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姜子牙
孩子看完《姜子牙》,完全沒有去年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完之後的愉快感。
其實,看到一半,孩子就問,哪吒呢?
再過一會兒,哪吒還沒出現,孩子拉著我的袖子,想要回去。
問他怎麼不想看了?
他說,不好看,看不懂,又沒有哪吒。
說完,我帶孩子走出了電影院。
02.萬聖節
電影院位於商場頂樓,順著手扶電梯往下,有個小店面,門口擺放著南瓜燈、巫師帽。
小朋友一下就想起了:
呀,要萬聖節了,媽媽!我要買南瓜燈,今年你給我買什麼糖?我要帶去上學!
我納悶了,萬聖節你倒是記得清楚,怎麼《姜子牙》就不愛看?
他說,姜子牙是誰啊?
我說,你們老師沒教嗎?
沒有啊,他說。
我追問道:哪吒認識嗎,你知道《封神榜》嗎?
不認識。
那你為什麼喜歡看哪吒的動畫片呢?
因為他很好玩啊!我也想像他一樣,一腳把怪物踢到牆上,可以保護爸爸媽媽!
我這才意識到,孩子根本對《封神榜》一無所知,當時喜歡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不過是因為同為小朋友,產生了共情。
03.語文老師和神話傳說
作為父母,我們帶孩子學英語、學數學,中國文化故事這一塊,難道不是語文老師的責任嗎?
接著,我就去群里問老師:
孩子連姜子牙都不知道,語文老師都不教的嗎?
語文老師是他們的班主任,沒有說什麼,只是發了個尷尬的表情,似乎表達一些慚愧之意。
細細想來,趕緊撤回了我的問題,並向老師道歉。
作為家長,我是不是在推卸責任?
真的是語文老師的問題嗎?其實,他們不負責孩子的文化底蘊,他們負責的是考試分數。
孩子的文化底蘊,考的是家長的底蘊。
家長沒有打好孩子的"童子功",孩子在幼兒園前,沒有傳遞給孩子足夠的閱讀能力,這時候怪老師,怎麼看都不合適。
家長追逐著一些輿論引導,逐漸忘記了孩子需要的東西。
幼兒園的時候,每次萬聖節、聖誕節,因為熱鬧,而且相關的音樂作品多,布置起來,參與感強,非常適合親子互動。
幾乎沒有孩子不知道"不給糖就搗蛋"這句話。
英語作為日後考試的重點科目,幾乎從胎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語感,在英語啟蒙中,不乏歐美神話傳說。
數起北歐神話和希臘神話的神靈、英雄,孩子津津樂道,幾乎能梳理一套關係樹。
但說到中國傳說。
到目前為止,他只知道唐僧師徒四人,外加一個哪吒,而且哪吒是來自哪本經典,根本不了解。
04.讓孩子開始講中國文化故事
為什麼《姜子牙》孩子看得很吃力?
除了故事本身有些晦澀之外,完全看不懂,沒有共情感,是很重要的原因。
缺少共情,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神話傳說故事匱乏造成的。
其實,中國神話故事,有它獨有的魅力。
小學老師心中的男神金波老先生,編撰過一部繪本《中國神話故事》,本來就屬於教育部指定閱讀書目。
家長不妨早些開始跟孩子一起閱讀。
看不懂一部電影,不重要。
過萬聖節,本身也沒什麼非牴觸不可的理由。
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傳說,在中國孩子身上被稀釋,甚至被遺忘。
是一種文化悲哀。
在中國日益強盛的現在,未來更有中國特色的故事,才是世界最美的講述。
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早點開始描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