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非遺人:戰「疫」,我們都是行動派

2020-02-20     民眼看天下

抗「疫」,雲南非遺人一直在行動。他們通過捐贈物資、創作作品、鼓舞鬥志、宣傳防疫知識等多種方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今天,今日君要講其中的五個小故事……

丨余育枝捐贈的萬斤愛心大米正準備駛向湖北

余育枝:捐贈萬斤愛心大米

2月15日上午,德宏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戶撒阿昌族過手米線製作技藝傳承人余育枝通過隴川縣紅十字會將一萬斤大米送往湖北疫區,馳援湖北抗疫一線。

余育枝夫妻倆熱心公益,他們不僅規定殘疾人、70歲以上的老人及孤寡老人到他們店裡就餐全免費,還曾多次向貧困學校、派出所捐贈書籍和辦公用品。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余育枝夫妻倆也想為抗「疫」出一份力。對於此次捐贈,夫妻倆說:「雖然我們做的是小本生意,但也要響應國家號召,獻出自己的一點力量。」

趙丕鼎:騎小車唱大曲

丨78歲的趙丕鼎騎車做宣傳

「各位同志聽我說,彈起三弦唱幾聲,唱的是決戰疫情,保人民健康。疫情就是嚴命令,防控就把責任擔,以人為本共產黨,大愛保平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族繞三靈」傳承人趙丕鼎創作的這支白族大本曲,正在大理地區流傳。

疫情防控開始後,78歲的趙丕鼎通過電視看到「逆行者」們克服萬難、萬眾一心、共抗疫情的場景,深受觸動。當他發現一些村民還缺乏自我防護意識時,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為大家做點事情。

趙丕鼎通過電視、電台及鄉鎮村幹部,收集了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和防疫知識,精心填詞譜曲,自費錄製了大本曲《眾志成城戰疫情》,並在喜洲鎮13個村的「小喇叭」里定時宣傳。

為了增強宣傳效果,每天早上8點,趙丕鼎還會騎上電動小三輪車,穿梭在巷道間進行廣播,成了全鎮的一道新風景。

李素娟:我來表演你來看

身在大山深處的曇華鄉彝劇團團長、大姚縣彝劇非遺傳承人李素娟,近期一直為疫情防控忙碌著。「趕快想想還能整什麼,能做一點是一點……」「疫情面前,我要做一顆不生鏽的『螺絲釘』!」,這些話成了李素娟的口頭禪。

她積極參與錄製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疫情防控告知書》的漢彝雙語視頻和《曇華鄉疫情防控小劇場》,幫助彝族群眾增強了自我防病意識、提高了辨別謠言的能力。其中,《曇華鄉疫情防控小劇場》僅一天播放量就突破了一萬,宣傳效果明顯。

約喊愛:為滯留遊客送暖心祝福

丨約喊愛正在為滯留遊客剪紙

在瑞麗,剪紙藝術深入民心、世代相傳,是植根於當地百姓心中的原生態藝術形式。傣族剪紙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民族風格,且大多有吉祥祝福的含意。

春節期間,瑞麗市內有數百名外地滯留遊客。瑞麗傣族剪紙市級傳承人約喊愛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便拿起剪刀和彩紙,認真地工作起來。很快,佛塔、佛像、佛經故事、花果、孔雀、菩提樹等剪紙作品在她手中一一誕生。

約喊愛共製作了200餘幅剪紙作品,並將它們送到滯留遊客手中,用傣族最傳統的剪紙藝術作品,向滯留旅客送上了暖心祝福。

召糯罕:非遺世家齊上陣

丨召糯罕一家

家住孟連縣娜允鎮娜允村五組村的召糯罕一家,是孟連縣的非遺傳承世家。抗「疫」時期,他們全家總動員,用多種藝術形式宣傳疫情防控,為抗擊疫情吶喊助威、加油鼓勁。

召糯罕老人,現年80歲,是傣族蕨筆製作工藝市級傳承人,他用蕨筆創作出《疫情防控期間,居家不外出,外出請帶好口罩》《中國加油!武漢加油!雲南加油!》等防疫宣傳作品。其妻子咪玉滿是一位民間藝人,現年73歲,她創作了傣族刺繡作品《中國加油》。其女婿岩弄是民間美術傣族剪紙普洱市級傳承人,孫女喃溫相也是市級傳承人,這父女倆創作出了《中國加油》《眾志成城》《待到抗疫勝利時,我就娶你》等剪紙作品。

綜合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雲南非遺人,都是行動派。在這場戰「疫」中,他們用行動講述了各民族共克時艱、團結一心的動人故事,展現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u39dHABgx9BqZZI0_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