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為什麼那麼優秀?原來他們有這兩個個共同點

2019-08-01   成才心路

在歷年高考中,每個省市都會產生兩個第一名,分別是文科第一名和理科第一名,他們被人們稱為「高考狀元」。與古時候的狀元不一樣,古時候的狀元全國只有一人,現代的高考狀元全國總共有幾十人。那麼,到底怎樣的人才能有幸成為狀元呢?這些被稱為狀元的人他們到底有何與眾不同呢?他們有沒有什麼共同點呢?

有句話說得好:「學渣各有各的渣,而學霸都是一樣」,教育學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通過對數百名高考狀元和學霸們的跟蹤調查,發現他們都有一些共同點,也許就是這些共同點,成就了他們後來的狀元之路。

一、家庭

根據統計,高考狀元大多出生於比較優越的家庭環境。除少數幾個寒門學子通過自身努力成為狀元外,大部分狀元家庭條件都比較好,父母大多數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而且父母普遍是雙職工,並且都有比較穩定的工作,而那種離異,工作不穩定,收入低的父母,其子女很難成為狀元。

是的,寒門出貴子太難了,這個現實真的很殘忍,但是現實就是現實。家庭優越的學生父母不用每天為了溫飽問題而四處奔波,有較多的時間重視孩子的教育,也有較大可能性把孩子送到名校讀書,接收更好的教育。還會經常帶孩子出去旅遊,讓孩子增長見聞,這樣以後,孩子的視野會更廣闊,更容易樹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另外,一個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果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的環境,整天對著一個整天滿嘴污言穢語,好吃懶做的父親,試問如果培養一個勤奮好學,有遠大志向的孩子。

二、自律

成功絕對不是偶然,高考狀們也絕對不是僥倖,通過專家們的統計調查發現,所有的狀元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極強的自律性,執行力。

自律通俗的講就是一種自我管理能力,任何時候不會被自身的慾望所打敗,也不會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

狀元們往往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小時候老師們經常說一句話「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休息的時候休息」,這句話雖然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極難。相信很多同學都有過這種經歷:應該看的書沒看完,突然覺得太累,忍不住還是睡覺了。

自律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時間管理能力以及執行力。相信很多同學都有過制定學習計劃的經歷,學習計劃制定好了,又能堅持多久,3天,7天還是一個月,很多同學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小編曾經也有過類似經歷,計劃制定好之後,堅持了幾天就覺得累,中途放棄,後來又覺得需要個計劃,又堅持幾天,然後又放棄,周而復始,最後只能用「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然而,不管是家庭環境還是孩子的自律,其實家長在這兩個環節中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經常看到有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但是自己卻每天抱著電視,手機。

很多人只看到了狀元們有多聰明,多優秀,多自覺,卻沒有看到他們的父母為了培養他們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艱辛。曾經看過一個報道,一位狀元父母為了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每天陪孩子一起堅持9點半睡覺,6點半起床,10餘年如一日,不看電視,不玩手機。試問,光是這一點,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