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嫁妝」打了5折,賣糖的虧本也要怪我?人艱不拆。
2017年1月30日,香港四季酒店傳言四起,「明天系」遭到重挫,曾被稱為助力明天系Boss拿下數萬億帝國的「三駕馬車」之一華資實業(600191.SH)也受到重大影響,發展幾近停滯,股價和業績不忍直視。
華資實業雖是賣糖起家,但更為人熟知的是其密集的金融布局。不過近年來,金融布局並不順利,信心滿滿要拿下華夏人壽的計劃卻以失敗告終,曾經引以為傲的恆投證券(1476.HK,恆投證券為恆泰證券在港上市的股票簡稱)業績下滑、股價低迷。
1
華資失意,券商「背鍋」?
近年來,受製糖行業大環境影響,再加上明天系光環漸暗,甜菜製糖企業上市第一股華資實業的業績並不如意。甚至業內不少人士認為,華資實業存在的價值大概就僅剩「殼」的作用了。
2018年,華資實業巨虧一個多億,這家原本靠主營業務收入無法敷出的企業再度讓市場信心大失。雖然今年上半年華資實業業績有所回升,但從股價表現來看,似乎並沒能挽回市場的信任。
截至9月20日收盤,華資實業股價為5.55元/股,當天跌幅為1.6%,與巔峰時期24.53元/股的股價相比,跌幅超過77%。
近日,有股民針對華資實業的現狀提出疑問。華資實業董秘回復稱,2018年由於恆泰證券大幅虧損,才導致公司(華資實業)核算後出現虧損。
你一個賣糖的虧損要怪我券商?
2
賣糖起家,玩金融更6
華資實業雖然名字叫「實業」,但其主營的製糖業務幾近停滯,資本遊戲玩的賊6。
華資實業全稱為包頭華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11月30日,由包頭草原糖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包糖集團」)作為主發起人與包頭市創業經濟技術開發公司(以下簡稱「包創開發」)、包頭市北普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普實業」)共同發起,以社會募集方式設立,主要從事原糖的再加工,白糖、原糖的存儲等。
1998年12月10日便成功登陸A股,上市速度堪比火箭。
值得注意的是,包創開發和北普實業均為「明天系」公司。包糖集團為華資實業第一大股東,明天係為第二大股東。
2012年 8月,經包頭市政府研究,決定將包糖集團100%的國有產權進行公開掛牌整體轉讓。明天系旗下濰坊創科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坊創科」)接手,自此華資實業成為明天系的「開疆利器」。
事實上,華資實業的製糖業務早已陷入困境,部分生產線被關停。
(截圖來源:華資實業公告)
明天系的入主並沒能拯救華資實業的主營業務,但帶領其向「金融保險+製糖雙主業」的路上越走越遠,還嘗到不少甜頭。通過華資實業,明天系成功拿下恆泰證券、華夏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股權,還曾計劃將華夏保險收入囊中。
其中,恆泰證券一度成為華資實業最大的業績貢獻者。
恆泰證券前身為內蒙古證券,一直以來都只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券商。2012年突然發力,連續三年取得了總收益復合年增長率61.1%,純利潤復合年增長率142.1%的成績。2012年、2013年、2014年的收入分別為人民幣8.68億元、14億元、22.4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12億元、3.99億元及6.54億元。
2015年,恆泰證券赴港上市。招股書顯示,明天系旗下的華資實業及其一致行動人中昌恆遠、上海怡達在上市後合計持有17.04%股權,為第二大股東。不過,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明天系持有的恆泰證券股權遠不止如此,恆泰證券實際經營皆由明天系團隊負責。
2015年還出現了很戲劇性的一幕。
當年華資實業的營業收入僅為3277萬元,同比下降88.17%;但凈利潤高達1.476億元,同比上升1047%。據財報顯示,華資實業2015年的投資收益高達2.739億元,其中恆泰證券為其貢獻的收益超過2億元;華夏銀行貢獻的投資收益為2557.8萬元;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實現收益4484.33萬元。
不過,這樣互幫互助的友愛畫面並沒有維持太久。此後幾年,恆泰證券業績下滑,2018年凈利潤為-6.36億元,直接導致華資實業財報數據不好看。
(截圖來源:東方財富choice統計的華資實業財務數據,其中「投資收益」一項大部分來自恆泰證券的股權投資收益)
這也就是為何上述華資實業董秘將公司2018年虧損的原因歸結於恆泰證券業績差的原因。
3
恆泰證券的顛沛流年
恆泰證券一度是內蒙的小驕傲,不過近年來發展並不順利,業績下滑、頻頻犯錯,後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幾度「賣身」,價格還一次比一次低。
2016年以來,恆泰證券不光業績乏力,還頻頻被問詢。
2017年,恆泰證券旗下三支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涉嫌違規,被暫停受理公司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備案,暫停期限為6個月。2018年11月,因違規銷售P2P、違規保證最低收益率,內蒙古證監局下發監管函。2019年4月,恆泰證券因慶匯租賃一期ABS違規被遼寧證監局出具警示函。
恆泰證券的評級也如同坐上過山車,2017年、2018年、2019年起評級分別為CCC、BB、CCC(較上年下調2級)。
除此之外,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恆泰證券開啟了顛沛流離的人生。
2018年1月,恆投證券稱公司的九名股東擬將所持有的29.94%的股權出售給渾身散發著神秘氣息的中信國安集團,作價90億元。
然而兩個多月之後,4月3日,恆泰證券發公告稱公司接獲賣方與中信國安集團通知,決定終止框架協議,中信國安突然要離場。受此消息影響,恆泰證券股價下跌3.79%,報收2.79港元/股。
恆泰證券將易主於誰一度成為資本市場的謎團。今年6月,天風證券(601162.SH)發公告稱,已經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書》,擬以每股5.76元,總價不超過45億元的價格收購恆泰證券29.99%股權,與一年前的90億估值相比縮水近50%。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對恆泰證券來說或許是個不錯的結局。恆泰證券股權長期較為分散,公司管理得並不好,此次被天風證券收購29.99%股權,雖然並未涉及控股權,但或許能給恆泰證券一個更適合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曾經是明天系的重要金融資產,如今打五折賣身同行,不禁令人唏噓。你怎麼看如今華資實業和恆泰證券的發展?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