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我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之一,無數考生夢寐以求而不得入的高校。在人們眼中,考入這所大學的學生無一不是各自省份內最出類拔萃的人才,他們不但學習好,各方面素質都極為出色。從北大畢業之後,這些學生或參加工作,或繼續深造,為我國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北大的畢業生中,卻有一個人不但沒有為國家做出貢獻,反而讓我國損失慘重,成為北大最不願意提起的畢業生,他就是胡士泰。
1963年,胡士泰出生於中國天津。他從小便顯露出極高的學習天賦,1977年高考恢復後,憑藉著聰明的頭腦,他考上了北京大學歷史系,那年他剛滿16歲。在北京大學,胡士泰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勤奮學習,成績在班裡始終名列前茅。
從北大順利畢業後,胡士泰曾在國內工作一段時間。但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的留學熱潮中,胡士泰也不免對「洋墨水」動了心。在那個年代,出國留學並不僅僅意味著求學,更代表著「鍍金」,是一份改變命運的黃金機遇。有人出去後靠著勤勞打拚在國外紮根;也有人學成歸國,在國內的各行各業發光發熱。胡士泰並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在一番爭取之後,他終於搭上了赴澳大利亞深造的快車。只是這一去,他的人生軌跡也就此徹底改變。
在澳大利亞完成學業之後,胡士泰並沒有選擇回國,而是成為力拓礦業集團的一名員工,事業蒸蒸日上。在一次調整中,胡士泰參與到力拓集團與中國鋼企的價格談判中,他通過請吃飯、喝酒等不正當方式,從多位鋼廠負責人手中套取了大量商業機密,讓中國談判方措手不及,直接導致我國經濟損失7000餘億。2010年3月29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判處被告人胡士泰有期徒刑十年,並處沒收財產和罰金人民幣100萬元。
在79屆北大同學的印象中,胡士泰是個聰明勤奮的少年。和他斯文清秀的形象相稱,個性也十分溫和。所以後來當他所做的一系列「好事」曝光後,許多北大同儕仍未敢相信那個文弱的歷史系才子,竟會做出背叛祖國的醜事。
小編認為,當一個人被利益沖昏了頭腦,書卷氣只會被金錢味洗刷,再多的學識也挽救不回。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北大接受教育的高材生,為何將華夏子孫血統渾然忘記,站在另一國家、另一政府的角度,將槍口對準生他養他的故土?而以祖國安全利益為代價換來的金錢與「榮譽」,真的就讓他那麼甘之如飴嗎?如今這個叛徒已從上海出獄,對於此人,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