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這名醫師曾奮戰於武漢重症病區:如果不能救活,至少讓他有尊嚴地走

2020-04-14     聊城新聞網

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新冠肺炎的臨床分型有輕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四類。危重患者的情況最嚴峻,需要機械通氣輔助呼吸,或出現其他器官功能衰竭。今天結束休整將隨隊返回聊城的陶昌明,在馳援武漢的日子裡,接觸的基本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一早上班後,聊城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陶昌明就開始了在發熱隔離病房和發熱門診的堅守,再也沒有回家。2月20日,他接到指令,與山東其他地市援鄂醫療隊中的170多人馳援武漢。根據安排,他作為醫療組組長,和12名醫生、40名護士到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重症病房參與醫療救治工作。

在近日持續不斷的採訪中,陶昌明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病房救治的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很多患者都需依靠呼吸機,機械通氣來生存。「很多患者病情容易反覆,每次我們都盡最大的努力,絕不放棄。」

一個遺憾:

有些患者最終沒能扛過來

陶昌明說,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主要使機體的免疫系統受損。對於免疫力低或者有基礎疾病的病人,結果會非常糟糕。有些患者,最終扛不過來。

陶昌明為患者做檢查

3月15日,陶昌明的團隊接收了一位83歲的老人,這位四世同堂的老人當時是走著進入病房的。通過CT等檢查,陶昌明發現她的雙肺感染重,功能較差。按照新冠肺炎指南,符合重症標準。第二天,老人的病情還算穩定。第三天查房時,儘管老人反覆說感覺還不錯,陶昌明卻預感不好。第四天一早,老人病情惡化。當天下午4點左右,老人被轉到另一病房,當天晚上就離世了。

說到這裡,陶昌明直嘆氣。「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叫炎症瀑布反應,或者炎症風暴,就是人突然就病情加重,有很多救不過來。」陶昌明說,老人之前總是笑呵呵地說話,經常跟他們互動,一想到她,他的心情就會很沉重。

一個細節:

讓他們能夠安詳、有尊嚴地走

陶昌明為患者靜脈穿刺置管

護理危重症患者的難度和壓力很大,護理人員要完成護理危重症病人、核酸檢測採樣、翻身拍背、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飲食安排、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護理等工作,且都要冒著極大的感染風險。還有,在處理新冠肺炎患者遺體過程中,護理人員會幫他們擦洗身體,換上整潔的衣服,讓他們能夠安詳、有尊嚴地走。

陶昌明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重症監護病房每一分鐘都應該做的事情。醫生通過救治,給患者最寶貴的生命,如果不能把他救活,至少讓他有尊嚴地走。重症患者離開時,跟家人沒有告別,家人並不知道他們最後的時光是怎樣的,所以,無論治病的任務有多重,這些人性化的工作也不會省去。

陶昌明說,在這場「拉鋸戰」中,如果能「拉住」病情,患者系統恢復、生命延長,如果「拉不住」,醫護人員的身心也會留下創傷,好多天才能恢復。如果患者能夠走得體面一些,他們也能稍微好受些。

ICU做的事情,從根本上說是在幫助病人撐住,為他爭取時間,希望在這個時間內他的防禦系統能夠恢復,進而清除病毒。醫生幫著他扛,希望通過共同努力扭轉乾坤。

從3月5日接管該病房到3月26日撤出,陶昌明的團隊共收治19名患者,出院4人,取核酸18人,絕大部分病情穩定。

一個要求:

保護好自己才有機會去救病人

陶昌明幫患者跟家人視頻交流

陶昌明接觸的病人很多都是危重症病人。雖然「不要害怕」這樣的話,並不是說說就能做到,但他認為,在這個時候樹立一個恢復健康的信心,對病人來說是有好處的。

陶昌明說,新冠病房家屬不能探視,只能通過電話和醫生溝通,有時候家屬可能聽不明白病情的意思,有時候可能得不到好消息,作為醫生,非常理解家屬著急的心情,家屬也應該相信醫生,把專業的事情交給醫生去做。

ICU是一個比較兇險的地方,最危險的操作是插管,由於當時氣道是開放的,氣溶膠的濃度比較大,而醫生離患者很近,並且經常操作,每次都是「在刀刃上行走」。吸痰也是很危險的操作,被患者的體液噴一防護罩也時有發生。陶昌明說,此類情況下,被感染的機率會大大增加,所以防護務必要做到位。

剛到武漢的時候,陶昌明發現,因為防護物資短缺、連續工作非常疲勞等多方面原因,當地的醫護人員存在很大的感染風險。因此,接管病房後,負責院感的老師下死命令,要求大家務必都穿戴整齊,只有自己不被傳染,才有搶救別人的機會。所以,即使像裹著一層塑料,像泡在水裡,即使喘不上氣、憋得慌、看不清,他們也是一絲不苟地一件件地穿上,輕柔緩慢地脫下,來確保「零感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4-pe3EBnkjnB-0z52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