望著撐到灰暗結束那一天。」
「無數次想要就這樣死去,盼望著撐到灰暗結束那一天。」這樣的話讓我震驚,我這才知道,當代學生們的壓力比我想像的要大得多。
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視頻,出自韓國,題目就叫《別讓課業負擔逼死你的孩子》。
一開始是一個放學的女孩,她對媽媽說:
女孩的生活,和我們大多數中學生一樣,放學後去補習班,晚上做作業到深夜。
女孩的臉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笑容,眼睛裡除了疲憊,就是厭倦。
終於,女孩考到了讓媽媽滿意的成績。
她笑了,問媽媽:
女孩想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呢?
媽媽在她的課本里,發現女孩畫了一雙很大很大的翅膀。
最後的鏡頭是:女孩站在樓頂,像一隻鳥一樣,飛了出去,她終於自由了。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學生自殺,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調研顯示,我國大約每6個中學生,就有1個有過自殺意念。
每14個中學生,就有1人制定過自殺計劃。
每37個中學生,就有1人採取過自殺行動。
觸目驚心的數字。
學生們究竟在承受著怎樣的壓力?他們只是太脆弱嗎?
我們必須來聽聽他們的心聲:
有時候真的想放棄
坐標北京,讀初二。
雖然有最好的教育資源,但是我們真的很累。大部分人都已經被摧殘的不成樣子了。
年級800多人,只有大概前150才能考上本部高中。
每學期都有四次大考,一星期大概考三次。
每天生活作息不規律,早上起來會感覺頭炸了,眼睛疼。
父母幾乎天天嘮叨我,經常吵架。
我的感覺就是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每天很累很累,有時候真的想放棄,但是看到周圍同學都在學習,還是得學。
五點半殭屍一樣彈起床
初三,寄宿學校。
我們十二點鐘勉強入睡,每天五點半殭屍一樣彈起床,換衣洗漱早飯,馬上趕到教室早讀。
課間十分鐘,一眼望去全都是趴桌上睡著的,我們真的睜不開眼,教科書的文字在眼中飄。
每天考試,每天排名,每天挨批。
生活三點一線,除了食堂,宿舍,教室,沒有別的地方。
因為心理壓力精神壓力巨大,患上失眠的數不勝數。
我都不想上學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美好的校園生活。
我們還被灌輸了可怕的思想:成績比什麼都重要,你考不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就是個廢人了。
初中就長了白頭髮
市重點初中就讀,現在初三。
放長假,早上七點半出門補課直到晚上九點半才回家。
成績不差,但離重點高中還有距離。
媽媽經常施壓:「你考不上x中怎麼辦?!你上不了x中我就不供你念書了,你自生自滅吧!」
壓力大到考一輪試瘦兩斤,洗一次頭掉一把頭髮,開學第四個星期全白的頭髮有8根。
抑鬱、崩潰、失眠
在暑假的時候,家長老師一刻不停地逼著學生學習,一看到不學,或是錯了一兩個題就罵,罵得很難聽。
每天都覺得活下去就是一種負擔,很累,抑鬱、崩潰、失眠,每天晚上都哭,想過自殺。
這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為學習的壓力。
我媽說過一句,「憂鬱個狗屁」,聽到這句話,我真的都快瘋了。
現在的學生太脆弱?
先看一個數據。
一項分析青少年自殺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93%的自殺與考試的壓力和焦慮有關。
我們現在的整個教育體系都是圍繞考試展開,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要為了分數而爭。
2019年,超過1000萬人參加了高考,然而,按照大學招生計劃,有將近600萬考生將無緣本科。
如此激烈的競爭下,只有考到好分數,一個學生才會被學校和家長接納。
當分數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成績不好的孩子,不是他的成績被否定,而是他的整個人都會被否定。
再看一個數據,63%的學生自殺發生在每年重大考試期間。
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在考試季,學生普遍更容易發怒或沮喪。
我們一直以為,那只是他們考試壓力大,過了就好了。
其實,每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當巨大的壓力損耗了一個人的意志力,那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必然減弱。
當一個人情緒控制力極弱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情緒崩潰的時候,悲劇就很容易發生。
所以,不是學生脆弱而承受不住壓力,而是高壓催生了學生的脆弱。
更何況,他們還普遍嚴重睡眠不足。
很多中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
即使一個成年人,疲累的身體想要支撐住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都是不可能的。
睡眠不足對身體不好無需多講,在心理上,則會讓人自制力減弱,情緒失控更加頻繁。
在超負荷的學習壓力和嚴重的睡眠不足之下,很多學生已經在崩潰邊緣。
當我們意識到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該反思什麼?
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是一個競爭社會,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要面臨競爭的考驗。
然而,面對同樣的壓力,為什麼有人可以承受,有人卻無法忍受?
為什麼有人堅強,有人脆弱?
性格堅韌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心理研究發現,堅韌的孩子往往有更強的抗挫折能力。
他們把困難視作挑戰,把失敗看成機會。即使遭遇人生中的巨大變故,他們也更容易重新振作,而不是沉淪下去。
事實上,抗挫力也是可以培養的。
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呢?
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掌控力
堅韌的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有強烈的掌控感,認為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
對人生的掌控感,得益於父母讓孩子從小做出自己的決定。
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外套,什麼時候喝水、上廁所,都是很好的鍛鍊。
孩子有時會做出糟糕的決定,只要讓他們承擔自然的後果,他們可以很快汲取經驗。
培養他們的成長心態,學會從失敗中成長
心理學家發現,當孩子具有成長心態而非固定心態時,能更好地應對逆境。
固定心態意味著把能力看成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成長心態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
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時,我們不要誇他聰明,而要鼓勵他的努力,這就能很好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
同時,我們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當家長能把失敗看作一次學習的機會,既不迴避也不懼怕,孩子才更有可能學會不畏失敗,迎接挑戰。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很重要
作為父母,你有沒有認真聆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重視孩子的想法,你有沒有幫助孩子和家人建立起牢固、安全的依戀關係?
心理研究表明,一個認為自己很重要,與他人建立起牢固依戀關係的孩子,出現抑鬱和自殺的可能性較低。
當我們把大量精力放在孩子的成績上時,孩子接受到的暗示就是,要得到父母的愛,必須在學校取得好成績。
這樣的孩子,當他們在學業上遇到挫折,就更容易心理崩潰,自我放棄。
對孩子的人生來說,是否與他人建立了牢固的依戀關係,比分數的高低重要得多。
作為家長,我們督促孩子學習無可厚非,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體會到來自父母的無條件的愛,而不是對他考了一個好分數的「愛」。
曾任史丹福大學新生學院院長的朱莉·利斯科特在TED演講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與大家共勉!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