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信科學的代價:感性被沖裂、認知碎片化、行為工具化

2019-09-08   賦靈

科學改變了生活,但篤信科學,卻會毀了生活的味道。隨著知識大爆炸,人們的認知有些跟不上節奏。「分科而學」解決了人類的學習難題,降低了個體生存的認知要求,但也意味著認知越來越碎片化。另外,科學具有逐利極限化的傾向。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說,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是讓每個環節的利益都最大化,這並沒有把人的感性因素考慮在內。但科學就是不會去考慮這些的。要榨乾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勢必會讓這個人儘快拋棄感性,人便越來越工具化。只是,這樣產生的科技效益或許很高,但社會效益遠不是最佳狀態。將人性撕碎也不會將人的價值最大化,反而會滋生很多問題,抵消其所產生的價值。後來,約翰納什在其博弈論中,通過解析「囚徒困境」,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在三學一體時代,科學內部會進行簡化,再次降低人們的學習成本。只是在抵達這個時代之前,我們需要對篤信科學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達成共識,好讓我們有動力前往新時代。

感性被沖裂

科學對感性的衝擊,是通過科技產品滿足人的即時性感性需求,來讓人們放棄對主感性的追求,以節省精力的支出。人對主感性的慾望被即時感性的滿足所替代,如此則讓人們無暇鑄造永恆,於浮華過後也無法留下任何東西。同質化的滿足,在漫長的歲月中,會以空虛反噬,讓人無能為力。比如愛情就已經被衝散了,人們對愛的慾望一直在被更容易獲得的慾望所占據,對愛的衝動也越來越淡薄。

科學的便利,不僅輕鬆地滿足了我們的即時性需求,還批量低成本地製造了極為廉價的歸屬感,極大地降低了人們追求即時性感性的成本,讓人們失去了追求主體感性的耐心。比如很多影視劇,會在主線劇情更新後,單獨放出男女主的出鏡合集,就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極端化慾望。失去了追求主感性所需的耐性,也就失去了對他人的容忍心。就算你抵抗住了,你身邊那些感性脆弱的人,在被這些衝擊所攻破後,你還要面對「與他們的不合群」這種二次衝擊,也是極為折磨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弄明白如何呵護主感性。

認知碎片化

當人們青睞於,採用單一學科來解釋問題時,就會導致認知碎片化。比如,在科學眼中,人之所以感覺到開心,是因為身體內分泌了某種激素。它不在乎為何有的人因為這開心,有的人因為那開心。這種局部的科學解釋,會讓很多人覺得開心沒什麼神奇和珍貴的,不過就是激素的作用,忽略了那些讓我們開心的存在,可能是非常稀有、非常難得的,如何呵護或達成那些存在,才是我們個人最應該關注的重點,明白了其中的作用機理不會改變我們的人生味道的。難道真的直接給你注射一些激素,你就會覺得開心?

科學本身就是片面強調的。很多人都會把自己所在的學術領域吹噓成「決定了世界模樣」的學科,真的很自欺欺人。我曾從事過一些較為前沿的科研工作,每每講述自己的課題時,都會突顯其對人類的貢獻。直到有一次,有幸參與到了國家下一個五年科學技術規劃的項目中,才發現在國家的眼裡,你一直誇誇其談的科學改變世界,可能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學科,一個完全不會影響國家如何發展的小領域,不過就是小科研圈裡的自我狂歡。

人的認知,本就受限於對認知體系的共鳴能力,而呈現出點式對立混亂創合(體系)的順序,點式碎片的階段在浩瀚的科學理念海中被無限拉大了。本系列的預告篇中,以「學海無涯然而有境」作為主題,就是在指明這種碎片化的同質化學習,並不會升華我們的人生本質。我們的人生價值一直是在靠增量來實現,但面對混亂,我們需要梳理以升華。

