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正常,為何突然查出肝病?醫生說出真相,春季養肝需謹慎

2020-04-02     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42歲的周先生,有B肝家族史,自己也曾患過B肝,所以他一直很注意肝功能檢查。讓他高興的是,每年的檢查結果都顯示一切正常。

然而,最近他總覺得精神不濟,沒有食慾,人也瘦了一圈。去醫院檢查時,醫生考慮到他曾有B肝病史,便增加了肝癌篩查項目。結果令人難以置信,周先生竟然被確診為肝癌晚期。

肝功能檢查,是反映肝臟生理功能的重要檢查方式,也是臨床常用的體檢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為什麼周先生的肝功能正常,卻查出了肝癌晚期?是哪個環節出問題了嗎?如果我們以後要做肝臟方面的檢查,需注意哪些事項?

1,肝功能正常≠肝臟健康,但肝功能檢查該做還是得做

我們說肝臟有合成代謝、消化、解毒功能,是人體至關重要的器官,一旦出現異常,整個消化道甚至機體都可能出現問題。因此,合理的檢查十分有必要。

體檢常做的「肝功能常規檢查」,往往是通過抽血採集血液,再進行生化分析,來判斷肝臟功能。


1,肝功能檢查,主要看這幾個關鍵指標

肝功能常規檢查中,有很多個指標,但尤其要重點關注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膽紅素,以及白蛋白。

谷丙轉氨酶(ALT)

谷丙轉氨酶是急性肝細胞損害的敏感標誌,其正常參考值為0~40u/L。當肝細胞有炎症時,血清谷丙轉氨酶就會升高。

谷丙轉氨酶升高,不一定患有肝炎,因為劇烈運動、過量飲酒、感冒、口服某些藥物等也可能導致結果異常。

穀草轉氨酶(AST)

穀草轉氨酶主要存在於肝細胞內的線粒體上,其正常參考值為0~40 u/L。當肝細胞壞死、線粒體受損時,它就會釋放出來,引起血清中穀草轉氨酶升高。

臨床上常用穀草轉氨酶與谷丙轉氨酶的比值來判斷肝臟受損情況,正常情況下,兩者數值相近。

如果AST/ALT常接近1,可能預示輕度肝炎;若比值常≥1,可能預示中重度肝炎或肝功能衰竭;若比值往往>1,甚至>20,可能預示肝硬化和肝癌。

膽紅素

膽紅素包括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是由死亡的紅細胞轉變而成,其經肝臟轉化後再變成直接膽紅素,兩者的總和即為而總膽紅素

臨床上,醫生通常要結合三者的數值進行判斷,如: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升高,可能預示急性肝炎發作;三者同時升高,可能預示肝細胞壞死,膽紅素代謝受阻,多見於急性肝損傷

白蛋白

白蛋白只能在肝臟合成,可以反映肝臟合成功能,正常參考值為35~51g/L。若白蛋白降低,常提示肝臟合成能力減弱,可能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情況,且降低程度與肝病嚴重程度相關


但即便以上指標都處於正常範疇,也不能完全保證肝臟健康!

2,肝功能正常≠肝臟健康

為什麼即便肝功能正常,也可能存在肝細胞損傷?

第一,肝臟擁有強大的代償能力,只要還有1/3的肝細胞正常工作,就能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換句話講,當肝細胞損傷還處於代償能力範圍內時,肝功能可能並無異常。

第二,肝功能檢查結果僅代表抽血時肝細胞的狀態,只要抽血時肝細胞沒有炎症,結果就基本正常。但實際情況可能是:肝細胞完全正常;肝細胞曾經有過炎症,但抽血時炎症沒有了;已經患有肝硬化或肝癌了,但還屬於早中期。

那既然肝功能檢查也不能做到百分百的準確,還有檢查的必要嗎?當然有必要。

3,一般還是推薦檢查

肝功能,是診斷肝膽系統疾病的一種輔助手段。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肝功能檢查基本可以間接判斷肝臟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和診斷某些疾病,比如:急慢性肝炎、酒精肝、藥物性肝炎等肝膽系統疾病。所以,每年一次肝功檢查還是有必要的。

而對於肝炎患者、肝炎病史者、肝臟疾病高危人群等而言,肝功能檢查結果局限性較大,更推薦結合其他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

2,肝臟的檢查方式眾多,不同人群,究竟應該怎麼選?

除了肝功能檢查外,臨床上還有B超、CT、核磁共振、甲胎蛋白、B肝兩對半等與肝臟健康相關的檢查,這些應該怎麼選?

