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那麼些時候,感覺自己一無所有

2019-12-19     胡慎之心理

作者:叢非從


我是好的嗎?


如果我不好了,還會有人愛我嗎?

1

不是非要經歷了什麼挫折打擊才會感覺到絕望,人經常會無端地自然冒出來一種絕望感。無論外在擁有了多少令人羨慕和稱讚的東西,你都會在某些時刻感覺到人生灰暗,黯淡無光,空虛和恐慌就像是螞蟻一樣,侵蝕了全身的骨頭。你會感覺到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沒什麼卵用,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一無所有,一無所是。

你會感覺幸福都是別人家的,自己仿然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孤獨、最失敗、最無助、最自卑的人。然後會覺得自己不僅擁有的少,而且希望都渺茫。會盯著一些不可逆轉不可改變的因素不放,比如說責怪自己不夠努力,覺得自己水平不行,甚至恐慌時間飛逝,自己漸漸老去,人生過去了一半或三分之一,所剩無幾一樣。

感覺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心裡發生了兩個自己都不知道的變化:

  • 自我否定。
  • 糟糕至極。

自己擁有的財富、外貌、能力、健康、關係等一切都視而不見,只能看到自己沒有或不夠的東西,自己沒有一點點好。即使理性知道自己有很多,但是感受依然在說:那都不算啥。仿佛人生就此完蛋了一樣,不值得活著,不配活著。

如果你細細品味下自己那時候的絕望,你會感受到心底有股細流一樣的聲音:

如果此刻這麼躺下了再也不起來,該有多好啊。

如果就這樣自暴自棄不努力了,該有多好啊。

這種心境被稱為抑鬱狀態,濃度大的時候就會引發些生理上的改變,會被診斷為抑鬱症。但是我不想跟你聊抑鬱症,我只想聊聊這種一無所有的空虛、絕望和恐慌感。

2

人會陷入抑鬱狀態,是人的潛意識的一種保護機制。人抑鬱的時候,會:

  • 興趣淡漠,想做的事減少。這就是一種低消耗的運行狀態,避免你做更多的事把自己榨乾。
  • 注意力回收,較少的關注外在,開始看見自己的體驗。通過抑鬱,你看到了一直在忽視的自己。

這就是抑鬱的意義,通過生理反應來讓你關注自己,減少奮鬥。

所以人之所以會進入抑鬱,是因為:

1、對自己的要求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了超出自己的實力。我們慣常的會過高的評估自己的能力,總覺得自己能做的還有很多,做不到就怪自己。我們也會慣性的認同外在的標準,認為人就應該努力、上進、負責任……。我們為了實現這些標準,為了獲得社會認同感,會不斷的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在我們成長課里有個同學就談到了他每天工作完回到家就會心情很沮喪,家人都在,但還是感覺空虛抑鬱。後來訪談完發現他不會磨洋工,是個特別負責任的人。負責任本身是件好事,但是負責任超過了對自我的關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責任大於了自己的感受,就會透支自己,身體就會自動進入淡漠的保護狀態,體驗就是抑鬱。

所以抑鬱就是在提醒你,你對自己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即使這些要求看起來很正常不過分,但是只要達到了你能力的80%,就已經是紅線了。而人抑鬱的時候實際上是對自己的要求嚴重超出自己的能力。

2、做著太多言不由衷的事了。如果我們做了太多自己不喜歡的事,而是以生存、責任、正確、大家都做為名而去做,那麼人離自己的心就會越來越遠。人就不能做自己,不能活出自己的真我。這時候潛意識會感覺不到自己活著,更像是社會標準的一個傀儡和機器。這時候人就需要進入抑鬱淡漠外界來提醒下自己:除了賺錢和責任,你該關注下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和感受了。抑鬱就會強迫你淡漠外在這些不喜歡的事,關注內心。

因此抑鬱在說:你該停止了。

所以才會有「要是我死了,該有多好」的想法,這其實是在另外一個極端上高度體驗,一個我想停止透支自己的信號。


3

人需要這種一無所是的感覺。通過懷疑自己的現狀,來完成現狀的破碎。只不過我們不願意去看真實的自己,更不願意去冒險,想都不敢想打破一切,重新來過。

我們內心裝著太多不可實現的夢,實現不了就只能抑鬱。抑鬱只不過是對於自己無能感和平凡現狀的一種排斥。

是的,抑鬱,只不過是我們嫌棄自己的結果。

嫌棄自己還不夠好,擁有的還不夠多。我們看不到人生還剩太多時間,總是嫌棄自己人生剩的不夠長。看不到年輕是一種力量,總是看到更年輕的覺得自己老了。看到比自己牛的就覺得自己笨了。看不到自己步入了衣食無憂,總是跟身邊優秀的人比較下覺得自己好像真的還在為生存恐慌。看不到自己有的能力、責任、財富,總覺得不夠,不夠,不夠。繼而絕望。

世界上對自己最不好的人,恐怕只有自己。你嫌棄過最多的人,恐怕也只有自己。

因此每當你感覺自己一無所是的時候,你都要聽聽你內在那個罵自己的聲音。然後問問自己:

你是不是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你是不是又開始不喜歡自己了?


