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規定物品擺放位置,不是孩子多管閒事,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2019-07-21   嗯哼媽媽

文|嗯哼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那天,琪琪媽騎電車帶3歲的琪琪去新華書店看書,結果女兒琪琪一下就記住了去新華書店的路。當第二次去的時候,琪琪就非要讓媽媽走上次的路,就連電車也要放在上次停車場的那個位置,車把也要和上次一樣,否則她就哭鬧。

有時候,帶琪琪出去吃飯或辦事,停車也要像旁邊的車那樣,要是不一樣,琪琪就會說:「媽媽,把車轉過來,和旁邊的要一樣。」

孩子這是怎麼了?其實這就是說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了,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就是物品必須「歸位」,孩子喜歡將所有的物品都「歸位」。如果不把物品歸位,孩子就會非常焦慮不安,甚至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讓父母去把它們「歸位」。

那什麼又是秩序敏感期呢?又有哪些表現呢?

所謂秩序敏感期,就是指孩子對於環境中定向位置以及活動的安排次序非常敏感,一旦這種秩序遭到破壞,他就會極度不安,就會焦慮,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

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1.給物品找「主人」

在孩子0-4歲的時候,是非常喜歡給物品找主人的,不允許別人用不是他的東西。

比如,媽媽經常打的雨傘會被孩子認為「媽媽的雨傘」,爸爸經常用的電腦會被孩子認為「爸爸的電腦」,爺爺經常做的椅子會被孩子認為「爺爺的椅子」等,孩子不允許別人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例如,爸爸不能用「媽媽的雨傘」,媽媽不能坐「爺爺的椅子」。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現,父母千萬不要誤解了孩子的行為,要注意保護,讓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敏感期。

02.幫物品「歸位」

在孩子0-4歲的時候,非常樂於幫助所有的物品進行「歸位」,否則孩子就會焦慮不安、哭鬧。

比如,當他看到爸爸的衣服隨手扔到了沙發上,就會要求爸爸掛到平時掛的位置上;

看到鞋架上的鞋子歪歪扭扭時,他就會把他們擺正,甚至有些時候會半夜起床看看鞋架上鞋子是否擺正等。

如果他不把東西「歸位」,內心就會非常焦慮,甚至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讓父母去把他們「歸位」。

​雖然孩子這種秩序敏感期的行為很是讓家長頭疼,但是也是有好的一面的。

秩序敏感期的有利之處
笑笑已經4歲了,她的秩序感就是非常好。他每次進家門之後,總是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然後換上自己的小拖鞋,再把剛剛脫下的小鞋子整整齊齊的在架子上擺放好,根本就不需要媽媽提醒。
而且每次自己吃完飯之後,都會主動把自己的椅子歸位,如果發現爸爸或者媽媽的椅子沒歸位,自己就會去幫忙。

這樣過一段時間,當孩子對「歸位」不再敏感的時候,他已經養成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孩子的幫助還是非常大的。

​我們父母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去教育孩子。

讓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成為父母教育孩子的利器

01.利用孩子給物品找「主人」心理,培養孩子好習慣

一天,3歲多的彩彩不小心把鞋子給弄濕了,於是奶奶就把剛剛買的那雙新鞋子拿出來,想給彩彩穿上。可是彩彩卻死活不願意的大叫:「不穿!不穿!我不穿!」
奶奶很鬱悶的問:「為什麼不穿呀!」彩彩說:「這個不是我的鞋子,我不穿。」奶奶說:「這是媽媽給你買的新鞋子,是你的鞋子!」可是彩彩依然不肯穿。

這個就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給物品找「主人」的現象,這個時候父母就不用和孩子對著來了,那樣只會破壞孩子內在的秩序感,父母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好好教育孩子一番。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亂拿、亂用。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講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每到周五是孩子的分享日,當孩子把分享物收集到一起之後,大家就開始睡午覺了,大家都醒來了就可以開始分享,可是一個孩子菁菁提前醒來了,只見她伸手就要拿一個棒棒糖,老師立馬提醒他:「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拿的喔!」然後菁菁就把小手收了回來。
這時,老師看到分享物的旁邊有一本《十萬個為什麼》,於是就拿了起來,菁菁立馬提醒老師:「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的!」老師就笑著把書放了回去。

其實,作為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這個秩序敏感期,培養他的好習慣,幫助他去強化這樣的觀念,使他成為孩子的正確認知,從而促使孩子養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不能用」的好習慣。​

02.利用孩子給物品「歸位」心理,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當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之後,就會變得非常「執拗」,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執拗」。父母應該學會去認同並理解孩子這種觀念,認真去審視它。

比如,孩子會主動去把全家鞋子都按照順序擺整齊,孩子會把家人的餐具擺正,吃完飯會把椅子復位等。

其實孩子在無形之間做了很多事情,如果孩子不去做的話,那這些就都是父母要去做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好好利用孩子給物品「歸位」心理,去培養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當孩子做了這些好事的時候,父母要鼓勵他們,表揚孩子,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

這樣長時間孩子堅持下來,就算這個敏感期已經過去,他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

可見,秩序一旦形成,就會轉化為品質,並且體現在生活各個方面,就會成為素質。當這些成為自然之後,就會形成孩子良好的人格。

童年是成就孩子基本素質和人格的關鍵時期,既然如此,我們父母何不去好好利用這個秩序敏感期,去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今日互動:你的孩子也會對物品的擺放位置非常執著嗎?歡迎評論分享。

————————

學無止境,育兒知識更是需要我們用心,細心的去專研的一門學問。嗯哼媽媽在這裡隨時聆聽並解決各位家長的問題。

關注【嗯哼媽媽】,細心聆聽父母心聲,刻苦專研育兒方式,讓每一個育兒難題都不再是難題。歡迎諮詢,我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