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中國歷史上有三個黃金時代,如今正在進入第四個黃金時代

2020-04-06     北斗維斟

柏楊,是台灣著名的學者。他在《中國人史綱》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傑出的歷史著作之一。許多學者都對《中國人史綱》有高度的評價,有人說此書「代表的是作家寫史的一個高度,是平民治史的一個高度。在將歷史寫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見方面,至今無人可以逾越,甚至可以說,連個堪稱及格的競爭者都沒有。」本文主要介紹《中國人史綱》中提出的三個「黃金時代」。

第一個黃金時代:從戰國到西漢

柏楊提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從戰國時代到西漢時代,長達400年的歷史,柏楊稱之為「大黃金時代」。這個時代,包括戰國、秦朝、西漢三個朝代。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秦朝是把「中國建立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統一而強大,具備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西漢「給中國帶來長期的和平跟秩序,使中華人凝結力更強,各民族到最後都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永不可分。

這第一個黃金時代的成就可以總結如下:

  • 疆域方面:從分裂到大一統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最終被秦國統一,柏楊所謂的「中國本部」宣告統一。秦朝的統一,奠定了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基本疆域。除了政局統一之外,思想文化也在走向統一。,「中國從分裂紛亂中終於凝結成一個龐大的國家,奠定中國的基本疆土,更奠定中華人的一項偉大的傳統價值——大一統的心理基礎。」此後,西漢又在統一「中國本部」的基礎之上,向河西走廊、嶺南、雲貴高原、朝鮮半島等、西域等地擴張,將疆域擴大一倍。疆域的統一也伴隨著民族的融合。春秋戰國時代的華夏和東夷、南蠻、北狄、西戎、巴蜀、百越等逐漸融合為了漢族。「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漢民族,中國字被稱為漢字,中國語被稱為漢語。


  • 制度方面:從鬆散走向嚴密

秦朝統一之前的制度是鬆散的,主要以血緣為紐帶維護統治。從戰國到秦朝,中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建立了起來,出現了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新興的官僚制度,貴族政治被取代。柏楊說:「在政府組織上,贏政大帝給中國歷代王朝奠定了權威性的規範,使得以後幾百個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裡作小小的修正,而無力作巨大改變。」柏楊說的的確很有道理,因為秦始皇開創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用了2000年,中間只是小修小補。


  • 經濟方面:傳統經濟崛起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在生產領域,鐵農具的出現引發了農業的變化,土地私有製取代了公井田制。「這就跟十九世紀內燃機出現,終於代替了牛馬一樣。不僅產品大量增加,也引起社會巨變,促使奴隸制度沒落,土地所有權開始從國君和貴族手中滑出,重新分配。」貴族階級走向衰落,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城市商人。


  • 文化方面: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戰國時代是「中國最光榮、最長期的百花怒放、百家爭鳴時代。」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加速了文化下移和文化的傳播,於是出現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柏楊將該時期的思想爆發稱之為火山噴發,「火山爆發時的震撼固然驚天動地,甚至造成大量傷害,但它噴出的火山灰卻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文化的繁榮對貴族政治有巨大的撼動作用,也給下層百姓提供了參政的機會。伴隨著思想的繁榮,是美不勝收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使中華人的思想學術,進入空前的輝煌時代。中國的文化就基本在這個時代奠定,「中國所有的古哲學思想和文化創造,卻因此而在這個時代中萌芽成」。



東漢時期,第一個黃金時代就結束了。因為在這個時代,政治已經被世家大族、宦官、軍閥控制,政治一片黑暗;國家的疆域不斷萎縮,最終分裂。由於土地兼并嚴重,百姓流離失所,民生凋敝。在文化上,儒學不僅禁錮了思想,還走上了神學化的道路,中國文化的「醬缸」開始出現。東漢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最混亂的時代之一,「中國心臟的中原地帶,一片血腥」。

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唐朝

柏楊所說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只是唐朝的前期,大約有130年的時間。柏楊認為隋朝雖然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幾百年的混亂,但是隋朝的大一統太短暫,才剛統一就「使全國三分之二以上人口死於刀鋒和飢餓。」因此,隋朝並未算入黃金時代。柏楊認為,唐朝之所以能夠開創新的黃金時代,有三個主要的原因:一是長期的戰亂導致人口迅速下降,導致人地矛盾得到緩解,「荒蕪的肥沃田地,舉目皆是,謀生比較容易」。第二個原因是「太久的戰爭使人厭惡戰爭,樂意於和平安定」。第三個原因是「李世民大帝和他的政府正確方向的領導」。

第二個黃金的時代的成就如下:

  • 疆域方面:中國疆土的再擴張

唐朝不僅統一中國本部,還不斷對外擴張,滅東突厥、鐵勒、高句麗、西突厥等,建立了六大都護府,「像六根巨柱,保衛中國本土」。


  • 制度方面:走向了成熟

秦朝開創了專制主義的官僚體系,但是還比較原始。到了唐朝,中國的官僚制度已經十分完善了。在中央,三省六部制確立,改變了過去三公九卿制「家國不分」的局面;在地方,形成了軍政分離的行政區劃,按照山川地形劃分區劃,有利於地方的管理。在選官制度上,科舉制已經形成,選拔官員有了更加合理的渠道。

