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周,當「土豬拱白菜」遇到「可為與有為」,我推薦一部紀錄片

2021-06-10   東西兒童教育

原標題:高考周,當「土豬拱白菜」遇到「可為與有為」,我推薦一部紀錄片

這周的高考,又一次引發家長對高考作文的熱議,卻鮮有人討論數學的壓軸大題。群里看到一個段子,據說去年就出來過,還是挺有道理的。

圖源網絡

段子歸段子,其實小半爸認為,相比前幾年的作文命題,今年的高考作文還真是格局要高一點,很值得關注一下。8套試卷,總體上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在考青年學子: 責任與擔當

人民網微博截圖

比如最受關注的全國甲卷的作文題是 「可為與有為」,其實就是在問青年人一個問題: 你能做什麼?你想成為什麼?而這個問題也讓我想起了上周,被熱議的衡中學生的那段視頻。

視頻截圖

張同學的 「土豬拱白菜」論,在網上迅速出圈,贊同者不少,當然也有反對者。

在我看,這位來自農村的同學,有著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嚮往,有著靠自己努力「逆天改命」的決心,他其實是在表述他認為自己能做的事,他內心的「可為」。

有沒有局限?是有一點,責任和擔當弱了些。但他畢竟還只是一個十七歲的孩子,他的成長還有許多可塑性,成長性,我們應該給予他更多的包容與耐心。

而如果讓張同學來寫這篇高考作文,我會推薦他先看一部紀錄片《九零後》,講的是上個世紀那個年代的「九零後」有為的故事。或許能幫助他不但知道自己現在的「可為」,也能夠為自己將來的「有為」,樹立一個目標。

豆瓣截圖

這部電影我上周末帶小半去看了,想讓他看看他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一群 「英雄」,一如下面這個四年級小朋友所寫。

圖源公眾號:大象點映

我來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

導演:徐蓓曾經拍過一部《西南聯大》的記錄片,反響非常不錯,豆瓣評分達到9.4,也很值得看看。

豆瓣截圖

如果說《西南聯大》是用一種上帝視角去呈現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那麼「九零後」則是用個體的真實敘述去捕捉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

這幾位老人有一個屬於他們時代的共同特性:

個個心中有火,眼中有光,在可為中實現個體的有為!

《九零後》官方正式海報

背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平津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被日軍占領,南開大學被炮火摧毀,幾成廢墟。國難當頭,為保存中國文化教育命脈,三校被迫南遷,合組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11月1日開課。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戰火危及長沙,臨大師生被迫西遷。1938年4月,臨大遷至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

這部記錄片的主角就是當初西南聯大的學生,可以說他們就是在亂世中學習成長的一代。

對《九零後》中出現的楊振寧、楊苡、巫寧坤、馬識途、潘際鑾、許淵沖、吳大昌、王希季、張道一、鄭哲敏、劉緣子、胡邦定、王漢斌、葉銘漢、羅振詵、彭珮雲來說,亂就是他們求學的常態,但是心卻從未亂,更加堅持個人是可以在這個時代中有所作為的,愈發如西南聯大的校訓那樣—— 剛毅堅卓。

/

"剛"是剛強之美

林則徐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電影的開頭,出現的是翻譯過《呼嘯山莊》的著名翻譯家楊苡,1919年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

《九零後》官方劇照

本來以為這樣的孩子應該會乖巧懂事,可楊苡16歲的時候就給巴金寫信,想要像他《家》中的覺慧一樣離家出走。即使巴金先生勸她忍耐也沒用。

她想像《娜拉》那樣走出去,成為一個現代的獨立女性。

到了準備上大學的時候,結果學校被占領,這裡沒有學校,就去雲南上學。

為了去西南聯大讀書,先前往上海,再到廣州,香港,從香港再到越南海防,從海防再坐火車去昆明。雖然像是逃難那樣,但是她還是到達了她想上的學校。

不敢想像是一種怎樣的動力驅使著一個年輕的女性萬里求學。是她心中的剛強,剛能救國、剛能安邦。

即使到了聯大,面對破舊的教學樓,她能依然在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

她會把臭蟲捉起來,放在瓶子裡,瓶子裡的臭蟲,還在自顧自地繁衍下仔。

直到現在,楊苡依然記得她的學號,她說,「我的學號是2214,我一輩子都記得。」記得的不僅是西南聯大的往事,還有傳承下來的剛強。

鏡頭中,101歲的楊苡說:「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

"堅"是志堅不拔

王勃《騰王閣序》說:「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說起校園被炸毀時,哽咽不成聲,停頓了很久之後,他說,一個唱女高音的女生,跳上台去,唱起了《松花江上》。

