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地主人們會自然的與舊社會產物聯想到一起,在那個年代地主身份令人深痛惡絕,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田地和財富,一些沒有土地的農民只能給他們打長工,在人們的眼裡這群人就是剝削階級。不過解放以後地主就被土崩瓦解,他們的土地被收回,財產被充公,最終也淪落成了萬千無產階級一員。雖說財產沒有了,但地主這個身份卻一直伴隨著這個群體的後代,那麼這些人如今生活過得怎麼樣呢?
有些人認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很多當年祖上是地主的家庭,他們雖然被抄家了,但實際上暗地裡多少留了一些積蓄給後人,和祖祖輩輩都面朝黃土的農民比起來,他們的日子自然是好過的。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在一些經濟本就比較發達的農村,有一些現在很富裕的農民,他們的先輩就是地主成分,如今過的都很不錯。
這些地主的後代並不甘於當一個普通的農民,他們受到家庭的薰陶,往往更熱衷於拼搏。不少人在家道中落之後選擇了遠走他鄉,有的甚至到海外發展,如今靠著努力依舊過上了好日子,還風風光光的回家鄉。或許有人會覺得不公平,上一輩的榮華富貴就這樣造福子孫後代,其實很多地主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財富,更多的是那種敢闖敢拼,以及天生的創業頭腦。
富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富人,不是沒有道理的,首先他們要擁有智慧,還要足夠勤勞,拋開壓榨勞動人民,其實這些優點在舊社會的地主身上都存在。很多地主後代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接受了前人的思想灌輸,繼承了這部分的優點,長大以後自然就不甘於平凡。尤其是那些遠離家鄉的地主後代,沒有了成分的束縛,就更加容易拓展天地了。這也是為何很多海外華僑的身份,原來都是地主的原因。
不過並不是每一個地主後代都是富裕的,也有一些地主後代現在過的還不如普通人。他們祖上的產業被沒收以後,也淪為了普通農民,儘管能夠分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但卻只能勉強維持溫飽。這部分人沒有離開家鄉,選擇了低調待在農村,但日子卻很不好過。由於之前的身份,他們很容易被排擠,生產也難以做大,甚至連後代人在村中都抬不起頭。
像這樣的地主後代,雖然一代代延續下來,但是到了現在生活的也和普通農民一樣,沒有太大的建樹。有的人甚至連媳婦都娶不上,打光棍過一輩子。所以說,當年的地主後代,走出去和留在本土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前者到了城市裡有更加廣闊的環境施展拳腳,後者一直待在鄉村艱難度日,多年以後差距自然就很大了。不知道各位的家鄉是否出現過地主,他們的後代如今生活的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