  • 經濟方面:商品經濟繁榮

第二個黃金時代的經濟結構和第一個黃金時代並無本質上的區別,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不過,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商業表現十分吸引人的眼光。城市方面,商業城市興起了,他們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上,如大運河上的揚州,絲綢之路上的涼州。在對外貿易方面,唐朝有了交州(越南河內)、廣州、泉州、明州(浙江寧波)等大型的港口,還設置了「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許多國家的使者,商隊都到中國進行了經濟文化活動。商品經濟繁榮使得城市中興起了市民階層,中國的市民文化開始出現——詞、戲劇、傳奇等。


  • 文化方面:大眾文學興起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文化遭到了巨大的衝擊。唐朝建立後,隨著社會秩序恢復,文化也開始恢復生機。在思想領域,佛教、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融合,出現「三教合一」的局面,為儒學的復興打下了基礎。唐朝文化中最閃耀的就是文學了,因為市民經濟興起,唐朝出現了文學開始出現世俗化的趨勢,如短篇散文取代了南北朝的駢文,白話文的小說開始出現。柏楊說「白話文學是大眾文學,愛好它的人數遠超過愛好貴族文學的人數,文言文學一直跳不出官僚的小天地,白話文學則植根民間」。唐詩是唐朝文學的代表,「 唐王朝的詩,被稱「唐詩」。一直留傳到二十世紀仍可查考的,詩人有二千三百餘人,詩有四萬八千九百餘首。上自帝王將相,下到踐民階級的妓女奴婢,都有很成熟的作品,可稱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的時代。」

和第一個黃金時代相比,第二個黃金時代顯得十分的短暫。安史之亂爆發後,這個黃金時代就匆匆結束了。不過,唐朝的強盛繁榮已經深深地刻入了中國人的腦海中。唐朝之後的宋朝,雖然在經濟上、文化上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其疆域日益萎縮,思想不斷僵化,因為不能入選黃金時代。

第三個黃金時代:清朝前期

1276年,元朝滅南宋,柏楊稱之為第一次滅國。元朝建立後,就是100年的黑暗,漢族成為了最低等的民族,文化也凋敝許多。此後,是將近300年的明朝。柏楊認為,明朝才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因為明朝推行嚴格的閉關自守、建立八股文的科舉制度、加上「明王朝的皇帝幾乎全是低能、墮落,而又凶暴顢頇的無賴」,「於是,大黑暗時代來臨,中華人進入前所未有的悲慘境地,內部陷於長期混亂,疆域萎縮到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所奠定的範圍。」直到清朝崛起,中國才進入了第三個黃金時代。

柏楊認為清朝入關是中國第二次亡國,但是他又認為滿族很成功地融入了中國。清朝的許多制度是繼承了明朝,因此導致許多黑暗並未完全結束,「大黑暗並沒有過去,那沉重的污染不會這麼容易一下子消失。只不過被滿洲人強勁活潑的新的生命力,暫時驅逐到一旁,猶如一個淫雨季節中,忽然出現幾日晴天一樣。」第三個黃金時代的表現主要如下:

  • 政治煥然一新

首先,清朝的皇帝比明朝好得多。「清王朝壽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個皇帝,十二個皇帝中,將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幹,了解並努力完成他們的責任,三分之一也都屬中等的才智,像明王朝那樣一連串草包惡棍型的君主,清王朝一個也沒有」。清朝的中央機構比明朝合理,它結束了中國宦官專權的歷史,同時減少了宦官和宮女人數,大大較少了不必要的開支。但是,清朝是滿族建立的,因此統治帶有很明顯的奴性色彩,導致帝國缺乏生機。


  • 疆域的奠定

柏楊盤點了清朝開疆擴土的功勞,如平定台灣,擊敗俄國,兼并內外蒙古,控制西藏青海,滅準噶爾汗國等。「新疆合併後,中國的領土膨脹停止,但已是一個擁有一千三百餘萬平方公里的龐大的超級強國。在世界歷史上,面積僅小於蒙古帝國。


  • 180年的和平日子

清朝在1664年統一中國本部後,經歷了180年的和平時期。這個時期的前期為「康乾盛世」,經濟比較繁榮,人口迅速增長。乾隆後期開始,政治比較腐敗,人地矛盾尖銳起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儘管如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從未出現過長達180年的相對安寧局面。


但是,第三黃金時代在思想文化方面並沒有多大的建樹,因為中國的傳統思想已經十分僵化,加上清朝繼續八股文、文字獄等政策,使得這個時代的思想是「萬馬齊喑」。柏楊說道:

第三個黃金時代,帶給中國的不是第一個黃金時代那種澎湃的學術思潮,也不是第二個黃金時代那種英雄們氣吞山河的氣概,而僅僅是一百年的和平與秩序。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但它在中國已絕跡了很久。但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國統治時代,這一百餘年間的中國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乾隆皇帝後期,中國的第三個黃金時代就宣告結束了,隨著而來的是大黑暗時代。之後的中國,經歷了清朝的中期的腐敗貧困,晚清的列強入侵和民國的軍閥混戰。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下,中國的傳統經濟文化被迫轉型。當然,大黑暗時代之後就是大繁榮,柏楊認為,中國現在正在進入第四個黃金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cxfVnEBiuFnsJQVfv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