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少女含笑跳下了樓,假如你有女兒,14歲前教會她3件事

2020-07-25     蔓德育兒

原標題:14歲少女含笑跳下了樓,假如你有女兒,14歲前教會她3件事

對現代女孩來說,身體和生命,哪個更重要?

前不久一則14歲少女跳樓的新聞,觸動了許多人的神經。大部分14歲的女孩,大都背著書包,最多和父母有些不愉快,吃幾頓雪糕,心情又會好起來,繼續當家裡的小公主。

但這個女孩,卻含笑走向自家的窗戶,跳了下去,那可是11樓,香消玉殞,惹人憐惜。

悲哀的背後總有罪孽

這個14歲的女孩,在網上認識了一個40歲的老闆,老闆風趣幽默,時常逗得女孩開心,相比家裡強迫學習的壓抑,這個老闆越來越讓女孩信任。

在信任達到了一定階段後,老闆開始給女孩發手機紅包,代價是讓女孩把裸露的私密照片發給他。當照片到手後,老闆開始威脅女孩,如果不聽話,就把照片發給她的家人和同學,以此為由,強行侮辱了女孩。

女孩的媽媽知道後,沒有選擇報警,而是痛罵了對方,並拉黑。但噩夢沒有結束,這個14歲的女孩懷孕了,打掉孩子的過程,讓女孩產生了抑鬱,最後導致了悲哀的結局。

悲哀的背後,總有罪孽

這個14歲女孩悲哀的背後,卻不僅是那個無良的老闆。

老師的羞辱;

同伴的孤立;

父母的無能……

讓一個剛剛14歲的女孩,活的好像一塊孤島,原本以為能排遣生活壓抑的網友,其實是一匹惡狼,把女孩拽入深淵。

或許,女孩最後的笑容,表達的是對整個世界的嘲笑。

我家有女初長成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女兒是上天的恩賜。她們柔順乖巧,有"小棉襖"之稱,懂事的早,心疼父母,有時候用小小的手,搶走你的掃把,說媽媽累著了,你多休息,能讓人無端淚目。

賈乃亮有一次在節目中說,如果參加女兒的婚禮,可能會哭昏過去,讓李小璐一定要擋住所有人的鏡頭,不要讓人看到他因為女兒脆弱的樣子。

女兒往往是家庭的軟肋,她們更加柔弱,更加容易受到傷害,也容易被壞人盯上。

令人惋惜的是,許多家長空有保護女兒的願望,卻沒有保護女兒的方法,平白給壞人鑽了空子。

就像文中所說的家庭,媽媽是在女兒受到傷害後,才開始找補救措施,讓悲哀被罪孽推著,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如果當初能早點幫助女兒該多好?

最可恨的是,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假如你有女兒,14歲前教會她3件事

14歲是個神奇是年齡,教育領域和心理學界,有個專有名詞叫"14歲現象",二次元一些,這個名詞更耳熟能詳,我們也叫它"初二現象"或"中二病"。

通過大樣本比對,發現14歲的孩子,特別容易叛逆,心思細膩而脆弱,遇到事情不會跟家長傾訴,選擇悶在心裡,嘗試自己解決,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困境,會讓孩子們陷入抑鬱,由此引發成績下滑,自暴自棄等等現象。

雖然該現象特指14歲,其實主要是說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現一些矯情、叛逆的表現。

對於家長來說,"14歲現象"意味著"危險"

我們看看跳樓女孩的案例,可以發現對標特質:

1.遇到困難不知道找父母傾訴,寧願自己出門買醉;

2.把問題悶在心裡,直到最後選擇絕路,也不願意和父母正常交流;

3.解決不了問題,表現極為脆弱,把身體的損失凌駕於生命之上,走向極端。

當孩子自然生長時,心理沒有有利疏導,出現類似情況都是正常現象,這不是一家兩家孩子會遇到的,而是普遍現象。

而父母在整件事裡,能不能起到積極作用,是幫助孩子走出"14歲現象"的重要助力。

如果家長能在女兒14歲前,教會她們3件事,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孩子。

第一,教會女兒溝通

教人者,首先要自己懂才能教。中國許多影視作品,塑造的父母都是"木訥""不善言辭"的。郭德綱這種在台上嘴巴利索,滔滔不絕的角色,當了父親之後,郭麒麟曾說他在家,有時不苟言笑,不善溝通。正是這種社會普遍認可的父母形象,讓溝通更加困難。

所以,想要孩子學會和父母溝通,父母要放下身段,主動和孩子聊,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監護人"

第二,教會女兒交友

一個人寄情網絡,和身邊人無法交流,說明他不善於在現實中交朋友,也不懂什麼朋友值得交,什麼朋友不值得。如果父母身邊的朋友,都是些"街溜子",想想孩子交友價值會是怎樣?不懂得識人,當然會給壞人有機可乘,14歲的少女,不就是交不到朋友,才會把把柄交給那個無良的老闆嗎?

所以,父母要當好社會學的老師,幫孩子樹立正確的社交觀念,找到積極向上的同伴。

第三,教會女兒自保

許多家長都會帶女兒學搏擊,讓女兒在遇到危險時,能有自保的底牌。但這其實遠遠不夠,物理上的對抗,並不能解決"被脅迫"時不知所措的問題。真正的自保,是讓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至少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遠比身體損失要重要的多。而心理上想要不受創傷,學會交流和交友都是必要條件。

所以,不要把教孩子自保,看得太片面,一定要多方位幫助孩子樹立價值觀。

結語

我們既不想觸碰失去女兒那位母親的傷痛,也不希望更多的家庭被壞人找到空子可鑽。發生的已經無法挽回,但它可以成為警鐘,常常敲響在耳畔。

做父母的,如果能在青春期到來的時候,早些教會孩子這3件事,女兒或許會成長的更順利,更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yLfhXMBnkjnB-0zqk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