在接受知識的時候,科學可以提供海量理念。你能數的清,每天有聽到多少種觀念嗎?各種跨學科的那種。學科之間本質一定有其相通之處,但學科交叉一下,就似乎有了什麼了不得的成果。用生物學解釋一下經濟學,宇宙,人類的行為;用經濟學再解釋一下動植物的行為,人們的選擇,各種科學術語彼此雜交。什麼亂七八糟,烏煙瘴氣的?有時候,面對這些浩瀚如海的理念結論,真的不如閉上耳朵,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看看電影綜藝,嘻嘻哈哈的過一天。如此又被冠上娛樂至死的惡名。真是悲哀,永遠都是不完整的,怎麼做都是錯的。可一旦你有丁點的慾望,又都會被抓住做成產品,榨乾你最後的價值。就連當你有了焦慮,都會有人跳出來,用雞湯安撫你的焦慮,唯獨缺了全方位顧及你內心、認知的那種,但這種產品是極難做出來的。

我試著去做體系,可當我拿出來的時候,卻沒辦法與現在的「科學分類」所匹配。比如目前比較火的這幾個平台號,入住平台號的時候,就需要你先把自己細化到某個領域中去。好不容易,你湊合著選了一個比較沾邊的領域,但當你要去講述某個問題時,卻又面臨著欺騙機器來讓自己正確的分發到適合的讀者面前。寫文章原本最該考慮的是讀者需要什麼,可現下寫文章,卻要顧及機器會怎麼將文章分類,又會將什麼碎片的讀者送到這個文章面前?我曾為了闡釋一個問題的各個方面,一口氣寫了八篇文章,想讓讀者一次性讀全面。卻在文章發布後,被分別推送到了四個不同的板塊。這種人工智慧的分類,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心在被撕裂,一個精心設計的體系,就這麼變得不倫不類。當換了一種策略,終於寫了一兩篇受歡迎的文章時,卻又在續寫的過程中,最擔心文章被AI算法給分類到其他分類之中。不過擔心歸擔心,寫文章的時候,仍然要以人為本,只在乎人們真正要變得完整會需要什麼,大不了讓文章變得無限長,也要讓人真正的獲取到什麼。

碎片化的可怕,在於當你要推廣一個體系的時候,根本找不到匹配的定位;在於當部分讀者接觸文章時,也不知道文章背後的完整體系是什麼。對一個事物的完整認知,必然是同時涉及到許多方面的。過度的領域細分化,讓所有人的認知都不可能完整。在科學的批量化連結下,我與我的讀者是分隔開的,讀者彼此之間也是分隔開的,只能通過一些固定的標籤,不穩定地連結在一起。可能原本會相愛的一對男女,也是如此被分割到了不同世界中去了。科學所給出的算法永遠不能與人性之間的奇妙反應所媲美。這種碎片與碎片的匹配風格,讓我們即使相遇了,也不會有太多可聊的。

認知碎片化,還導致了我們對科學的盲從,只要冠以科學之名,我們總是會很容易相信:這就是真的。我們有了認知的能力,卻還沒有應對混亂的能力。比如,一篇科學文章剛剛告訴你:早上運動對人有各種壞處,然後另一篇文章,就會告訴你,晚上運動也不好。給你的理由又都是那麼令人信服。難道不運動了嗎?不,科學一定還會要求你,要科學地運動。

對於個人來說,碎片化最大的危害,在於會讓人們誤以為「此刻這個碎片形態下的自己,就是全部的自己」,而不知事實是「碎片化的經歷在束縛著自己的成長」,這種碎片化會進一步導致「人們選擇上的狹隘」。在這點上,我和大眾有著截然相反的選擇:世人多是在等待或尋找「適合這個碎片化自己」的他人,還為此起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名字「個性化」,即使這個「個性化」一直在讓他失去:自我、愛人、家人乃至整個世界;而我則去尋找一個可以適合所有人的自己,其本質是適合一個人的完整人生階段。不知世人何時才會挑戰這個所謂的自我個性所設定的人生局限呢?你要做自己,要做什麼樣的自己?其實你根本就不知道。人們往往是處於「碎片化和固守」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跳出來。

