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收到一個讀者的諮詢: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哈佛在『亞裔招生歧視案』中勝訴的新聞。
雖然Sffa(「學生公平入學」組織)分析對照了2010-2015年的哈佛申請和錄取材料,發現:哈佛連候選人都沒見,直接給黃皮膚最低分(在積極人格、親善力、廣受尊敬、勇敢等主觀分欄目里)。
可是波士頓聯邦法官(allison burroughs)依然在10月1日的判決中稱:哈佛大學的做法「並不完美」,但已經是目前最好的。
哈佛公平與否,在這裡不做討論,我們可窺見的,是這個案件揭開的名校錄取中,成績之下的一層隱規則。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聊聊國內的私校錄取,也一樣存在的「隱形規則」,以及這給我們的啟發。
國內私立名校效仿的都是國外精英教育,部分甚至以原滋原味來標榜,篩選機制自然十分類似。
面試也同樣分兩個環節,「筆試」和「面談交流」。
「筆試」是第一道門檻,測量的,是孩子的智商與知識水平。
這個標準很顯性,模式大家都熟悉,自然成了家長們的主攻方向,也是很多培訓機構的發力部分,於是全國各地一年比一年難的幼升小題就是這麼被水漲船高造出來的。
「面談」是第二道門檻,測量的,是孩子的天賦和綜合素質。
這個標準很模糊,依賴於老師給出的印象分,有點像藤校的主觀分評價,所以往往成了很多家庭容易忽視、培訓機構也難以作為的部分。
其實在如今,孩子都得到了家庭充分培養,筆試成績很難拉開差距的情況下(有老師朋友告訴我,即使題目不容易,可孩子們幾乎都集中在95分以上,滿分的有1/3),真正起到篩選作用的,反而是「面談」環節。
「面談交流」,好聽點說,是看孩子是不是符合學校的教育理念,不好聽點說,就是篩選『優質』家庭。
為什麼要篩選家庭,站在學校立場,其實不難理解:
私校想要成為牛校,必須有成果驗證;
私校想要成為名校,必須有資源保證。
在學校看來,這兩方面的實現都必須有生源家庭的保駕護航。
成績來自學習能力
如今家長耳熟能詳的三年級分水嶺現象(即一二年級,大部分孩子都是滿分,到三四年級,成績卻出現了明顯分化),分化原因有很多,可歸根到底,是孩子學習能力上的差異。
學習能力不同於先天智力,它更多的是後天素質,是在家庭中構建,在生活中習得的能力。
學校自然對分水嶺現象理解更深了,這表現在不會過度看重入門成績(筆試)的成色,而是會這麼認為:
有高等學歷和教育精力的父母,才有學習能力的娃;
有家庭資源和足額財力的父母,才有多才多藝的娃。
所以能篩選到『優質』的家庭,基本就能鎖定若干年後靚麗的成績,而靚麗的成績,又能吸引更多『優質』的家庭,助力於口碑和招生。
(圖片來源於unsplash)
資源來自家長圈
先別忙著說學校勢利,它想要最好的,你也想要最好的。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天價學區,甚至有些極端的家長,連孩子交友,也要看對方家庭。
做家長不都渴望著,學校不僅有先進的教學體系、優質的硬體設施,有高水平的老師、多元化的輔導專家,還要能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能有外出交流展示的機會。
私校是自主辦學,能獲取的行政資源有限,想要成為名校,無可避免的,家庭能為學校做什麼樣的貢獻,就成了一個重要指標。
這裡的貢獻,不是狹義地指經濟實力,而包括了,有沒有精力為班級做環創,有沒有資源提供實踐場地,有沒有專業知識來當校外專家,有沒有財力來外出交流……
只有各方面資源,在「家校共建」的平台上彙集共享,學校的底蘊才豐富起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學校通過什麼途徑來篩選家庭呢?
受限於接觸條件,除家長的簡歷填寫外,孩子在「面談交流」環節的表現,成了學校觀察判斷的唯一窗口。
有句諺語叫:你的談吐中藏著你的家庭。
隨機的表達最能反映一個人過往人生的積累,經驗豐富的老師,往往可以從孩子的臨場表現里,判斷出家長的教養能力、教育理念,家庭的資源層次和願意對教育的投入程度,從而判斷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學生。
比如,老師會讓孩子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過程中,看孩子眼神是直視還是躲閃,表述是從容還是緊張,手指是自然放鬆還是很多小動作,從而判斷孩子是主動型還是被動型,得到怎樣的培養,有什麼特長……
或者,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
「你平時喜歡玩什麼?」
「來學校的路上看見什麼了?」
「爸爸媽媽經常和你做什麼?」
「爸爸喜歡什麼?媽媽喜歡什麼?」
......
看孩子是就事論事的回答,還是可以主動發揮出更富感染力的內容,既了解了家庭情況,又了解了孩子的能力。
我們常說「父母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是教育」,就是這個意思,孩子表達中的自信度、邏輯性、熱情度、儀態動作、偏好習慣,都折射著家庭潛移默化給與的影響力。
而受制於文化傳統的影響,展現自己、表達自己,一直不是中國孩子擅長的。這也是很多筆試成績很好,家庭也不錯的孩子,在面談上丟分而落選的原因。
所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自我表達的重要性。
客觀來說,一個人完成社會化的成長過程,就是個被篩選的過程。入學入職都有面試,無論什麼能力,也都需要通過表達呈現,來獲得他人的認同。
在面試中,表達是讓老師耳目一新,欣賞你的硬指標!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表達更是讓你脫穎而出,贏得機會的軟實力!
