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改變父母的「本原篇」中,我們有說到,改變父母的本質,首先是對一個特定人生階段的男人/女人的改變,這與改變所有人時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本質問題是一樣的,就是他們所處的人生境界;其次才是去解決父親/母親這一重身份所疊加的特有阻力;此外,大多數的父母還附帶了夫妻之間相處數十年都無法改變/理解對方的那種宿命感,以及他們與夢想分離長達數十年的那種絕望感;而更麻煩的,可能還有他們曾經努力改變他們的父母時所留下的種種陰影。但我們確實能改變他們,因為我們與父母有著同樣的四位一體(男人/女人、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兒子/女兒),而不僅僅是單向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自古以來,我們似乎根本找不到人們成功改變父母人生模樣的先例。於是,我先行請教自己的父母:好像從來只有父母可以培養出偉大的子女,卻未曾聽聞有哪個偉大的人把父母也變得偉大的,這是為何?可如果說一丁點沒有,在三字經里,還是讓我讀到了: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紈絝子弟在有了孩子後,突然發奮讀書的故事。並最終成就了蘇門三父子。做為為子女能如此,僅僅是誕生就可以對父母造成如此大改變的,怕也是獨一份了。但這只是蘇洵的個人行為,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實在是不能指望自己如此幸運。數千年來,中國式父母早已習慣了面對子女時的權威,大都很難接受自己被子女改變。比如,我在十多歲的時候,由於受到西方認知的影響,會非常希望同父母做朋友。於是,我也同父親說過:我們能否即是父子又是朋友呢?但他給了我很明確的答案:想跟我做朋友,這輩子你都別想。這件事情一直到了七年後才有轉機。還是父親主動問的我:現在我們是朋友了嗎?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父親可以改變,而且原來他對我說過的話是記憶的那麼深。是啊,父母也是人,也需要有人理解,有人疼有人愛,等你缺少能懂你的朋友的時候,會自動找到我,對嗎?所以改變父母,首先就是一個一生都在努力的事情,最終會改變成什麼樣子,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一家人,總是會互相影響改變的,重要的在於方法,在於能否更加的溫和,更加的有效果,更加的讓彼此都能感受到幸福,體會到人生的美好。
不局限於父母這個身份,世上會主動改變的人永遠是極少數的,父母首先就無法逃脫人的這個本質。的確,人會因為愛而去主動改變自己,比如,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最容易為了心愛的人去決心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我也在《賦靈》的「創愛」一篇中說過:如果一個人都不會為了自己最心愛的人去改變,難道他會為了自己的父母子女去改變自己嗎?當然不會。捫心自問,你會為了父母改變自己?還是會為了不改變而遠離父母呢?而一旦一個人停止改變了,往往是因為他與他愛人之間已經出了問題,不能再令彼此成長了。所以對於我們子女來說,想要改變父母,絕對是非常難的。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愛幾乎是不可能超過他們年輕時所釋放的那份愛的。他們或許會為了我們而拚命,而犧牲,但如果讓他們改變?那答案是否定的。所以這場改變必須充滿技巧,充滿對整個家庭關係中的所有人的充分調動。所以改變父母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理解人與人生的完整關係,這本身也是我們自己必須的對人生的認知修行(三境四創,需結合《賦靈》的「創人生」中的部分章節:如:渡君三境,人生四維等)。真正基於對父母身為人的理解,從根源上認知他們,之後找到父母的三觀來源,明確他們的四創背景。通常,這需要我們向前追溯至少三代人,甚至是整個家庭的起源……找到之後,理解這些三觀是如何扭曲了的,是從他們小時候就已經毀壞還是成年後才開始固化的。必要時,不惜陪同父母重新長大,以一種眾生之父/母的心胸和智慧,像對待叛逆期的子女一樣呵護他們,相信我們的父母值得我們這樣去愛。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懂得去解決父母內心的痛苦,比如:孤獨、得失、對立、迷茫等人生四苦。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第一次到達自己的這個年齡……有著相應的迷茫。這並非人生負擔,而是人生樂趣,也是我們真正學會如何改變一個人的第一步。
