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小寬
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愛。
不了解心理學的時候,我不知道,以為自己「天生」就是一個追求完美,對自我要求很高的人。
學習了心理學,開始做心理諮詢師,面對一個個來訪者,在不同的人身上看到同樣一種痛苦,甚至以他人的故事為鏡子,也照見了自己的內心,才發現——
原來如此多的人生,在如此長的時間,我們做了如此多的事情,都是做給內在的那個父母看的:
- 希望得到他們的肯定,
- 被「內在父母」肯定和愛的那一刻,
- 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 世界如此燦爛,我是好的,
- 我才獲得了高興的理由。
原來,我們總是以為,成為更好的自己,就能被愛了吧。
1
沒有和父親居住在一個城市,已經有十多年。
即使以前讀書,因為父母離異的關係,和父親也並沒有在一起生活很久,12歲之後的歲月,一般是半個月或一個月見一次。
但是,我很愛我爸爸,和他的連結很深很深。
爸爸也很愛我,但他對我比較嚴厲,幾乎不誇獎我,無論我做到多好,他對我的期望都只會更高。
小時候,他對略有點得意驕傲的我說,「你就像一隻井底之蛙,知道嗎?」這句話帶給我的挫敗和羞恥感,伴隨了我多年。
學了精神分析,我知道,有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愛」會以「反向形成」的方式來表達:
就是我雖然很愛你,
但是這種愛讓我不適,無所適從,
所以我用一種看上去不愛,
甚至是攻擊你的方式來
緩解我的這種潛意識不適感。
爸爸愛我,但是因為他的童年和成長經歷形成的人格,這種對我的愛意之柔軟讓他感到不適。
在他的意識無法察覺的情況下,他以一種很嚴厲、要求很高、從不表揚的姿態將我和他隔開。
他可以在一定的距離之外,默默地愛我,這是他可以接受的愛的方式,他必須、只能以一個嚴厲的父親的姿態,出現在我的生命之中。
我們不可能選擇我們的潛意識,我爸爸也是。
爸爸有爸爸的故事,有他不能選擇的童年,有他嚴重的內心創傷,所以當我明白了一切,我也就接受了這一切。
2
但是,接受不等於就能讓這種影響消失。
因為擁有以「怪怪地」方式來「愛」我們的爸爸和媽媽,也給我們的人格形成、我們對愛的理解、我們對自我的接納和要求造成了巨大影響。
這是我們需要臣服接納的事實。
小時候,只有做得特別好,帶了學校的好消息回家,才能看到父母的笑意,
在這個笑意里、柔和的語氣里,放鬆的氛圍里,感覺到自己並不是麻煩的存在,而是一個令人喜愛的孩子——
這種模式,日復一日,固化了我們的人格,也形成了我們內心「內在父母」,
這種模式形成後,我們就成為了那個即便父母不在身邊,我們已經長大成人,卻無法停止對自己的各種要求、執著,覺得自己一定要達到一個目標,要做得比別人好,自己才是好的。
這個漸漸地就變成了我們意識不到,也難以一下子改變的人格的模式:
我總是要對自己提出要求,而我達到要求的那一刻,我可以擁有對我這個個體非常重要的體驗,
即我很好,我被喜歡和接納。
接著我內在的父母會對我提出下一個要求,我高興不了多久,一天?一周?可能一周都沒有,我又會投入下一個目標。
這種故事,很顯然,不是「天生」的。
這種故事,在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身上上演。
會有人問,那我如何改變這種人格?
我也覺得自己對自己不斷提要求很累,可為什麼我停止不了?
3
我把它寫出來,就是為了讓你看到它。
因為你看到了它,這種潛意識人格對你的作用就會減小。
當你下一次執著於自己的成績和表現,執著於你沒有達成的目標時,你的大腦里或許就會有另一個聲音告訴你:你這麼努力,其實只是為了讓父母愛你,你知道嗎?
而且你還會把這種和父母的故事,放在你和你的伴侶之間,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是為了得到他們的愛。
成為更好的自己,就能被愛了嗎?