那我們該如何從小處幫孩子構建這種軟實力呢?
一個表達從容大氣的孩子背後,有兩個關鍵要素:自信和邏輯。家長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來繪製教養路徑。
自信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很感慨,作者回憶了自己在哈佛任教時遇到的一名有意思的猶太學生,很驚訝於:
「雖然啥也不懂,但什麼都敢問,一點不羞赧,完全沒有怕被人鄙視的感覺,還特別敢於向別人提要求。」
正因為這種特質,對IT一竅不通的她,被當時還是初創公司的谷歌CEO施密特看中,發出邀請,「如果有人給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個位置,那麼,別管位置在哪兒,先上去再說。」
這位女生後來成了Facebook的營運長,她就是大名鼎鼎的雪莉.桑德伯格。
(圖片來源於新聞)
你可能覺得這只是個例,作者當時也這麼想,於是他走訪了更多頂級名校,這裡聚焦了最能代表美國精英的一群人,發現「自信」是他們明顯的性格標識。
什麼樣的家庭,能造就自信的孩子呢?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自己平常和孩子的對話模式,孩子在對話中的角色,是平等地交流,還是在交流中處於從屬位置。
如果大人長期在交流中扮演權威角色,不自覺地下結論,孩子表達的觀點得不到open地支持,他自然會變得謹言慎行,沒有信心,甚至失去表達的主動性。
想增強孩子表達的信心,就要通過家庭關係的構建和家庭氛圍的營造,弱化孩子的「小」,突出其個體性。
比如,家庭關係構建中,父母有意識地「去權威化」,給孩子強勢表達的機會,不論他表達的觀點是不是聽起來很幼稚,都至少表現出你在認真傾聽和思考。
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里,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的父母和中國家長很相似,對孩子的用心程度和期望都一樣高,可是在親子關係的處理上,以色列父母更注重放大孩子的信心,支持孩子的表達,從而讓他們的孩子更有幸福感、更有創新力,這些都是以色列孩子自信的源泉。
又比如,家庭會議是個很好的表達場所,讓孩子參與討論和決策,當他親身體會到自己的觀點被家人認同,並轉化為將要執行的決定,這種「被當作大人」的經歷,也會帶給孩子莫大的表達信心。
(圖片來源於unsplash)
有家長覺得,孩子在家跟父母敢說話,也說得溜,但出去後,在陌生的公眾場合就不敢說話了。
改善這種狀況,可以從家庭氛圍的營造做起。
有的爸爸喜歡在晚餐時吐槽工作上的糟心事,抱怨一些社會現象,孩子從這些碎片語言中,獲取的信息是,我的爸爸工作不開心,我們的生活很艱辛,無形增加了孩子的不安感,在外表達的信心自然就會降低。
教育真是超級複雜的事情,可能你用了一百分的心,卻因為一些日常細節的缺失,只收穫了三十分鐘的成績;你辛勤工作,為孩子未來打拚,卻因為某些習慣,讓孩子內心沒有建立相匹配的自信,從而與許多機會失之交臂。
營造一個正向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信心打底,需要我們做出有意識的努力。
平時,多跟孩子聊聊自己工作的意義和成就感,有條件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到爸媽工作的地方,讓他看到父母工作給社會帶來的價值,他人對父母的認可,有助於增強他對外界的信心。
每年,有計劃地帶孩子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在幫助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我和我的家庭,與他人友善的連接,這種感受讓他更樂觀地對外表達。
(圖片來源於unsplash)
邏輯
沒有邏輯的時候,孩子的表達是卡頓,混亂的。當有邏輯做骨架的時候,表達才是清晰,言之有物的。
在培訓機構里,老師會用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結合看圖說話的方式,來強化孩子表達的邏輯性。
但這只是最基本的訓練,更多的邏輯表述源自生活日常的練習。
我們可以在跟孩子的日常對話中,多引入條理性詞彙。
舉些例子:
表達因果的--
「因為......所以......」
「如果......那麼......」
表達先後順序的--
「首先,接著,然後,最後......」
「第一步,我們......其次......」
語言是一種環境,孩子聽多了,會不自覺地模仿你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完成邏輯練習。
除了表述上的邏輯,更深的邏輯是思辨力。飽含獨立思考的表達,才具有感染力、影響力。
這方面,猶太精英家庭常用的「海沃塔」(Havruta),是最好的練習。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單詞fellowship,即夥伴關係。表示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來學習和表達某個問題。用在家庭中,就是把父母與孩子的簡單聊天變成討論,讓聊天富有含金量。
在猶太家庭里,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時間,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時間。家長不會叫小朋友「好好吃飯別說話」,而是邊吃邊討論各種問題。
在"海沃塔"中,孩子不僅被鼓勵大膽說,更要在邏輯思辨中學會怎麼說,表達的邏輯性能得到迅速提升!
具體怎麼聊,我之前做過詳細的方法分享,這裡就不再囉嗦,有需要的爸媽可點擊:
《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在跟孩子聊天這件事上有很大區別》
最後我想說,大家在閱讀的時候,不要將重心放在教育分層的"不公感"上,而是要多思考它給我們帶來的啟發。
要想解決具體問題,我們就不得不直面真實的世界:
「私校不是為公平而生,它有自己的利益訴求;
私校的錄取規則,不過是將真實世界的複雜、多元性提前了,如果家長只盯著成績這一條跑道,學得「太窄」,註定要吃虧;
私校很清楚自己的教育作用沒那麼大,必須是家庭和學校聯手合作,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表達能力越來越成為這一代孩子的核心技能,如何構建孩子的多維競爭力,考的就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