第二、與父母人生的互參。利用家庭的共同夢想或者父母想要參與自己人生的那個慾望,來點滴影響他們,當然這個過程,自己會比較痛苦。此外是利用父母之間的相互矛盾,循環影響他們,如果一對父母需要改變,那麼這對夫妻之間必然也會是矛盾重重的。解決這些矛盾恰恰解決了他們彼此的一大痛點,而要解決這些痛點,往往就是他們當年停下改變的關鍵。比如我的父親,受限於傳統觀念以及少年時的經歷,幾乎完全否定了感性的力量,一度認為感性是無用的,女人更是懦弱的,沒有理性的。而母親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生活了幾十年,其感性常常都不被保護,更不會被梳理(這些仍需要「創愛」部分的理念:女人賦予男人感性,男人梳理女人心中的混亂)……
第三、定位父母已有的偉大,其分別在身為男人/女人、丈夫/妻子、父/母與子/女所體現的偉大互不消除。有的人或許是不偉大的,但身為父母卻是偉大的;有的人身為父母就是務實而平凡的,但可能他們度過了極其艱難的一生,並擁有了從艱難中存活下來的偉大。定位父母在家族一脈中的特有偉大,這與小學生寫作文,只怕父母當父母看待是不一樣的。每代人本身就有每代人的痛苦與偉大,他們不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但他們一定為這個家解決了某些問題。因為我們是一個家,是一個彼此存在配合的家,而我們也需要幫助父母實現他們的夢想。
第四、父母之間的循環改變,以及改變父母與改變世界之間的循環。即便我們很努力去改變父母,但這有個上限。畢竟我們沒能力代替父母心中最該相愛一生的那個人,我們不是父母用完整的自我心中三愛集於一體的人。我們擁有他們身為父母的那部分愛,可改變他們的本質不是單純地改變他們身為父母的境界,而是直接改變了他們本人,乃至由他們的心境所組建的家庭。我們也還有自己的路要去走,有自己最愛的人要去陪伴。父母更是見多了這個世界的,世界在他們心中的投影早已令他們固化到失去人生激情了。在改變父母的後期,他們早已有了非常讓人值得肯定的變化,但我同他們說,我所能直接對他們形成的改變也就能如此了,不能在外界完全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強行讓父母放下已經形成的自我保護屏障。只有這個世界逐漸發生變化,父母才會逐漸放下與這個世界的戰鬥姿態。
改變父母從來不是因為嫌棄,恰恰是出於真正的對他們的愛。從改變父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真正地理解改變一個具有真實性格的人是多麼的艱難,需要著什麼程度的細膩和耐心……改變父母是每個人人生的一部分,過程中必然充滿了理解與陪伴。而那些從不想著去改變父母的人,往往都是長期遠離的,總是浮於表面的交談,根本不會真正感知到父母是否孤獨之類的。
在改變的過程中,也充滿了衝突,充滿了每個人感性的循環往復。特別是每次以為他們有所改善後,不久又會恢復到之前的模樣。對於固化了幾十年的父母而言,尤為如此。但為了在改變的過程中能夠讓父母接受,我們所要做的是修行自己,最終抵達靈魂最深處的溝通,是靈魂最深處共同願望的和鳴。
有了這些具體的天道與人道,堅持下去,父母的改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人生總是諸事並行的。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能試著開始做這些會有不小的難度,單獨的這一篇文章也遠遠不足。其中還涉及到自己對人生的解讀,對異性內心的解讀,對愛情的解讀,家庭多代人的解讀,以及整個世界、事業與夢想的認知。像賦靈里這樣,僅僅只是把此視為人生的一個小小環節,更大的背景是要去修行對人生成長的深度解讀、對愛的極限追求,對整個家國天下、所有類型的家庭關係的完整梳理,最終把方法、本原以及整個前行過程中的真實心得傳遞給世人。如果想擁有完整的《賦靈》力量,還請持續關注,《賦靈》不是一個理念,而是一個完全盤活了人的「認知與行為、自我內在與外在平和」的人生運轉體系,所做皆有所得,人生大有可為。每個人的人生深度與廣度的開拓行為,也都將有賦靈的助力與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