在那一刻,當你看到你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你一定會有所不同。
這就是我寫在這裡的意義。
這就是看似無法量化評估的一次又一次心理諮詢的意義。
我們不只有「內在的父母」,有我們已經在過去流逝的歲月里,
在我們的生命早期已經認同的父母的人格、父母對我們的評價或期待,
我們內心也有我們自己,有我們自己的生命力,有我們自己獨立於他人想要生長的力量,還有我們自我實現的本能。
這一切,匯聚成為了自我。
我們或許很難和「內在的父母」割裂,或者徹底切割,因為我們也需要和父母的情感連結,
但是我們如果將屬於我們自己獨立的那一部分自我,鍛鍊得更為強大,我們就可以做到,
不再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內在的父母」而做,我們才能真正地想到,體會到,「我的內心到底是在需要什麼?」
否則,我們永遠都是在父母面前,想要得到一句誇獎的孩子。
場景轉換,父母變成領導、朋友、戀人、伴侶,甚至孩子,我們還是那麼地想要得到對方的認可和讚揚。
這種執著,讓我們看不到其他,看不到自己,看不到更為純粹的愛,其實和這個人的表現無關。
4
很多人都是不自覺地在「求好心切」。
我有一個在工作上非常非常努力的舅媽,記得我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舅媽鄭重地對我和表妹說:「記住,做人一定要努力,要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她說這句話的神態和樣子,那種極度認真虔誠的程度,把我和表妹都鎮住了,
表妹一直點頭,而從小比較叛逆的我,還是大著膽子對舅媽提出了一個問題:「可是我們為什麼要做人上人呢?」
後面她怎麼回答的,我不記得了,但是舅媽的這句語重心長的人生教誨和我的提問我一直記得。
為什麼我一定要做「人上人」,要比別人成功,要和別人比,我就做我自己,不可以嗎?
今天的我,可以把這句話說完整了。你呢?
我後來長大,才知道我舅媽的一些故事,她小時候是被父母寄養在別人家長大的一個女兒,被父母離棄,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創造出的價值,換得父母的愛和肯定,這種內心的動力,一生都沒有停止過。
做了人上人,她的父母就會愛她了吧,就不會把她放在別人家了吧,這就是貫穿我的舅媽的一生的故事。
我想起了那個關於喬布斯的故事。
偉大的喬布斯,是一個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孩子。
他有對他不錯的養父母,但是從一開始,他就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不要他。
這種「不要」帶來的影響,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喬布斯。
他追求完美,想要證明自己,讓離他而去的父母看看他有多麼優秀,這種巨大的動力,創造了改變世界的蘋果,
但是,他的內心,是否幸福快樂寧靜呢?
他是否能自我接納呢?
實際上,喬布斯的一生,都在艱苦地和自己鬥爭,直到離去的一刻。
追求極致的完美的他,對美就有著狂熱的偏執,也因此創造了不可思議的蘋果,
而他身患重疾接受搶救的時候,還曾拒絕使用醫院配備的氧氣罩,就因為氧氣罩的款式太醜——一個人,追求完美到這樣的程度,他的成就背後,何來真正的接納和自由?
他度過的一生,都是在努力做到比100分還要高的分數,企盼證明自己的優秀,從而改寫當年父母離棄他的那個時刻的一生。
是一個不被愛的灰暗的自己,和一個極度優秀的有力量的自己,共存並不斷鬥爭的一生。
5
所以,我們要努力,但是,我們如果用一生的時間都努力給「內在的父母」看,
希望得到當年他們沒有給我們明確表達的愛意,那就可悲了。
我們應該為了那個想要破土而出的獨立的自己而努力。
第一步,就是「看見」自己的潛意識,讓潛意識「意識化」,「看見」自己追求完美的背後,對自己不斷提要求的背後,潛藏的真正原因。
我是想要為自己做得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好,還是一直在把「我非常好」變成一種籌碼,希望換得父母、伴侶、孩子的愛?
即使做同樣一件事情,帶著不一樣的心情和動機去做,那種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件事情的另一端的他人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第一步,意義重大。
因為,我們的人格,是通過那些被隱藏在潛意識之中的影響我們人生的「重要模式」被看見,被接納,被重新定義,從而實現改變和整合的。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意著我父母對我的評價。
我也仍然會在完成了一個小目標之後,對自己馬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前幾天,我給爸爸打電話,我很開心地告訴他,「爸爸,我寫的文章反響還不錯哦,可能我以後會寫書!」
我爸爸聽了並沒有表揚我,他只是說:「哦,寫文章能賺錢嗎?你公眾號什麼時候能有一百萬粉絲,出書應該就會很暢銷了。」
……
我似乎還是那個考了第一名想要爸爸獎勵我一個擁抱一句讚揚的小孩,
而我的爸爸,還是那個爸爸。
這個故事,我想會在我和爸爸之間繼續上映吧,
所不同的是,過去我只是其中的角色,而現在我成了可以讀懂這個故事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Y5vBm8BMH2_cNUgNLiT.html作者:周小寬:心理諮詢師,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