肝臟B超:需要空腹進行,可以大致了解是否存在脂肪肝、囊腫、肝膽結石、肝腹水、腫瘤等情況,但小於1cm的占位性病變難以查出,需配合其他檢查手段。適合普通人群常規檢查。

CT和核磁共振:能清楚地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數目以及邊界。適合B超發現異常的人群。

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異性腫瘤標誌物,對原發性肝癌具有早期診斷、鑑別診斷的作用。適合肝癌高危人群(如:B肝或C肝患者、肝硬化患者、脂肪肝患者、肝癌家族史者、長期飲酒者等)。

B肝兩對半:判斷是否感染B肝病毒及感染情況,建議B肝病毒攜帶者進行篩查。如果確診B肝,可進一步進行B肝病毒DNA定量檢測,以準確反映B肝病毒活動情況。

此外,身體上的一些小症狀也可能預示肝臟疾病,比如:黃疸、蜘蛛痣、肝掌、肚臍外凸、身上有臭雞蛋味、消化不良、脂肪瀉(糞便顏色淺,有油脂)等,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排查肝臟疾病。

3,春季最宜養肝,但「2種補法」可能讓你越養越傷

定期有針對性地檢查,是及時發現肝臟病變、守護肝臟健康的必要手段。而要想擁有健康的肝臟,也離不開「養」。中醫認為,春季正適合養肝,但如果養不對,可能適得其反。

1,多吃豬肝,以形補形?

中醫有「以形補形」的說法,那是不是吃點豬肝就能養肝?其實不然。

豬肝雖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鐵元素等營養物質,但其膽固醇含量較高,約288mg/百克,食用過多容易導致血脂上升;而且豬肝也是豬的解毒器官,可能暗藏各種毒素,大量食用反而加重人體肝臟解毒的負擔。所以,並不推薦經常食用或一次性吃太多。

一般來說,每月食用2~3次,每次25~50g即可,而且要選擇顏色紫紅均勻有光澤、觸摸有彈性、聞起來無異味的好豬肝。

2,多吃酸更補肝?

中醫有「五味入五臟」的說法,肝臟正好對應酸,所以有吃酸補肝的說法,但其實因人而異

肝陰虛的人春季適當吃一些酸味食物,可以使陰血更充足,對健康有益;但如果是肝火過旺的人,多吃酸味食物,無異於火上澆油,容易傷害脾臟,影響腸胃功能,不利於消化吸收。

一般來說,春季肝氣本身就比較旺盛,所以更適合「減酸增甘」。這裡的甘不只是味覺上的甜,更重要的是對脾胃有補益作用,可適當多吃南瓜、蓮子、紅薯、山藥等五穀雜糧,既不會助長肝火,又有助於健脾益氣。

4,正確養護肝臟,這些方法用得上

怎樣才能正確養護肝臟呢?生活中除了戒煙戒酒、不吃霉變食物、少吃高脂或煎炸燒烤食物、少生氣等以外,以下幾種養肝法也可以試試。

1,促進肝臟代謝:水飛薊

肝臟是解毒器官,但當其功能受損,一些代謝廢物、毒素等就有可能滯留在肝臟,加大肝臟負擔甚至陷入惡性循環。因此,促進肝臟代謝,能更好的改善肝臟環境及功能。

水飛薊是一種草本植物,《中華本草》記載:味苦性涼,有解毒、清熱利濕、疏肝利膽之效,主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管炎,可煎湯內服,或製成沖劑、膠囊等,但具體遵醫囑。

現代醫學也表明,水飛薊中富含水飛薊素,其為二氫黃酮木脂素類化合物,對排出肝臟毒素、修復酒精性肝損傷等有非常好的作用。


2,促進肝臟修復:B族維生素

肝臟有很強的再生功能,臨床上大部分肝切除或肝損傷後,殘肝細胞會快速生長,逐漸恢復正常肝功能。因此,促進肝臟修復也是重要的護肝方法。

B族維生素能加速物質代謝,讓它們轉化成能量,不僅能給肝臟「加油」,還能修復肝功能、防止肝脂肪變性;此外,還有助於肝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加速肝組織再生,增加肝臟解毒能力

日常可適當多吃瘦肉、奶類、蛋類、蘑菇、堅果、玉米面、小米等食物,有助於補充B族維生素。而奶類、蛋類等都屬於優質蛋白,更有助於肝臟修復。

3,日常調養:益腎養肝茶

中醫認為,「腎為肝之母」,中老年人隨著年紀增加,腎精逐漸不足,肝血也會受到影響,稱之為「肝腎同源」。此時,應該肝腎同養。

益腎養肝茶

【做法】當歸、枸杞子、黃精各6g,開水沖泡40分鐘即可。

【功效】當歸是補血之聖藥;枸杞子補腎精、養肝血、養目;黃精既補氣又養陰。三味藥材搭配起來使用,有補肝血、補腎精、補氣的功效。

【注意】由於各人體質差異,具體用法用量請遵醫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GDLO3EBnkjnB-0zBsz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