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藝情
《禮物的流動》全名為《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是一本經典的人類學著作。本書最先為英文寫作,於1996年初次出版(英文版),2000年譯為中文出版。該書從選題到出版前後有八年之久,作者閻雲翔以對中國「地方性經驗」的反思,跨時空對話自西方的禮物交換研究理論,闡釋了中國「人情社會」中禮物交換的運行邏輯。
閻雲翔,1954年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類學教授。本科、碩士就讀於北大中文系,師從著名學者張光直,後留學美國並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著有《禮物的流動》《私人生活的變革》《中國社會的個體化》等著作。其中,《私人生活的變革》曾獲2005年度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獎,閻雲翔是該獎項的首位華裔獲得者。
1
西方的「禮物」研究
禮是指社會中的人們共同遵守的規範、儀式和規則,也正是因為「禮」使得禮物的存在具有了合法性,或表達情,或得到利。人類學(民族學)視野里,關於禮物的研究是很豐富的。
田野調查開創者馬林諾夫斯基在特里布恩島發現了「庫拉圈」,庫拉是當地土著人互相交換臂鐲、項鍊的一種習俗,交換方式主要是用白色貝殼臂鐲換紅色貝片項鍊。臂鐲逆時針流動,而貝片項鍊順時針流動。這種交換在不同部落的男人之間舉行,交換會伴隨著權力和威望。馬林諾夫斯基就這一習俗提出禮物交換的本質在於「互惠」,也就是互相給予好處。
西方單獨對禮物進行研究是從法國的馬賽爾·莫斯的《禮物》開始,莫斯舉了三個例子,即庫拉、豪和夸富宴。莫斯從毛利人的「豪」這一神秘力量中找到了禮物交換的真相,「豪」也被他稱為「禮物之靈」,他認為人與人之間送禮物必須要還就是因為「豪」的存在,「豪」能讓人通過物與其他人構建關係,促使各個部落團結起來。
庫拉交易地圖
上世紀60年代時,「結構主義之父」列維史特勞斯反對莫斯描述的「禮物之靈」的說法,他認為一個民族的行為取決於深層次的「無意識」結構,也就是植根于思想背後的民族文化,而不是神秘力量。
70年代的薩林斯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為《石器時代的經濟》,他使得禮物之靈非神秘化,並且強化了互惠原則的可計算性,認為禮物經濟與商品經濟並非是對立的。
80年代,禮物研究出現了新視角——禮物的不可讓渡性。不可讓渡性也就是說禮物與主人之間是依賴關係、是不可分割的,主人可以暫時失去禮物的擁有權,可是只要他想拿回來便可以拿回。
此後,還有許多學者提出了新觀點。例如格雷戈里提出禮物交換與商品交換二元對立,以及布迪厄從「權力資本」出發,認為禮物交換使得資本正當化等……
馬林諾夫斯基研究庫拉時的老照片
2
下岬村的「地方性經驗」
西方學者對於禮物的研究,並不能適應於中國社會。其實,許多中國學者都曾對中國的禮物進行過深層次的研究。比如有學者提出,禮字最早的意思是祭鬼神的器皿,「禮」代表禮節、儀式以及忠孝等其他道德觀念;「物」大多指物質的意思,這也就意味著禮物不僅僅具有物質的涵義,更多的是文化觀念,文化規則的物質承擔者。在《禮記·問喪》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實也,禮儀之經也;非從天降,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中國的禮物研究中,都會與「關係」「人情」「面子」等詞語掛鉤。王銘銘在《物的社會生命》中,對莫斯的《禮物》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解釋,並闡述了書中的局限性。他認為靈力是物本身的生命,即社會、人與物三者的融合,禮物之靈與中國傳統社會的禮,都包含了道德規範的,擁有一種社會性。
而在《禮物的流動》一書中,閻雲翔的研究是建立在對調查地點下岬村內禮物交換的分類整理基礎上。通過整理,他將禮物分為表達性禮物與工具性禮物兩種。
隨禮
表達性禮物指的是以交換禮物為目的,下岬村一般稱為「隨禮」,表達了送禮者與收禮者的長期關係,如我們在結婚喜宴上的「送禮」與「收禮」,如相互串門時相互送的東西。表達性禮物可再分為「大事」與「小情」,大事一般伴隨著儀式活動,並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見證,例如生育慶典、婚禮、葬禮、蓋房、拜壽等;小情則與大事相反,例如親戚互訪、探望病人、壓歲錢、愛情信物等。而工具性表達,下岬村一般稱為「送禮」,主要是指從等級的縱向來表達某種功利性目的。
在下岬村的案例中,無論是表達性禮物,亦或是工具性禮物,其目的都是要培育一個有利於自己或自己家庭更好生存的關係網絡。這份關係網絡雖看似普通尋常,但它卻能在特殊時期為村民們提供諸如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或幫助,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從自己施行的禮物饋贈行為中收穫「回報」。
3
重禮而輕禮物
《中國統計》早些年有一篇名為《人情債成為農民的新負擔》的文章中,作者對山東省多個城市進行調查,發現人情禮的行情隨著攀比風逐年水漲船高,人情債務鏈越拉越長,人情禮成了農民的人情債,已成為農民生活中的一項新的經濟負擔。
「人情禮」難隨
又如《鄉鎮論壇》有一篇名為《禮多村民憂》的文章,作者深入江蘇省泗洪縣青陽鎮一分場田橋隊進行調研,數據顯示田橋隊中10戶人家的全年總收入為38800元,而人情支出就高達13500元,占總收入的35%。因大量金錢消耗在禮金上,村民只能減少對農田的投入。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不再固定於鄉村的熟人社會,送禮也不再適應於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而不斷向朋友圈擴大。隨之而來的是「禮物」意涵的變化,禮物背後多了許多功利算計。
中國是一個講究禮尚往來的社會,但「禮尚往來」常常被人們曲解為「禮上往來」,禮尚往來應是禮節上的你來我往,你待我如何,我便以相同的方式對你;而不是指禮物上面的來往,你送得多我便要還得更多。
壓歲錢
重讀《禮物的流動》一書,回到下岬村,閻雲翔的研究道明「禮物」擁有多重功能,它能穩定社會關係,表達對彼此的關愛,維護社會秩序,傳承傳統美德。禮物作為「禮」的物質承擔者,具有濃濃的人情味,我們不應該把它變成夸富宴中的炫耀性消費,不應該把禮物的價值高低變成評判關係的標準,更不應該把禮物扭曲化成為人類理性計算的一種工具。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禮物的流動》是西方理論與本土研究共同催生的產物,如何在西方理論的基礎上,以獨立的思考,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理論之路,實現對我國社會更有效力、更有解釋力的分析?此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範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