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和《少年的你》講的都是「何為少年」

2019-11-05   子戈說電影

01

在《少年的你》中,有人看到霸凌的「」,有人看到情意的「」,有人看到少男少女聯手反抗成人世界的「」。

每一樣,都足以動人。

它們串聯起三種情緒:冷、暖、燃,共同構成了《少年的你》的情緒光譜。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情緒型電影。

挺佩服曾國祥的編劇團隊,能把一個並不高明的言情故事,講得如此跌宕起伏。

這需要克制,更需要智慧。

關於《少年的你》的解讀,已經很多。

我想提供一個不太一樣的角度。

影片中,陳念和小北的感情線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但我卻一再走神,看向另一個人。

是他:警官鄭易。

鄭易,諧音「正義」,創作者的意圖,如司馬昭之心。

但細看下來,鄭警官絕非他名字所預示的那樣堅定,相反,他很曖昧。

當陳念遭受霸凌時,他屢次出手相助。

當魏萊死去,陳念作為嫌疑人被捕,他也不忍訊問。

這是他柔軟的一面。

儘管與他的職業所要求的冷靜、理性,背道而馳,他也滿不在乎。

可是,他最終又做了什麼呢?

>>

引起我懷疑的,是影片最後的一場戲。

鄭易拆穿了陳念與小北的謊言,將真兇繩之以法。此後,他走出審訊室,滿身疲倦地下樓,碰見了正在抽煙的隊長。

請注意這時的鏡頭。

畫面中,樓梯遮擋了螢幕的下半部分。在僅剩一半的狹窄的視野里,我們幾乎只能看到鄭易和隊長的頭部,在那裡對話。

這是一個明顯的「切割」鏡頭。

意味著什麼?

兩點。

第一,侷促。即鄭易此刻的處境,是壓抑的。

第二,失去。說得嚴重些,那就是一個「閹割」鏡頭,冷冷地截斷了人物的肢體,暗喻著鄭易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

那麼,他失去了什麼呢?

>>

我們再看那時的對話,更有意思了。

隊長問:「一個好學生,一個小混混,你就狠心把他倆一起拉下水?」

鄭易沉默。

隊長笑說:「行,你成熟了。

鄭易冷冷地回了句:「睏了,回去睡覺。

之後他走下了樓梯。

>>

首先,「睡覺」是個老梗。

鄭易之前說過,他原來不愛睡覺,但做了警察後變得愛睡覺了,因為有太多他不想看見的事。

所以,這段對話暗含的意思很清楚,鄭易並不想看到陳念和小北落網。

但沒辦法,職責所在,他必須做出這樣的決定。

而隊長的那句「你成熟了」,簡直是神補刀。

他在說什麼?

他的潛台詞就是:「鄭易啊,你終於做出了一個成人的決定,不再意氣用事。」

而這,就是鄭易失去的東西。

他終於耗乾了身上的最後一絲「少年氣」,成了一個標準的成年人。

>>

何謂少年?何謂成年?

《少年的你》為我們劃出了一道界線。

所謂少年,就是願意不計代價地去守護內心最珍視的東西;相反,成年人就少了這份天真的執著,事事流於算計。

也正因如此,鄭易做出了他的選擇。

他設計騙了陳念,逼她說出真相。背後的原因很簡單:陳念認了罪,頂多判幾年;但若是小北頂罪,怎麼也要判幾十年。

不可否認,說出真相是個更「划算」的決定。

可是,少年們不會這麼想。

他們的想法更大膽,更輕狂,也更有溫度。

影片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場戲,就是陳念與小北分別接受審訊,他們在不同的房間裡,說著同一套謊言。那樣從容,堅定,只因他們在充滿謊言的世界裡,依然毫不懷疑地相信著彼此。

這就是少年啊。

成年人不可能再做的事,只有他們會。


當然,這裡面沒有對錯,只有少年和成年的差別。

更何況,影片只是一個極端的案例,它只是在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少年身上最珍貴的東西」。

