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的文章《美軍戰史憤怒地寫道:中國人見人就殺,很多美國人被刺刀捅死》發表後,和以前一樣,又有少部分人表示不信,留言說「放屁」、「胡說八道」、「越寫越神」等。
這種情況在網上實在太多了,雖然是少部分,但因為我們的人口基數,總數就很可觀了。在9月4日我還有篇文章《長津湖戰役誤導了很多人,美軍陸戰1師,其實總是被志願軍揍》,那篇文章發表後,好多人也不相信志願軍把美軍陸戰1師打那麼慘,除了留言,其中一個還給我發私信:「美軍陸戰1師不可能輸,志願軍也不可能那麼強。」我就回了一句話:「麻煩你先去讀一下《美國海軍陸戰隊韓戰戰史》。」陸戰1師當然沒有不堪一擊,只不過志願軍表現更出色。文章中的戰鬥,《美國海軍陸戰隊韓戰戰史》同樣記著呢。
中國就是有一些人,看見美軍慘遭志願軍屠戮,就渾身難受,死活不相信。他們中間好一點的人認為,就算要贏,也必須是傷亡大於美軍數倍、數十倍,他們才覺得合理。比如以前有個讀者,我在文章中列數據:梅峴里東山、馬踏里西山戰鬥,美軍陸戰1師損失1015人,志願軍358團損失200人。他啥都不知道,但他就是有勇氣跳出來:絕對不可能,志願軍至少傷亡6000。
真是我滴個天哪,6000人,志願軍358團得全團傷亡,然後犧牲的戰士得全部復活,再來一次全團全部傷亡。陸戰1師得把358團團滅兩次。在這些人眼裡,只要是美國說的,就是金科玉律;中國的記載,那肯定是撒謊。他們的腦迴路特別清奇,不是我們常人能理解的。但是也請這些人不要用你們自以為是的無知,來挑戰最初級的知識結構。人死了是不能復生的,358團沒有能力復活過來再給美軍殺一次的。
這跟有些人不相信黃繼光捨身堵槍眼,邱少雲遵守戰場紀律,強忍疼痛活活燒死,是一個道理。這些人自己做不到,他們就認為其他人和他們一樣懦弱、無能、自私、無知,其他人肯定也做不到。
志願軍打美軍確實很艱苦,但志願軍同時也有很多打美國人像砍瓜切菜一樣的戰例,太多了,數不清。「抗日神劇」跟志願軍這些戰例相比,那都不能算神劇了。
偏偏不巧的是,很多戰例不僅是志願軍自己記載,美軍也幫志願軍記載了。
我們前面說了,在這些人眼裡,只要是美軍的記載,就是金科玉律。
可是奇怪的是,當你告訴他們,參考資料是美軍戰史。這些人會說:「什麼?美軍戰史記載?那肯定是翻譯出錯了。」當你告訴他們,引用的是英文原版。這些人又會說:「那肯定是你眼瞎,看錯了。」
其實呢,這些看見志願軍打勝仗就渾身不舒服的人,不僅我們中國的書籍資料沒看過,美國的書籍資料他們別說看過,其實往往連書名都沒聽說過。
可是偏偏中國就有些人,臉皮厚得可以雙標到如此程度。
我呢,寫東西有個習慣,通常要參考、引用中、美、韓、英、蘇、日6國的書籍、檔案、資料。一般是中、美、韓,很好理解,志願軍的主要戰鬥對象是美軍和韓軍。如果涉及英軍了,就參考英軍的韓戰戰史。如果是大事件,那肯定又會參考蘇聯那批解密檔案。
我看了差不多3億字了,我都覺得我看得太少,很多沒搞清楚。
可這些人在連基本資料都沒看過,甚至都沒聽說過的情況下,他們居然有勇氣去質疑、否定志願軍的戰鬥。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無知者無畏啊。
借這個機會,我來跟大家講一下怎麼分辨中美兩方的史料記載,其實一點都不難。