活在碎片中,你的內心真的平和嗎?能找到人生意義嗎?在賦靈的體系里,愛的知行三境會去分析所有的形態,比如:意趣相投/一見鍾情的愛可以支撐3-7年;三觀一致的愛可以通達一生,三愛一體的愛可以超越生命限制。或許有的人覺得少了愛的主線,一個人零零碎碎的活著也挺好?可你那一擊即碎的心,真的好?愛,作為感性修行的極限,只是用來享受的嗎?那是人的四維人生方向之一。為了最真愛的那類人,我們需要創造一個可以讓他們存活的世界,而不是活在科學提供的認知囚籠里,任由他們在這個世界裡悲苦。

行為工具化

當認知是碎片化的,行為又怎麼可能會很有價值呢?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成熟,很多人的初級行為,都被輕易的替代了。比如:你能判斷,彈幕里的99%,是由真人花了精力發布的,還是由機器批量發的?評論區里那些明顯沒有細讀文章,或根據內容有所思考就發表的激進評論,是不是人寫的?要不要理會或與之辯駁?有些人付出了真心,價值卻淹沒了。我做過試驗,精心寫的文章和隨便糅合的文章,在平台上得到的推薦和打開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我的目的不是為了敷衍彼此,而是為了傳播這些真正有價值的認知,在有限的範圍內按占比去接觸一些真正會接收其中內涵的人,為以後的真人節目,為了能真正地升華人類做基礎。這一路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如何藉助工具來應對「三境世人」的第一境:那些已經工具化了的人群,往往也需要藉助工具來聚攏其微弱的個人價值。

對於被時光推著前行的人來說,三境世人的形成往往和年齡掛鉤,卻又會隨著年齡增長,自身不再成長而漸漸與年齡脫鉤。只有主動思維和突然的頓悟,會打亂這個規律,但這很看一個人的命運。通常來說,對於僅僅擁有科學認知(一技之長)和哲學碎片的人,其工具屬性非常明顯。擁有一技之長讓自己不被淘汰,用哲學碎片安撫內心,卻不足以蛻變。所謂哲學碎片,一般是從「諸子百家、西方哲學、七大宗教、通俗民間哲學(民俗諺語)」中,聽聞到的一些理念,遠不構成體系。沒有站在科學的頂端,你不會質疑科學;同樣,沒有抵達哲學的頂端,你也會偏信所選的信仰,而難知其根源缺陷。人的工具化,碎片化,就是建立在這麼一個認知背景下的。

科學的迅猛發展,覆蓋了很多行為的價值。人生第一階段的學習,又把人推向工具化。很多人質疑:我們為什麼學習?很少父母會有足夠的認知來告訴子女,人活著的三個階段所各自擁有的美好與缺陷,又該如何調和你的追求和付出。他們所描繪的人生第一階段,,總是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以「工具」的定位活下去:等你長大了,我就不再管你,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揮霍都可以。如果不把子女當成工具,並能真正地引領他們的三段人生,相信就算「管」他們一輩子,也不會被拒絕的。然而事實卻是,當他們渡過第一人生階段,掙扎於內心的工具化而迷茫時,你只會說:為什麼不能接受現實呢?

除了自身存在的工具化,我們還越來越多地與工具,而非人類打交道。比如,也許你不知道你每天看到的很多內容,可能都是AI寫的,或者就是工具搬運到你面前的。很多工具已經可以做到從內容庫里,直接批量的發文。科學的力量,可以讓一個幾乎一無所知的人,通過工具欺騙多少世人呢?被騙的人又判斷的出來嗎?我見過很多營銷號,東拼西湊了一些哲學文章,可能運營營銷號的人自己都不會讀的,但卻能吸引到不少關注者。我鑑定讀者是不是真人,就是把東西寫的必須有深度思考才能懂。我甚至曾對朋友說過,我寫東西本來就不是為了讓人能輕鬆讀懂,而是為了讓其有價值。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不少人將其理解為:因為我能思考,所以我是存在的。但我的理解是:我只有在思考的形態下,才是存在的,才具有價值。

