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身邊的人都喜歡發朋友圈嗎?
你會時常抱著手機糾結自己是否該發朋友圈嗎?
看到別人過節放假髮出遊照片,你是否也想分享生活?
看到別人半夜發工作學習的朋友圈,你是否也想秀一下你的努力?
看到別人朋友圈曬娃,你是否也想讓朋友圈裡的朋友們看看你的孩子有多可愛?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在微信上大家利用碎片化時間和朋友聊天,時不時發一個朋友圈來刷一下存在感。那麼他們為什麼喜歡發朋友圈呢?
為什麼有人喜歡發朋友圈?
1、記錄生活
有人通過朋友圈記錄一些自己當下的心情,等到將來某一天再去回憶,翻看曾經那幼稚卻很率真的自己。
通過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包括個人的生活經歷、孩子的成長過程等等。他們只是單純的想要分享生活。
2、攀比心理
心理學上表明攀比心理是消費心理的一種,是脫離自己實際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費心理。
在正常情況下,消費者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程度,決取於他們的經濟收入水平。
但有時由於受一定時期社會消費水平日漸增高、"大款"人物高消費的 示範效應及消費者本人 "面子消費"心理的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互相激活,導致互相攀比。
這種心理極易造成追逐消費熱點、負債超前消費乃至搶購等怪現象,將消費行為導入誤區。
在朋友圈裡,可以看到有的人發朋友圈是為了炫耀或者顯擺自己的生活。
例如,當她們買了「大牌」商品就忍不住發朋友圈,希望大家都羨慕她們,認為她們過得很好,以此滿足她們的虛榮心。
3、得到認可
有的人想要通過朋友圈告訴別人自己過得怎麼樣,為了得到朋友們的支持認可與欣賞,每天發朋友圈來博得點贊與評論。
心理諮詢師黨曉嵐認為, 希望得到外界的認可是源於你對自我的不接納,從而說明你是一個缺少自信和定力的人。
不發朋友圈的人生活真的很無聊嗎?
不發朋友圈不代表生活就瞭然無趣。
畢竟朋友圈只是現代社會中萬千生活方式的一種,有人可以選擇有,也有人可以選擇沒有,有人可以選擇喜歡,當然也有人可以不喜歡。
是否發朋友圈並不能成為衡量一件事、一個人的標準。
據調查,不發朋友圈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不發朋友圈是因為沒有什麼想要分享的,或是長時間沒發也就不想發了。
有的人則害怕別人認為自己在炫耀,所以選擇不發。有的人只想讓部分人看見,但嫌分組太麻煩。有的人是因為注重隱私,不想在網際網路上留下痕跡。
有的人是因為年齡大了,逐漸變得成熟,不像學生時代,但凡有點開心或者難過的事都想和別人分享,以為別人會關心自己,從而獲得心靈的慰藉。
現在,心理成熟的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給予心理能量。
有的人把朋友圈當做一種生活方式,裡面記錄著生活的日常瑣碎,無論旅行還是購物,他們都走在生活的路上,儘管路邊的風景有時候會大相逕庭。
有的人把朋友圈當作自己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他們的情感閾值很低。
只要有人點贊就能獲得極大滿足,從而堅持不懈的發下去。
有的人情感閾值很高,如果無法獲得高質量的交流,就會喪失髮狀態的動力。
當然有人會顧慮很多,自己的微信裡面有老師有領導有親戚,這條狀態該不該讓他們看見呢?發太多人們會不會煩呢?這條狀態會不會顯得我不正經……
髮狀態之前要考慮的太多,費時費腦,從而放棄發朋友圈。
在朋友圈裡,那些明明是在寫自己對生活的感想,偏偏要有人要來對號入座,以為你在悲天憫人,感傷某個人或是某年前的某段感情。
這便給自己找了不必要的麻煩。
在我們的朋友圈裡面,有的人能夠每天都發上幾條狀態,照片、分享、視頻。有的人卻能夠幾個月都不發一條狀態,甚至都罕見他們點贊的身影,雖然你知道他們每天都在使用微信。
但這並不代表不發朋友圈的人就過得不好。
沒有發美食的照片不代表他們沒有吃美食,沒有發課本的圖片或是圖書館的定位,也不代表他們沒有看書或去圖書館。沒有發出遊的照片,也不代表他們沒有出遊。
心理學上表明不愛發朋友圈的人也許屬於存在感比較高的人,他們的心理能量來源於自身的給予。也有可能是存在感較低的人,他們害怕將自己的生活展現在別人面前,害怕別人的評論會傷害到自己。
無論是喜歡發朋友圈還是從來不發朋友圈,我們都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選擇怎樣生活的權利。
所以,如果你想要發朋友圈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就這樣做吧。
如果你不想發,那就不發。
生活是自己的,怎麼樣的生活方式適合自己,讓自己過得更開心,那就足夠了!
- The End -
作者 | 翩鴻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