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曾指出:中學是應試教育,大學是就業教育,教育就完蛋了

2020-02-22     小小羅說教育

他一直關注教育問題,多有撰述並為此奔走,他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批判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別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歷史與精神的審察,得到海內外的重視與尊重。他就是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錢理群教授。

錢理群教授是標準的北大人,求學時在北大讀本科、研究生,工作時在北大當教授、博士導師。他曾被北大評為「最受歡迎10大教師」,是中文系資深教授。他是個理想教育主義者,一直關注教育問題,對此念念不忘。2002年從北大退休,本該頤養天年,他卻發揮餘熱,親自去南師大附中、北大附中、北師大實驗中學授課,也曾到貴州山區中學開展實驗課,投身基礎教育,關注中學和農村教育,一做就是十年。

他曾說過當人老了,經歷了很多事以後很多事情都看穿了,也有很多人都絕望了,但是唯一不能看穿或者是唯一不能絕望的就是孩子。「不能對孩子們絕望」是他堅持的動力。他的教育觀點曾指出:「中學是應試教育,大學是就業教育,這教育就完蛋了,整個教育就完蛋了。」

他對此做了更詳細的分析。他說,有不少學生到了大學,還是用中學那套應試方法。不少大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看筆記,都非常用功,但是把分數看得極其重要,一天到晚就是為了分數。他們缺乏獨立讀書能力,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缺少理想,缺少目標,讀書就是一工具性。不少大學生一入學就考慮就業問題,然後根據就業要求,對學習的所有要求,就是為了日後就業,把這作為全部的出發點,從一進大學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大學教育完全被就業教育所捆綁了。可有些學生卻不知道,以後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化的一個時代,對每個人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個人很難固定在某一個職業上。可能在某一行業失業了,他要不斷換工作,因為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它不斷的推出一些新的行業新的領域,就業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沒有變通的能力根本不能適應社會發展。所以說,他希望大學生們要有強的更新能力,學會終身學習,還要有創新能力,否則這些教育都是失望的。

相對於應試教育的弊端,推行素質教育已達成了社會的共識。教育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拓寬教育內容和新教學模式,也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效。但是,現實還有些地方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偏差,學校開展一些活動存在走「走過場」現象,有的是拿「平均分、合格率、優生率」來對老師論英雄,拿升學率作為學校評價標準。學生開展題海戰術,唯分數論還是暗地進行。這一現象在高中教育普遍存在,民辦高中學校尤為突出。不少高中生反映現在一天6小時睡眠都保證不了,除了考科目外,其他科目全部取消,日夜開展題海戰術,沒有時間鍛鍊,沒有周末,壓力極大。他們就是學習的機器,分數就是他們的命根。有些學校只顧少數專子生,忽略大多數學生,多少人考上重點大學就是某些學校吹噓的資本,來年招生的「利器」。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是會應試的工具,缺乏創造力。

就業率是衡量大學的一個標準,大學生畢業能找到工作也是讀書的目的之一。可是現在有不少企業卻發現,他們對大學生人才也有不滿意的地方,第一條就是他們缺乏創新能力,第二條就是沒有團隊精神。這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些大學單純追究就業教育就是一條,以就業性為導向,帶有濃厚的功利性色彩,學生一開始就是為就業而學,所有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就業,造成學大生知識面狹窄,不具備創新能力,不重視人才的終身學習觀念、獨立思想的培養和健全人格教育,所以不少學生出來工作也缺乏團隊精神,急功近利,只顧個人利益,難以有更大的貢獻。

錢理群教授一心為教育事業奉獻令人敬佩,他敢於直言和面對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並提出意見,難能可貴。這些觀點雖然過去了好多年,但是這些觀點對現實還是有著深刻的影響和深遠的現實意義。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點贊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dodcHAB3uTiws8KoO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