然而,要傳播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則需要獲得高推薦量,這時要考慮如何欺騙AI算法,將內容儘可能分發出去。急於求成的人,勢必會把如何欺騙AI算法作為寫作的首要因素,而不是內容能夠帶給人多少有價值。這時,我們面對的是一款工具,而不是真正的用戶。人工智慧只能對已有的東西進行分類,可對於創新的部分,它又能分析出什麼價值,並根據其價值來推薦呢?這些新思想的價值,別說機器了,就是相當有智慧的人,都未必能盡數理解。對於被平台號分割的你我來說,人們產生價值的局限性很大。不少寫作的人,也會在利益驅使下,用生產更多的碎片來搶占讀者的視野,而碎片的東西往往就是滿足人們的即時性需求。所以娛樂原創,總是最火的板塊。而這些深耕過的作品,卻可以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對讀者仍然是有幫助的。

不成為工具,也要讓自己避免一直在面對工具,進而影響決策。科學能取締一個人的工具屬性,但無法取締大腦的全部能力。在三學一體中,科學的地位是很客觀的,是數十億人類經過努力自得,而不是被贈予的,不需要供奉起來,凌駕於人類之上。科學是我們用以生存、認知世界的工具。人的成長性,註定了,會有一些人無法突破科學的囚籠,但那些成長到二境和三境的人們,必須學會運用人的梳理能力,蛻變出體系的價值,讓所有的工具在一個體系靈魂的驅使下,成就四創之地的幸福。賦靈,讓你成為知識(三學)的主人。

人類一直在用科學技術自我淘汰(疊代)

人類一直在用技術和科學,淘汰一部分自我,只是到了科學時代,由於人自身的碎片化持續加重,這個淘汰將相對地變化為對認知形態的人群(假定這部分人群不再成長)進行淘汰。目前很多企業的淘汰制度已經有了這個苗頭。科學的更新換代速度遠超以往,這幾乎註定了每個行業都無法撐過一代人的盛年。只是相較而言,過去淘汰的是人的一部分技能,解放了人的另一部分,但現在人們往往本身就只擁有其中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已經徹底被破壞掉了。即便是目前最為火爆的行業,都可能會很快的成為過去。一旦人的技能上限被工作鎖死,持續地進行碎片化的重複工作,在其生命的盛年結束前,大機率會面臨失業問題。很多人會覺得,現在的新生代換工作過於頻繁,似乎他們總是不能穩定下來,甚至會固執地認為,他們遲早會明白自己的苦心。可穩定下來,就會變好嗎?

我妹妹剛讀研究生的時候,我便同她說:如果你的導師讓你一周七天,全部都用來做學術都還無法完成全部任務,連一天梳理自我人生的時間都不留給你的話,那你一定要與之翻臉。因為以工具的形式,活過最巔峰的年華後,餘生可是完全沒有骨架的。要打造餘生,再聰明的人,都要花上5-7年來鎖定人生方向,尋求方法,積澱基礎的。這時,人們所要做的已經不能再全部是增量,而是培養梳理能力。可想而知,如今的996等工作模式,是如何將人們逼向了深淵的?不給你空間成長,如果你始終是碎片,那你的可替代性會越來越高。因為你沒有發揮身為人的完整能力,沒有將其轉化成自己的價值。

科學的應用,如人工智慧是純邏輯(理性)思維的,而人腦還有具象(感性)思維和靈感思維等。所以人工智慧會代替人類的工具屬性,而無法取締人類,因為存在的意義是從感性中得到的,而邏輯是基於理性的。科學的崛起恰恰為感性的回歸帶來了足夠的空間。我們需要從哲學、神學中,將身為人的這部分能力重新激活,並建立自己的四維人生,而不只是工作。在三學一體並得到簡化的時代,人們的學習成本會越來越低,人們的學習內涵也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