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她,這部劇想說的還很多

2020-09-04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除了她,這部劇想說的還很多

托《隱秘的角落》全民熱議的福,最近國產懸疑推理劇集扎堆上。

有講述婚姻謊言的《白色月光》,也有聚焦驚悚謀殺的《非常目擊》和《摩天大樓》。

在多平台播放量的搶灘登陸中,要數最後一部評價最為兩極——

《摩天大樓》

翻看它的豆瓣短評,不難發現追劇的觀眾自動站隊成了兩派:

一派在大方拋出四到星的同時,會對看得過癮、值回期待大表肯定

另一派卻是簡單留下一星差,還不忘再補充一句:完全看不下去。

而在諸多差評中,重音基本是圍繞一個人名不斷展開——

楊穎(angelababy/ab)

可你要說這劇8.2的高分,全是粉絲灌水灌出來的嗎?

也不是。

當你把目光從楊穎身上移開,單看看其他幾位主創。

這好評又還挺有說服力的。

導演陳正道,曾拍過《記憶大師》《催眠大師》,劇本一向夠燒腦,有口碑。

女主楊子姍,《致青春》鄭薇出道,又和導演連著合作了四回,有默契。

男主郭濤,《父母愛情》《瘋狂的石頭》,從電視劇到電影,有演技。

再搭上倪虹潔、呂聿來、鄭人碩等一眾配角,基本都各自有作品。

這種演職人員名單口碑上的分化,讓人忍不住帶著懷疑點開了劇。

在聊這部劇之前,我們先來解決一個問題:

爭議焦點楊穎大寶貝,在《摩天大樓》里演得究竟如何?

個人感覺,雖然談不上80分的好,但也不至於20分的差。

總的來說,就是及格線能交差的程度。

縱觀楊穎過去的代表作,出現這樣的觀感還是頭一次。

畢竟演戲多年,她憑本事拿下的響亮名聲只一條——

「爛劇不一定有楊穎,但有楊穎一定是爛劇。」

這也使得以往觀眾都把她當避雷針,有她的戲統統不看。

然而《摩天大樓》中,這枚避雷針卻意外地出了bug。

雖然談不上什麼專業的表演方法,也談不上幽微的人性表達。

但是,這回楊穎的表演帶出了一個明顯的變化:

她不再刻意瞪大眼睛,360度找角度強調美顏。

也不再努力模仿,程式化輸出該有的表情和動作。

而是以一種不加過多修飾,形容憔悴的狀態出現。

在講述傷心往事時,她罕見地流露出了內斂的情緒。

不再有失控的表情,看得出切身體味過的痕跡。

表演落地化,不尷尬,不出戲,不得不稱之為一種20分到60分的躍進。

對於這點轉變,相比承認某人突然演技開竅——

我們更願意相信,這是出自導演團隊的調教。

即便《摩天大樓》有楊穎貢獻出個人從影生涯最大的進步。

但她的存在,還是沒能打消眾多觀眾的意難平。

這部劇播出之後,類似「要是沒有楊穎就好了」的聲音隨處可見。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偏偏非要選楊穎來演?

這是拍慣商業片的陳正道,在拍網劇時代入的邏輯。

用她參演作為噱頭,又不是特別邊緣化的角色,先拉一波關注。

至於怎麼保證她在發揮賞心悅目功效的同時,還能穩定地做個擺設?

導演選擇把戲份打碎,用不連貫的鏡頭去降低對演員的要求。

具體表現為——

楊穎飾演的鐘美寶,第一集就死了,後面全靠回憶出現。

閃入閃出的片段 拼貼,配合幾場 獨立的哭戲,甚至都不需要前後劇情代入。

這種稍縱即逝的角色存在感,實則沒有太多「演技」發揮的空間。

正所謂「好的演員會盤活角色,差的演員只能靠角色托著」。

我們不否認,如果鍾美寶換一個實力派來演,會有更細膩的變化。

但楊穎也有她自己的優勢,就是貼合角色。

按《摩天大樓》小說的描寫,鍾美寶是個美到讓人無法拒絕的女人。

人群中第一眼,先瞧見的必然是她的顏值,然後才是其他的東西。

在那棟妖魔鬼怪穿牆赴會的公寓大樓里,眾人口中的她——

可以那麼溫暖、體貼、純凈;

