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是武俠宗師,為何只寫了14部小說?因為寫武俠並非金庸的志向

2019-11-05     夢露居士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武俠小說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類型,其精神內核是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俠文化。金庸是武俠小說屆的王者,論影響力無人能出其右,唯有古龍勉強能與金庸先生相提並論。

金庸先生以十四部小說名滿江湖,譽滿天下,所謂「有華人處,便有金庸」。在幾十年間,金庸的小說被不斷改編為影視作品,有些小說甚至被改編了十幾遍,已說明了其魅力。有很多人雖然沒有讀過金庸小說,但也知道金庸筆下的人物,比如郭靖、黃蓉、蕭峰……

但可惜的是,金庸先生只寫了十四部小說便告封筆,給大家留下了很多遺憾。那麼金庸為何要封筆呢?居士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寫小說僅僅是金庸的副業。

金庸出生於海寧查家,這是一個大家族,金庸從小接受的就是傳統文人的教育,他的理想是做范蠡、張良這樣的帝王師,而不是做一個小說家。1944年金庸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已經說明了他的政治抱負。

後來金庸入《大公報》做編輯,又自己創辦《明報》,在報紙上發表政論文章,也頗有影響力。

寫武俠小說,於金庸而言僅僅是副業而已,初衷是為了提高報紙的銷量。金庸沒想到自己的小說竟如此受歡迎,竟成了天下第一的武俠小說家。

因為金庸的抱負不是寫小說,所以他只寫了十四部便宣布封筆。金庸與古龍不同,古龍是要靠武俠小說謀生、換酒錢的,所以他寫了一部又一部小說,直到去世那年依然筆耕不輟。


第二,金庸將武俠小說基本寫盡了。

金庸是新武俠小說的開創者,是武俠小說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金庸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脫胎於舊武俠小說,而且有著模仿《水滸傳》的痕跡。這部小說劇情曲折,可謂一炮打紅,但不算是一流的武俠小說。後來金庸不斷提升自我,終於寫出了《射鵰英雄傳》這一部轉型之作。

《射鵰英雄傳》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因為它是舊武俠向新武俠的轉型。一開始丘處機、江南七怪等人的故事,明顯脫胎於舊武俠,而自五絕登場後,則轉變為新式武俠了。

之後金庸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突破原有的模式,並在《天龍八部》達到了創作的巔峰。《天龍八部》奇異瑰麗、波瀾壯闊,但又過於神奇,甚至已經有了幾分玄幻的樣子。金庸及時調整,又回歸於正常的武俠。

最終,金庸寫出了《鹿鼎記》這樣的反武俠小說,親自宣告了武俠小說的終結,很像是塞萬提斯的《唐吉坷德》。

可以說,金庸幾乎把武俠小說的模式與主題寫盡了。金庸小說中,有胸懷天下,有行俠仗義,有為國為民,有兩情相悅,有纏綿悱惻,有生死離別,有父子親情,有放蕩形骸,有陰謀陽謀……後人再寫武俠,如果不是像古龍這樣劍走偏鋒,或是向黃易那般步入玄幻,將無法逃離金庸的窠臼。

所以,金庸自己用《鹿鼎記》作為封筆,因為他已經沒有什麼可寫的了。


第三,金庸有精品意識。

其實封筆之後,金庸並沒有閒著,而是數次修改自己的小說,並結集出版。

因為金庸小說一開始是在報紙上連載的,金庸信筆由韁的寫去,下筆千言,洋洋洒洒,然而其中的破綻、漏洞也很多。有的時候金庸寫到後面忘了前面,以至於產生衝突,有的人物金庸寫著寫著就忘了。

金庸修改了自己的小說並形成了兩個版本:三聯版和新修版,修正了其中很多錯誤和破綻。真正讓金庸之名傳遍大江南北的,正是三聯版。

而古龍就不一樣了,他靠武俠小說吃飯,所以寫了一部又一部,往往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所以古龍小說雖然數量眾多,但良莠不齊,有的口碑極佳,有的潦草應付,有的虎頭蛇尾,更有些作品是別人代筆。

正因為金庸有精品意識,所以只寫了十四部小說,但部部是質量上乘的精品。

喜歡金庸作品的朋友們,歡迎加入我的圈子「金庸迷之家」。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本圈子是屬於各位金庸迷,包括:金庸小說讀者、金庸電視劇觀眾。大家在此可自由討論,夢露居士也會在這裡分享自己的見解與心得。

在這裡,你可以認識各位同好,把酒言歡,談論江湖之事,何其快哉。

在這裡,你可以分享自己看金庸小說、金庸電視劇時的感悟。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夢露居士對金庸小說的分析,對金庸人物的品評,以及夢露居士續寫的金庸武俠前後傳。

購買圈子,可以獲得專欄「金庸武俠前後傳」+「夢露居士品評金庸人物」,單獨購買共需43.3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kxPG4BMH2_cNUgSH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