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布衣將相之局到累世公卿的形成,階級固化成為東漢滅亡的主因

2020-06-06     北斗維斟

原標題:從布衣將相之局到累世公卿的形成,階級固化成為東漢滅亡的主因

談到一個王朝的滅亡,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農民戰爭問題,因為農民戰爭會動搖一個王朝的根基。不過,農民戰爭只是一個王朝滅亡的表面原因。在農民戰爭的背後,是一個王朝盤根錯節的社會矛盾,例如政治腐敗、外族入侵、土地兼并等。具體到東漢,我將這些種種的原因歸結為階級的固化,東漢時期的階級固化,主要是世家大族的形成,他們壟斷了社會權力和機遇,而東漢的衰亡也和世家大族的形成息息相關。

一,土地問題:豪強地主的形成的背後是社會分化

土地問題一直以來就是農耕社會最大的社會問題。從土地私有制確立以來,貴族、官僚、商人會將自己的資本轉化為土地資本,不斷加劇土地的兼并。戰國到秦朝階段,這種兼并還不算明顯。到了西漢時期,土地集中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了依附民和奴婢,另一方面則是豪強地主的形成。西漢末期的王莽改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限制兼并。

經過了幾十年的農民戰爭,東漢建立了。劉秀清醒地認識到土地兼并對給社會造成的問題,於是他下令釋放奴婢和「度田」。釋放奴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得許多依附民恢復了自由民身份,也提高了未釋放奴婢的地位。但是「度田」卻因為遭到南陽宗族的抵制而失敗。所謂「度田」就是對全國土地進行重新的丈量,以確定新的賦稅標準。這個措施挑戰了豪強地主的利益,而東漢的統治又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這就決定了該政策無法推行。

莊園建築模型

從劉秀「度田」失敗開始,之後的東漢也就不再干預土地的兼并。於是乎,東漢成為了中國莊園經濟的黃金時代,整個社會基本上分裂為了兩大階層。位於上層的是豪強地主,他們擁有大片的良田以及成千上萬的依附民,所謂:「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其他的就是獨立生產的農民,他們的土地不斷喪失,逐漸淪為的依附民。

莊園內的生產生活

於是乎在東漢後期,形成了經濟上的鮮明對比。莊園內部,經濟生活井井有條,一派生機盎然。莊園之外,飢殍遍野,流民四起,民變不斷。根據統計,從安帝到靈帝的幾十年間(106年—189年),東漢有史可查的農民起義有41次,起義的規模從幾千人發展到了幾萬人、十幾萬人。184年爆發的黃巾起義最終摧毀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整個黃巾起義,也就是農民和豪強地主的戰爭。

二,機會問題:世家大族壟斷了地方仕途

土地問題之所以無法解決,是因為獲得土地的豪強地主不願意將自己的土地和資產分出,也就是不願意和農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另外一方面,豪強地主也不願意向寒門子弟分享社會權利,這裡我們就要談到漢代的察舉制。

察舉制是科舉制出現之前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它萌芽於戰國時代的養士制度,在秦朝已經初步形成,在漢武帝時期最終確立。察舉制的大體內容就是地方的官員向中央推舉地方的人才,考察的標準主要是德和才,道德方面的稱為「孝廉」,有文才的稱為「秀才」。漢武帝確立察舉制的目的,是讓官僚系統得到人才補充,同時也給廣大的社會人士提供了一條躋身上層的階梯。

漢代經學教育

察舉制的制定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推行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問題。由於察舉制缺乏統一的考核標準,也就使得選擇的主觀性很強,難以做到公平。到了東漢時期,地方和豪強地主和地方的官員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密切的關係網。郡縣官員在推舉人才的時候往往都會推舉高門子弟,這樣就讓豪強地主壟斷了仕途,普通百姓失去了晉升上流社會的機會。東漢時期的太學生就寫下了這樣一句詩來諷刺豪門壟斷仕途的現象:「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策良將怯如雞。」

除了人才選拔制度之外,東漢的教育也逐漸被豪強壟斷。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經學由此興盛起來。學習經學,成為了士人入世的一個重要的通道。傳授經學的博士授業範圍很廣,上到太學,下到地方州郡,門生遍布天下。通過這種門生,也就形成了經學世家。在東漢中後期,出現了大量的累世公卿,他們即是地方的大地主,也是士大夫的領袖,人們將之稱為門閥大族。

從春秋戰國到秦朝,傳統氏族血緣體制瓦解,過去的宗法貴族走向了衰落,這是中國社會階層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變動。西漢初期的「布衣將相之局」也就是這次變動的結果。但是,西漢到東漢之間,新興的地主階級又逐漸形成了新貴族,後來人們將之稱為士族。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的600年間,可以說都是中國的士族時代。從「布衣將相之局」到「累世公卿」,證明了漢代的階級已經從流動轉為固化。

三,清流和濁流的鬥爭:世家大族演變為了地方分裂勢力

東漢中後期的局勢,宦官和外戚操控著中央的大權,世家大族壟斷地方的仕途。世家大族想進入中央,宦官和外戚的勢力也會涉及地方,雙方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在安帝時期,東漢的朝廷就分化為了「清流」派和「濁流」派。清流派主要是士大夫和太學生,他們多是世家大族、累世公卿。「濁流」派也就是宦官和外戚集團。

「清流」和「濁流」的鬥爭一直貫穿了整個東漢後期。最終的結果是,出現了兩次「黨錮之禍」,「清流」遭到了鎮壓。黨錮之禍的發生,標誌著地方勢力爭奪中央權力的失敗,導致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劇。雖然世家大族他們壟斷性不利益社會流動,但是他們自身具有一定很高的文化素質,湧現了許多的治國之才。黨錮之禍後,東漢政府內部已經難以獲得士人的支持,朝廷出現了無人可用的情況。

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東漢政府被迫解除了黨錮。但是此舉並未挽救東漢王朝,相反,地方的豪強勢力紛紛逐漸自己的武裝,割據以自保。於是,黃巾之亂過後,東漢全國上下已經出現大大小小的數十個武裝軍閥,他們相互混戰,一直到三國的形成。三國兩晉,也就是門閥士族掌權的時代,例如東吳主要是在朱、張、顧、陸四大家族的支持下建立的政權,蜀漢主要是巴蜀士族和劉備集團共同建立的政權,東晉主要是在王、謝、桓、庾等家族支持下建立。

結語

任何國家,任何王朝,階級固化問題都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給下層百姓創造相對公平的機會是統治者需要考慮的問題。魏晉南北朝之後,東漢滅亡的教訓被歷朝歷代所吸取:如在土地問題上,均田制從北魏開始推行,莊園經濟和大土地所有制也就逐漸消失;在政治方面,科舉製取代了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為寒門士人提供了機遇。不過在傳統社會,階級的流動性始終是十分有限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和機遇問題,最終滅亡於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vZ9jXIBnkjnB-0zQK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