既然10月21日的文章有人說吹牛、胡說八道,那麼我們就看看美國人到底怎麼說的。
諸仁橋戰鬥,在美國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中美兩軍的記載基本是一致的。細節上肯定也有一些偏差的地方。
地形:雙方的記載肯定一樣。
守橋兵力,雙方記載是一致的,志願軍稱:美軍在橋南為1個班,橋北為不到1個排。美軍記載:橋南為1個班,橋北為2個班。
奪橋戰鬥的記載,中美兩軍有差異。志願軍稱:4連是主動發起進攻,殲滅了守橋的美軍。美軍稱:守橋的M連誤以為這支部隊是韓國人,放他們通過了諸仁橋。
這裡,中美兩軍的記載有些不同。結合下文,美軍稱:當這隊人馬接近指揮所時,其中一個當官的吹起了軍號。敵人從四面八方向營指揮所發起致命的襲擊。志願軍在最後稱:4連隨即退回諸仁橋頭,準備下一步作戰。
可見,當4連回到諸仁橋時,美軍M連已經沒有了。如果通過諸仁橋時沒有發生戰鬥,那麼當4連攻擊美軍營指揮所時,自己其實是腹背受敵的,這顯然不符合常理。
因此可知,4連在通過諸仁橋後,首先襲擊了美軍M連。但美軍稱M連誤以為4連為韓軍部隊也是可信的,否則4連不可能輕易通過諸仁橋。所以結合兩軍的記載,結合起來就可以復原當時的場景。
隨後志願軍稱:4連打掉守橋的美軍後,發現主力部隊已經占領北方的制高點324.2高地,大批的美軍向南逃來。
美軍稱:之前,營長奧蒙德少校命令在324.2高地上的I連、K連撤退。步槍連尚未與敵交戰,撤退行動不會遇到麻煩。
那麼就非常明顯了,志願軍記載的「4連看到的南來大批美軍」實際上是美軍組織撤退的部隊。4連誤以為團主力已占領324.2高地,美軍正在逃跑。
為配合團主力作戰,4連主動向美軍發起進攻。所以我在文章里寫「4連100多個人以壓倒一切的氣勢,向1000多個美軍發起衝鋒。」美軍1個營是1000多人,我這樣寫,沒有任何問題。志願軍記載錯誤,是因為4連判斷錯誤。可是,不管4連判斷正確與否,100個人就敢上了刺刀對著1000個美軍衝過去,這需要絕對的勇氣!
如前所述,美軍稱:是過橋的這隊人馬對營指揮所發起致命的襲擊。這一點,志願軍沒有記載,這很正常,4連並不知道自己衝進去的是美軍的指揮所。所以就要用美方資料填補我們記載的空白。
隨後的記載中,志願軍只記載部隊上了刺刀對美軍進行攻擊。
美軍的記載比較詳細:
1、中國軍隊衝過橋後成扇形展開,營部周圍是一片白刃戰的場景,指揮所里混亂不堪。
2、營部附近有些分隊還在睡覺。
3、片刻之間,我們的駐地被打得千瘡百孔。敵人仿佛騰雲駕霧,從天而降,人影模糊不清,他們見人就殺,直接用刺刀捅死。
在10月21日文章里留言的那些另類中國人其實就是看這段話不爽。美軍慘遭志願軍屠戮,他們心裡很不爽。可是不好意思,這段話我是引用的是美國人的原文,只是把「敵人」改成「中國人」,沒有引用「人影模糊不清」而已,參見《韓戰中的美國陸軍3》第793頁。
4、戰鬥打響後,奧蒙德少校和麥克比上尉就離開了指揮所,其實就是逃跑了。美國人稱:另一個少校莫里亞蒂再也沒見過奧蒙德。3營部隊到了天亮才發現身受重傷的奧蒙德。
通過美軍的記載,我們就很清楚了,美軍營長一開始就跑了,不知道哪個志願軍戰士把他打成了重傷,美軍從一開始就失去了指揮。
