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北往的輪渡記憶

2019-10-17     看懂上海

生命因水而不息,城市因水而靈動。千百年來,奔流不息的黃浦江,孕育和造就了上海這座城市。正如每個城市都有其特質,每個城市也有它獨特的交通方式。例如,菲律賓吉普尼車、寮國漂流筏,再如重慶的過江索道、香港的「叮叮車」……

而對於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來說,過江輪渡,是最為熟悉的交通方式之一。

楊浦輪渡記憶

楊浦作為最早的上海港碼頭之一,早在清朝同治時期,就有洋涇渡、楊樹浦渡等渡口。至1990年底,楊浦區境內有輪渡線6條,輪渡站6個,輪渡站房屋建築面積7872平方米,客渡輪17艘,汽車輪渡8艘,年客運量8621萬人次,載運機動車262.99萬輛次,非機動車27.61萬輛次。

20世紀80年代丹東路汽車輪渡站

20世紀90年代嫩江路車輛渡碼頭

20世紀70年代以前,輪渡是上海市民往來於黃浦江兩岸的唯一方式,80年代上海輪渡已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輪渡航線之一,90年代,還曾出現過「百萬市民過浦江」的壯觀場面。

擠輪渡的難忘體驗

大多數上海人記憶中的輪渡永遠少不了「嗚嗚」的汽笛聲,也少不了輪渡船上騰起的陣陣濃煙,還有那空氣中不時瀰漫著的柴油氣味。

當放客的閘門緩緩拉開時,岸上的乘客就迫不及待的奔向船艙,預想找到一個上下船方便又安靜舒適的位置。如果運氣好,興許還能找到一個座位暫時歇歇腳。那時,「擠輪渡」是上海人記憶中最難以忘卻的一種體驗。

而今的輪渡,早已更新升級,船艙明亮寬敞、舒適整潔。不僅不必為了「搶」位置而著急奔跑,而且可以悠閒地欣賞浦江美景,享受這短暫的擺渡時光。

輪渡換新顏

隨著浦東開發開放和黃浦江上越江大橋、隧道的修建開通,交通方式從傳統的輪渡過江轉變為隧道、大橋、輪渡組合的立體化越江交通新格局,但是輪渡在越江交通體系中依然不可或缺。

配合45公里濱江岸線公共空間貫通和開放,黃浦江核心段沿線的輪渡站、遊船、碼頭全部舊貌換新顏。

其中,位於楊浦濱江國際創新帶的寧國路渡口可謂是眾多輪渡站中的「新樣板」,它緊鄰楊浦濱江步道和人行棧橋,設計中突出生態綠色主題,融入了多元融合的理念,打造了一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渡口建築,與楊浦大橋交相輝映,與楊浦濱江相得益彰。除此之外,輪渡站內軟、硬體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智能檢票系統、語音宣傳引導系統、免費飲水處以及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廁所等人性化的服務,營造了優質的乘船體驗。

2019年寧國路渡口

寧國路渡口候船室內景

寧國路渡口上下船的乘客

輪渡票證變遷

幾十年時光變遷,輪渡票價從最初每人每次0.06元,普通月票1.5元;到90年代,每人每次0.20元,普通月票每張3元。直至2019年,票價已調整為每人每次2元,助動車3元/輛。支付方式不僅有傳統的現金兌換籌碼,也有交通卡、微信掃碼等多種便捷方式。

1994年上海市輪渡公司對江渡客運月票繳款證

現今,浦江兩岸已擁有隧道、軌交等多種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大多數人已不再需要搭乘輪渡上下班。但低廉的票價和觀看浦江風景的獨特體驗卻備受市民和遊客的喜愛,輪渡逐漸成為欣賞上海黃浦江風景,感受海派特色文化的最佳工具。

百年時光,輪渡不僅穿梭在外灘萬國建築群、陸家嘴金融中心和楊浦濱江,也是穿行於上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承載著上海的記憶,續寫著「魔都」的魅力與輝煌。

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丨楊浦區檔案館;《上海故事》欄目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aNG2G0BMH2_cNUgfS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