那就是少年意氣,是樸素的正義感,是為了你可以奮不顧身。

這樣的少年歲月,才是值得感懷的「used to be」。

而那些困在教室里,埋頭於書本中,對外界漠不關心的少年歲月,則是不願再提起的「was」。


02

看新海誠的《天氣之子》,越看越像《少年的你》。

兩部電影都由一個社會痛點切入,後者是「校園霸凌」,前者是「底層生活」,而落點同樣是少男少女的真摯情感。

至於連接起點與落點的中間過程,兩部電影也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類型化處理。

《少年的你》借鑑的是犯罪片,懸念是:陳念與小北能否順利地躲開「追殺」,結伴逃走。

而《天氣之子》是個創業片

片中的少年帆高,離家出走,獨自到東京闖蕩,結識了少女陽菜。

陽菜在母親去世後,與弟弟相依為命。

她是傳說中的「晴女」,可以祈禱晴天。

於是兩位少年創辦網站,開始接單,為需要的人們放晴天空。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掙到了錢,更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可是,悲劇也在暗中醞釀。

原來,晴女的宿命就是獻祭給天空,換來晴朗的世界。

在每一次祈禱過後,陽菜的身體都會有一部分變得透明。

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徹底消失,去了另一個世界,也帶走了所有的陰霾。

>>

說實話,看的過程中,我一直興味索然。

看著人們一次次為晴天歡呼,看著陽菜越來越篤定自己的宿命,不難猜測,故事的結局一定是少女犧牲了自己,成全了世界,而少年獨自守望晴朗的天空,懷戀逝去的愛人。

一切情緒都準備好了,只等這一刻的降臨。

但令我意外的是,故事並沒有這樣發展。

它轉而成為了一個少年的成長故事,最終帆高舉起槍,沖開了警察的圍堵,穿越到另一個世界,救回了陽菜。

這時,螢幕上出現三個字:「三年後」。

我心中暗想:不妙,每次出現類似的文字,都意味著狗尾續貂式的結局即將上演。

>>

可是,當螢幕再次亮起時,我看到的卻是:一個被徹底淹沒了的東京。

是的,陽菜被救回,獻祭被破壞,於是連綿不絕的大雨襲來,把東京變成了一座陰鬱的水城。

人們被迫離開城市的家,搬去了山上。漸漸地,他們已習慣了雨傘下的生活。

那一幕,就那麼真實地呈現在眼前,給了我不小的震撼。

特別是剛剛看過《終結者:黑暗命運》,看這部35年後的系列新作,仍然秉持著「犧牲個體,拯救人類」的陳舊價值觀,不斷把一個個炮灰放進時光機,送回過去,並用獻祭的方式成全未來。

再看《天氣之子》,震撼不由得加倍襲來。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為救一人,淹沒一城,這樣的「傾城之戀」是不是太矯情了?

我想說的是:在成年人看來,這叫矯情;但在少年們眼中,只有這一種選擇。

正如鄭易說的那句話:「你我不會,但他們會,因為他們是少年。」

從這個角度講,我還挺喜歡《天氣之子》。

它和《少年的你》一樣,講的也是少年與成年的分別。

而那個被大雨覆蓋的東京,就是成人世界的本來面目,有點灰,有點髒,每個人都得在矮檐下求存。

帆高和陽菜離開了如夢泡影的「晴天」,進入真實的「雨天」,一起面對殘酷的真相。

但好在他們身上還保有最珍貴的東西,那是無畏,是誠實,是彼此。

關於少年的電影,放在成人眼裡看,怎麼都不會舒服。

我覺得《少年的你》也好,《天氣之子》也好,最好還是留給少年們來看。

至少我會很感慨:若是我的少年時代,也有這樣的電影看,該有多好。

或許今天的我,也會有一點點不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