同時,又能夠那麼惹人憐愛,令人傾慕。

鍾美寶身上,有諸多美好。

這股美好如夢幻般籠罩著她,讓人一度很難相信她真實存在

楊穎本人,很適合書中這種用語言堆砌的很華麗,實則很空乏的形象。

當然,我們不能說因為一個演員有匹配人物設定的氣質,就誇她演得好。

這樣的標準,降得未免過低。

但完成了劇本里的戲劇要求,仍被貶得一無是處的糟糕,這就有些矛盾了。

似乎很少會有一部劇,會像這樣去糾結一個演員。

怪也只能怪剛開播時,一條#Angelababy 哭戲#的微博熱搜過於搶占了視線。

現在回過頭再看,前期宣發做文章,實在算不上聰明。

它讓人錯以為,除了楊穎的演技,這部劇大概沒有什麼其他內容值得討論了。

然而事實卻是——

大寶貝一人的亮點,遠沒有《摩天大樓》劇情文本來得豐富。

一旦克服了演員的障礙,《摩天大樓》帶給我們的便是人類永恆本質,真香。

要問這部劇和爆款《隱秘的角落》相比,哪一個更好看?

論氣氛渲染和演員張力,顯然是 後者更好一些。

《隱秘》的劇情一上來,就借爬山明確指認了兇手。

後期的看點,基本就全在張東升與三個孩子博弈的過程里。

它聚焦的,是對謀殺案動機、手法和善後的敘述。

過側寫案件當事人的心理,一步步推動劇情向外延伸。

而這期間裹挾著演員的表演,則需要觀眾時刻多帶一個心眼。

像劉琳飾演的周春紅,出場自帶窒息父母的壓迫。

她和馬主任「戀情」曝光後,有一場戲是逼兒子喝牛奶。

朱朝陽一開始很牴觸,後來勉強著喝完了。

當她回頭再想伸手擦去兒子臉上的牛奶,卻一把被躲開。

覺得自己遭到嫌棄,滿心羞憤難掩,只能粗暴地抹乾淨兒子的嘴。

藉此展現出單親媽媽情緒的大起大落,讓人可憐又可恨。

在《隱秘》中,有非常多類似的,極富張力的表演。

它們以一種高調張揚的姿態,大肆沖在情節之前。

演技成就情節,也成就了觀眾津津樂道的名場面。

在這點上,《摩天大樓》就顯得沒有那麼亮眼。

因為它密切關注的,主要還是劇情上的推演。

29歲的鐘美寶,既是高檔小區摩天大樓的租戶,也是一家咖啡店的店長。

某一天,大樓停電,電力恢復後她就被人發現死在家中。

穿著一身平時不常穿的白色蕾絲裙,像睡著了一樣,半臥在床邊;

旁邊放著一個炭盆,看似是燒炭自殺,後腦卻有重物撞擊的傷痕;

房間裡乾淨到沒有任何線索,就連房主美寶的指紋也都被全部擦去…

一張美麗又脆弱的遺容下,暗示著一切另有隱情。

「藍可兒」式的密室殺人案,使得同一棟樓的住戶也被蒙上了陰影。

以刑警隊長鍾敬國 (郭濤 飾)與新手女警楊蕊森 (楊子姍 飾為主視角,嫌疑人鎖定在了物業保安、建築設計師、中介、小說家、白領等人身上。

人物群像刻畫,突出了《摩天大樓》勝於《隱秘》的點——

模糊劇情帶來的參與感。

謀殺鍾美寶的兇手是誰?

作案手法,作案動機,背後真相是什麼?

編劇只建了兇案現場,摩天大樓的鋼筋凝土結構。

至於剩下的磚瓦和精裝,則交由一個個角色來完成。

16集的2個人物側寫。

他們同樣 重要的創作者,需要努力完善對應篇幅里的細節。

除了劇中角色的參與感,觀眾也有著自己的作用。

精裝創作是否合理?演技是否帶來服力?