4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平凡、平庸呢?

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著一個疑問:我是好的嗎如果我不好了,還會有人愛我嗎?

如果我哪都不好了,你會嫌棄拋棄我嗎?你還會愛我嗎?如果我真的一無所有了,你會離開我嗎?你還愛我嗎?

生活一次次給了你答案:沒有。

當你有時候嘗試表達自己總是感覺自己很差勁的時候。那些所謂愛你的人就會來安慰你:沒有啊,其實你很好啊,你怎麼會這麼想呢?

他們否定了你的真實感受,他們一次次無意間表達了「你必須堅強,你不能脆弱」、「你不能倒下,你必須站著奮鬥」、「沒人會永遠保護你安慰你照顧你養你,你必須一直保持戰鬥」……

我們成長課里有個女生就表達過她對未婚夫的態度:你破產了我可以養你啊。兩三年還行,但是你是個男的,我總不能一輩子養你吧。

現實是他肯定不會一輩子不去賺錢,人這樣都會憋死自己。但是人聽到這種沒有支撐的話,還是會體驗到一種絕望、恐懼和不得不的壓力感的。必須自己站著,不能倒下。大導演李安的6年,就是在這種「你不好了也沒關係」的滋潤里可以安心做了自己。

你從來沒有得到過「沒關係,你可以平凡無能」的答案,以至於我們自己都不敢去想了,這種擔憂就壓到了潛意識裡。

那個平凡的,無能的,差勁的自己。是不被愛的。所以我們不允許自己那樣,就在意識里拚命的排斥那樣的自己。可那又是人真實的一部分,你越是排斥,他就越是會在你沒有防備的時候悄悄溜出來,以抑鬱和絕望的形式。


5

對一個人最深沉的愛,不是鼓勵他,安慰他說,你很好你很棒。而是告訴他,你好了很好,你不好了也沒關係。你失業了也沒有關係,你一無所有了也沒有關係。你還有我,我會一直在你身邊,陪著你,保護你,養育你。

這就是無條件的接納:我接納這個優秀的你,更接納這個無能的你。我喜歡這個做好的你,也喜歡這個什麼都不做的你,做還做錯的你,怎麼做都做不好的你。

在這種接納里,人會徹底成為他自己。感受到內心深處湧出來的感動。

仿佛回到了子宮裡一樣,體驗到全然的接納,融化,然後綻放。

不要擔心人會沉淪,人在安全的狀態下,本能就是活出自己,就是上進,而不是無休止的退化。人之所以想著自己一旦懶下來會無休止的懶下去,是他從來沒有真正的享受過懶惰。


6

前提是你得發現,人都有脆弱、無能、恐懼、自卑的一面。沒有例外。

我訪談過很多家庭里的女人不願意看到男人脆弱的一面,家長不願意看到孩子脆弱的一面。他們把男人和孩子都投射為無比的強大,好像他們從來沒有煩惱和脆弱一樣。所以總覺得「他應該……」,「他為什麼做不到……」。

人的脆弱、自卑、無助從來不被看見的時候,自己都不願意看見。只是在抑鬱的時候,偷偷舔舐自己這部分。

而我們不願意看到別人的脆弱,是因為我們自己也不願意正視自己的脆弱。我們內心有著這樣核心的信念:

脆弱是不對的,無助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我們對於兩個人關係里的這種抑鬱的感受就會避而不談。就像是很多家庭里兩個人從來不說「我愛你」一樣。他們談論無助和脆弱會有羞恥感。

可是抑鬱如果能被分享,就會溜走。

因此你需要看到另外一個人,他會有抑鬱,會有脆弱,會有無助。而不是假裝視而不見,繼續要求。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著屬於他自己的脆弱、無助和自卑。沒人能24小時候積極陽光、責任堅強,無論男人女人。然而我們多數人都不願意接納自己這一面,當發現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就自責、焦慮、改變,想變得更好。想要扼殺掉這個糟糕的自己。從來沒有停下來,看自己一眼,跟自己說一聲:親愛的,你還好嗎?我看見了,你此刻,很脆弱,很無助。然後跟自己的這種無助待一會兒。

當你想去理所當然的要求另外一個人做點事情的時候,你也要問問他:

你,還好嗎?


7

接納自己的絕望。每個人都會感覺到自己一無所有,絕望是人類正常的情感,並且是美麗的情感。

然後聽聽它在說什麼,你可以為它做些什麼。

而且欣賞。

因為人最脆弱無助的時候,實際上是最深刻的時候,隔自己最近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建立感情的時候。


——the end——


作者 : 叢非從,一個好玩、深邃又實用的心理諮詢師,研究關係、情緒和成長,著有《原來,懂比愛更重要》、《你是在戀愛,還是在發神經》等。微信公眾號congnotcong,趕緊去把你落在那的靈魂撿回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MhaJ28BMH2_cNUgc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