與此同時,美軍也記載了北邊的坦克遭到志願軍襲擊,說明志願軍345團主力也動手了。但345團主力和美軍營指揮所之間隔著I連、L連、K連和坦克,是不可能衝進美軍指揮所的。所以襲擊指揮所的只能是4連。所以根據美軍記載把這個榮譽給4連,一點問題都沒有。
接下來,我的描寫又讓這些另類的中國人不滿了。我是這麼寫的:「10來個人像攆兔子一樣追著200個美軍跑。」「10個志願軍追著200個美軍跑,最後1個人依然追著100個美軍跑,這個場景我難以想像。但是卻真實發生了。」
那麼我們來看看,中美兩軍對於這一段是怎麼記載的。
美軍稱:莫里亞蒂少校也從指揮所逃了出去,在坦克附近看見20多個美軍蹲在那,於是莫里亞蒂帶著這20多人往南一起跑,不停有其他人員加入。途中他們殲滅了一支志願軍小部隊,在天亮時到達位於立石的韓軍第1師團陣地時,有接近100人。參見《韓戰中的美國陸軍3》第794頁。
志願軍稱:5班發現有一股美軍向河堤逃去,沒說多少人。5班跟著追上,與美軍展開激戰,班長拉響手榴彈同歸於盡,戰士呂文遠刺死3人後受傷。最後5班只剩1人,依然勇猛追擊。這股美軍隨後渡過九龍江逃跑,渡過九龍江後還遭到7連截擊,其中少部分人沒有渡江,而是掉頭跑回山谷(即營指揮所所在地)。
結合中美兩軍記載就非常清楚了。美軍少校莫里亞蒂最初帶著20多人,一路上很多人加入,最後到達韓軍第1師團陣地時接近100人,而要逃到韓軍第1師團陣地——立石,必須渡過九龍江。這說明這股美軍正是志願軍記載的那股美軍。而美軍所稱「途中殲滅的志願軍小部隊」正是4連5班。
志願軍雖然沒有記載美軍有多少人,但一看數據就知。最後逃出的是接近100人,途中被5班追擊發生激戰,渡江後又被7連打了一下,其中還有少部分人沒有渡江,是掉頭逃回營指揮所。這股美軍當時在逃跑中,是不可能停下來整隊清點人數的。但結合志願軍的記載以及美軍最終逃生是接近100人,這充分說明,「不停有其他人員加入」的這股美軍至少接近200人。
這些另類的中國人看見200個美軍被10個志願軍,100個美軍被1個志願軍追得落荒而逃,心裡不爽,對著我大發脾氣,大爆粗口。請問有什麼好不爽的?美國人這麼狼狽丟人,你們心裡很難受是不是?我順便說一句,當時戰鬥才剛剛開始,居然就有這麼多美軍急著逃命,他們可是軍人啊,難道連和志願軍一戰的勇氣都沒有嗎?這像話嗎?請這些另類的中國人回答我一下。為什麼我說戰鬥才剛剛開始?《韓戰中的美國陸軍3》第795頁寫的很清楚:在營指揮所地區近半個小時的白刃戰之後,中國部隊退卻了。清楚不清楚,這近200個美軍逃跑時間是戰鬥開始後的半個小時之內。戰鬥一開始就直接逃跑,你們所熱愛的美利堅大兵,真是沒種。
10月21日的文章對我來說只是小文章,我就用了《39軍軍史》、《115師師史》、《39軍戰例選編》、《韓戰中的美國陸軍》4本資料。預計在11月1日發的華川阻擊戰是我2020年寫得最用心、耗時最長、也是我最滿意的文章。我動用了20本資料。你們這些另類的中國人到時豈不是要更加不爽了?
做人呢,是不能跪著的。人長了兩條腿,是用來站的。別整天膝蓋軟綿綿的,跪久了,忘了自己原本其實是個人。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faaanUBURTf-Dn5si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