看嫌疑人們在各自空間盡情發揮,這些都需要場外的評判和驗收。

舉個具體例子,第一個單元的物業保安,謝保羅(呂聿來 飾)

在他的口述中,圍繞鍾美寶之死的創作大抵可以分為上下兩集。

上集,主要美寶出現之前。

一位名校畢業的高材生,有前途的銀行職員。

場疏忽的生活巨變。

身為肇事者,他出於人性的良善,決定向遺屬「捐贈」巨額賠款。

為此,不僅賣了婚房,丟了工作,最後還淪落為大樓保安。

不想讓未婚妻跟著自己吃苦,他甚至主動提出分手。

寥寥數語間,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感和高度同理心的形象,油然而立。

而到了謝保羅主筆的下集,故事開始轉入和死者鍾美寶的聯繫。

一場暗戀心事的分享,讓鍾謝二人得以走近。

謝保喜歡大樓里的住戶,一個瘸腿的輪椅女孩。

在鍾美寶的不斷鼓勵下,他終於決定告訴女孩。

可浪漫的表白之,暗戀的女主角卻消失了

女孩消失的原因,謝保羅開始發揮自己的演技:

眼圈微微泛紅,表情怔怔出神,語氣略帶酸澀。

一段 起承轉合美生死戀配以投入的表演,令人百感交集

感性的聽眾, 稍不留神便會墜入事先 編織好的迷網。

然而在警方的調查中,一條報案記錄闖進視線——

這個如謝保羅所言,本該深情善良的人,曾過前女友,被當做性騷擾處理。

隨著一番深入的搜查,我們又發現他還有詭異的癖好,慕殘。

滿子殘破娃娃不說,暗戀殘疾女孩的經歷居然純靠意淫腦補

他甚至都不是一開始所交代的好學生、好職員。

大學掛科過多次,花了6年時間才畢業;

銀行總行沒考上,所以被分配到了支行。

正如老警察鍾敬國(郭濤 飾)一早所說——

普通人在接受問訊的時候,很少會主動提及自己以前的事情。

而這位物業保安,卻是剛坐下就把自己透了個底朝天。

開篇謝保羅這條線,奠定了《摩天大樓》的整體基調。

它讓我們 帶著放大鏡,抱著戒備,去開啟剩下的單元。

從每一個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尋找破綻。

力圖在結尾警方視角揭示真實之前,排出bug。

劇中第二個主人公是建築設計師,林大森(鄭人碩 飾)

編劇一開始,只點到他是受害者鍾美寶的青梅竹馬。

而在後續林大森個人 創作中——

自己背著有錢的老婆出軌,和溫柔漂亮的美寶才是真愛

談及兩人的過去,他又透露美寶 童年因偷東西搬過家。

但透過鏡頭,我們卻看到被大人質問的小美寶眼神一直瞟向林大森。

精心修飾的故事,在一抹「多餘」的鏡頭裡出現了裂痕。

有了謝保羅的例子,我們也開始對林大森保持懷疑和凝視。

果不其然,最後發現他和美寶遠非青梅竹馬、情人那麼簡單……

你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未必是真相。

《摩天大樓以此為核心,預留了很多不確定性。

劇情充斥著誤導和糾正的神秘感,引誘著我們去參與推理。

而越看劇里每個人努力創作,表達自己, 反倒越清醒地意識到——

他們只是想用謊言迷惑我們。

這種對於敘事詭計的清醒和敏感,實則也源於一種社會經驗:

人的主觀陳述是不可信的。

每個人內心,都有揮散不開的慾望。

想要穿過重迷霧正視自己,正視真相,是多麼的困難。

在這個世界裡,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人人都在投入的創作。

如果只是謊言與真實之間橫跳, 《摩天大樓》文本未免有些單薄

它另一大亮點,是結尾對女性立意的提煉。

那棟高級的公寓大樓里,的確發生了一宗死亡命案。

但超越這宗死亡更吸引人的,是看似完美的生活空間裡受到禁錮的靈魂百態。

劇中借男性角色的一再窺視,不斷向外輻射出一股暗流。

這當中,有職場的不平等待遇。

像林大森的妻子李茉莉(張柏嘉 飾),表面看是家境殷實的貴婦。

實際上,她從小被重男輕女的父親忽視。

哪怕建築師丈夫抄襲自己的創意,也是經過自己父親的允許。

因為父親認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功」。

即便茉莉能力再強,也只能回歸家庭,相夫教子

也有對性自由即為騷的攻擊。

像林夢宇的炮友丁小玲(馬小媛 飾),是眾人眼中出格的女性。

學生時代她就愛化妝、早戀,被同學長輩罵沒有家教。

長大後她總和男人「找刺激」,但遇到林夢宇想和她談感情,又果斷拒絕。

因為開放的性觀念, 「吃完不走到哪都被指指點點。

諸多問題一層層鋪墊,最終,引回到了同為女性的受害者身上。

死於大樓停電那夜的鐘美寶,生前究竟經歷了什麼?

童年偷竊成癮,內心晦暗;

成年情夫包養,生活優渥……

眾人口中的,如果都不是她,那 真正的她又究是什麼樣?

從劇情來開,原生家庭的陰影是壓在鍾美寶頭頂的第一重真相。

在兒時美寶的記憶里——

母親鍾潔(倪虹潔 飾)長期遭受繼父 顏永原(焦剛 飾)的PUA和家暴。

由於懼怕對方的恐嚇,鍾潔也始終沒法帶著美寶和弟弟真正離開。

而這中間,也出現過想要拯救他們的人,醫生葉美麗(劉丹 飾)

那段短暫的逃離時光,鍾潔每天打兩份工,和葉美麗一起撫養兩個小孩。

女性和女性出於相互的同情與救贖,產生了感情。

但後面鍾潔再次被顏永原找到,就徹底放棄了自己。

顏永原評價她們的關係,用到的形容詞是過於親 密」。

相信在這其中,Les題材得到了隱晦的表達。

和女性關係一樣被隱晦處理的,還有未成年人性侵的議題。

這也是重擊受害者鍾美寶的另一個真相。

美寶的鄰居寫了一本小說,劇里被改編成了動畫。

透過畫面我們不難看懂:繼父顏永原除了家暴,很可能 性侵了 美寶,或者 弟弟

而為了保護彼此,母親、美寶、弟弟三人都選擇了沉默。

顏永原惡舉無法被曝光,原因不僅是 自身的恐懼和恥辱,還有 圍人的眼光。

通常性侵後的維權,換來的只有片刻的同情以及 背後長久的議論

者的存在,才會讓受害者無比窒息。

況且涉及到女性被性侵的案件,一次又一次逃不開「受害者完美論」。

但凡一個她,身上有與大眾普遍認知不太一致的地方——

明明是受害者的人,就會陷入「活該」的網絡暴力中。

類似的說法,甚至大多數時候都不是由男性之口提出。

「厭女」,看似是和女性身份對立的一個詞。

但現實中,「厭女症」很多時候都來自於女性本身。

女性無緣由的詆毀和偏見,往往更能使人毛骨悚然。

對此現象,劇里也借女警察楊蕊森(楊子姍 飾)視角做出了批判。

「為什麼大多數人,總是習慣性地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女人的身上?」

「憑什麼女孩子穿得暴露就是引人犯罪?

三番四次的駁斥,想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

受害者或許永遠無法如你所願,處處「完美」,處處「無錯」。

但這,怎麼能是她們受到傷害的理由?

惡念,行惡事的人,才是罪無可恕的那一方。

在種種罪行面前,女性也唯有勇敢,理解和團結。

唯有站在更高處,去反擊輿論,甚至是引導輿論。

唯有如此,黑暗中那一座座孤島才能被數微弱的光芒照亮。

正義該有的聲量,不該也不能缺席。

你看《摩天大樓》了嗎?

wangxiaowo929@163.com

隱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