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的蘇州人

2019-12-05     看懂上海

老上海有句話:「寧可與蘇州人吵架,不與寧波人講話」。蘇州話柔和委婉,蘇州人心靈手巧,移民到上海的蘇州人,以他們的聰慧和靈巧融入了這座城市,並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影響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蘇州人來「鄉下頭」

蘇州歷來是江南的首府,是江南地區最大的「脂粉之地」;而上海在開埠前,只是一個小漁村,兩者相比,就好比現在的大城市和鄉下。所以,上海人當年把上海,比作是「小蘇州」,心裡就蠻窩心了,蘇州人到上海賽過是城裡人往鄉下跑,上海的蘇州人,也是少之又少。

宋代蘇州城

直到1860年,江南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因太平天國運動,使得大批蘇南、浙北難民,進入上海租界避難。據1862年的統計,當時進入上海的難民約30萬,其中蘇州人占了3萬。這也是蘇州人第一次大規模向上海移民

難民主要分為二大部分,一部分是地主富紳,一部分是破產的小手工業者、小商小販。富紳帶入上海的是細軟,是銅鈿銀子,他們在上海開店興鋪立業,為上海的商業注入了活力。

「蘇州好婆」和「寧波老太」一樣,

是上海灘很重要的「老字輩」群體,

不知道有多少上海小孩是她們一手帶大的,

這些小輩們至今還保留著好婆和外婆教的規矩。

眾所周知,珠寶玉器是貴重商品,只有大城市才有珠寶玉器店,才有專業的行家。大部分的南京、蘇州珠寶商逃到上海後,依然從事珠寶生意,所以,上海的珠寶玉器業,一直就是由南京幫和蘇州幫組成。1956年,公私合營,上海的古玩玉器的一部分併入文物商店——你會發現,上海文物商店的老職工,主要是南京人和蘇州人。

小手工業者身無分文,帶來的只有勞力和技術。

當時上海尚在起步階段,有相當多的蘇州人,成為堆棧碼頭的苦力。蘇州是個高消費城市,職業分工相對明確,於是泥水匠可以在工地上找到一份活,裁縫可以在上海開「蘇廣成衣鋪」,善長繡衣製作的開起「顧繡鋪」。

舊時上海城裡麵條「彩衣街」,這裡大多是蘇州人開的裁縫店、繡衣鋪。我們滑稽戲《72家房客》中,裁縫店老闆就選擇是個蘇州人,這依據與當時不少蘇州人在上海開裁縫店是密不可分的。

蘇州人在上海還有一個幫,「推馬桶車」,其中很多是蘇州塘口人,叫出來的「馬桶拎出來」儕是蘇州口音——這是比較底層的上海蘇州人,但是,他們對這座城市也是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蘇空頭

蘇州人在上海,還有一個不好聽的綽號:「蘇空頭」。說起吳地人群特徵,老上海儕曉得一個說法,「蘇空頭、杭鐵頭」。

「空頭」的本意,就是說謊。在明代話本小說《繡谷春容》中,就有「說謊」一說,今天上海人有「空頭支票」一語,亦當源於此。

「蘇空頭」誕生的背景,一是當時蘇州的幫閒很多,二是幫閒們喜歡說大話,三是他們的大話,實際上並不能兌現。所以,「蘇空頭」的主要特徵,就是「言過其實,名不副實」。

做生意時蘇州人,還有個「討虛價」的不良習慣,故有「蘇州人殺半價」之說法。當年上海灘上做生意的跑街先生,尤其做小五金之類的,以此用來奚落蘇錫的小五金商,順口溜的全稱,就是「蘇空頭、刁無錫、惡常州」。

上海的蘇州話

上海話至今還留有蘇州話的音在裡面,這也很正常,因為當年蘇州是江南一帶,政治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按照薛理勇老師的說法,語言其實很「勢利」的,哪裡經濟、文化發達,哪裡的語言就受追捧,就有人學習。

以前,上海灘有錢人家家裡,都是說蘇州話的。我小辰光曾經聽到過一種說法:在上海灘,有鈔票人家家裡,無線電里放的是評彈;窮人家家裡,飄出來的是淮劇——哎,儂覅講,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換而言之,蘇州話對上海話的語音、語調影響非常大,比如上海話里的「白相」,就是蘇州話過來的;再比如,現在老上海人口中,還時不時能聽到的一句,「阿是」(是不是),就是蘇州話。

當然,蘇州話本身也是悅耳動聽,甚至有人說,「蘇州人連吵架,也像在唱歌」。

大舞台對過——天曉得

隨著大量蘇州移民進入上海,蘇州文化在語言、飲食等方面,開始影響上海人的生活,甚至上海灘曾有的一句歇後語,也和蘇州人有關:「大舞台對過——天曉得」。

「大舞台」怎麼跟「天曉得」扯在一起了呢?

先說「大舞台」。「大舞台」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興建的一座新型劇場。坐落於九江路貴州路,坐南朝北。毗鄰繁華的南京路,緊靠四大公司。大舞台常有名角演出,蓋叫天等都曾在這裡一顯身手,觀眾非常踴躍。附近街市很快形成,九江路兩邊各類商店酒樓應運而生。

再說「天曉得」。有種說法,說「天曉得」是一家糖果食品商店的店招。想想也不可能,誰沒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哎,這裡面就有一段商業炒作的故事了,從中你也會窺見,過去上海商業發達到什麼程度。

「天曉得」不是店招,而是競爭對手豎的一塊木匾,上面寫的文字是:「隔壁人家不要面孔,冒我牌子,真是天曉得」,同時,還畫了一隻烏龜。個麼,這塊匾額哪能跟蘇州人搭界呢?

原來,大舞台演出市場的繁榮,帶動了零食業的競爭,各家都在大舞台對面開店。最早有一家嘉興人開的「文奎齋」,生意好的伐得了;後來來了一個蘇州商人,在他隔壁開了一家「文魁齋」,專門賣蘇州零食,粽子糖、梨膏糖,一記頭把生意搶過來了。迭記嘉興人不開心了,就搞出了「天曉得」這塊匾額。

80年代,人民大舞台門口依舊可以看到門庭若市的場景

去看戲的上海人,看到迭額「鬧猛」之後,就流傳開了這句話:「大舞台對過,天曉得」——實際上,薛理勇老師曾經求證過,嘉興人和蘇州人實際上是一個老闆,這「天曉得」實實在在是一場商業炒作。

儂看,蘇州人迭額「蘇空頭」實際上伐是「大興」,而是「孫悟空」的「空」,做起生意來,神通廣大啊!上海能有商業上的繁榮,蘇州人和寧波人、無錫人一樣,功不可沒。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UvS2G4BMH2_cNUgXO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