《九零後》官方劇照

戰爭中的經歷,讓他依然歷歷在目,更讓他相信堅守的力量。

哪怕後來被打成右派,蹲監獄的那些年,靠著背誦詩歌獲取力量。他說他總想起杜甫、莎士比亞、狄蘭·托馬斯,就是因為這些詩人才挺過來的。

他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沒有完成,才有了我們後來看到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當然還有那部動人心魄的自傳。

《讓子彈飛》的作家馬識途2019年接受拍攝時,已經105歲了。在聯大讀書之前,就信念堅定,考大學,學化工,炸日本鬼子。

《九零後》官方劇照

在鏡頭中感慨聯大的包容:「各種不同的議論,各種不同的看法,宣傳自己的主張,都可以。」

/

"毅"是持之以恆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

楊振寧說他第一次見到鄧稼先的時候,就氣味相投,很快兩個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九零後》官方劇照

在那個戰亂時代,科技強大了才不會被人欺負。同為理科的二人,都堅信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武器。

他們為了共同的理想,經常在一塊學習。一旦發現自己有所懈怠,兩人就一起背古詩,在古詩中尋找堅持的力量。

《九零後》官方劇照

經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多年後,在鄧稼先的帶領下中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成為了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而楊振寧則成為享譽全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還有9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即使年紀大了,對著鏡頭依然壯心不已:「大家看我現在乾的活,我不比一個年輕人乾得少。」

對他來說,自己喜歡的事業就該持續不斷地堅持。

/

"卓"是卓爾不凡

《世說·容止》云:「卓卓如鶴在雞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是即將迎來100歲生日時說:「我就是想做一個人傑。」

《九零後》官方劇照

他是雲南大理人,本來以為考上西南聯大之後,學業會一帆風順,沒想到聯大的環境差的超乎他的想像。宿舍里滿是臭蟲,咬得人整夜無法入睡,後來他就慢慢習慣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

1942年畢業後,1947年考入維吉尼亞理工學院,1950年回國,後來成為中國空間事業的開拓者,是中國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帶頭人。

這部紀錄片中拍攝到的1938年入學的這一批學生就有3個巨匠,其中一個就是工學院是王希季,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另一個理科是楊振寧,文科就是許淵沖。

100歲的許先生很有意思,他覺得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厲害,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羅庸,可以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國文課。

《九零後》官方劇照

而他自己是在這樣的大師下求學的,心中對自己的學識自有一股卓然而立的自信。

在採訪的時候,導演徐蓓說:「許老的很多表達就是我比他們都強,好不容易說巫寧坤英文好了,然後還要搭上一句「他的法文不行」,就是一定要顯示出我是最好的、I am the best。」

他對卓越的追求,按他自己的話說:「難在自覺,貴在堅持。堅持將近一百年,也是不容易的。」

圖源網絡,版權歸攝影師所有

這些「九零後」不負聯大的校訓——剛毅堅卓。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有所作為。

EASTWEST

整部電影最讓我觸動的是,歷經滄桑,有所作為之後,這些「九零後」卻依然保持著一種孩童般的天真感。

電影中最打動的我一個詞:Pure純粹,我覺得他們所有的力量都來自於他們的純粹,因為純粹所以他們能夠「有為」。

當然,時代不一樣了,他們那個年代的「九零後」「有為」的目標都是為了國強民富。而到了今天,青年人的目標,多比較實際,多強調「可為」。

對比起來,倒是可以學這些「九零後」,稍微勇敢一點,純粹一點,也更「有為」一點。

《九零後》這部紀錄片已於5月29日在全國正式公映。接下來的端午節,如果大家有時間的話,帶著孩子,走進電影院去看看吧。

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種子,靜靜等待,它可能是讓孩子未來「有為」的一部電影!

點個 「在看」說說你對可為與有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